学习内容
《下雨啦》
课时
1课时
课型
实验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汇集有关下雨的已有体验。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对下雨有着丰富的体验,让学生回顾下雨时的情景和体验,促使学生投入到有关雨的科学探究之中。
第二部分: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要求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材呈现了雨的形成模拟实验要用到的器材,并提供了学生用这些器材做实验的情景图。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做好实验记录,这是完成后面研讨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部分: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联系前面模拟实验中的现象,结合自然界下雨前后的现象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并且把自己形成的结论与实验探究前的想法进行对比。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2、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4、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知识目标:理解雨的形成过程。
探究目标: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能综合运用各种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引导学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
教学难点: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试管夹、烧杯、水;雨的成因的相关视频资料。
学
生
活
动
预
设(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活动要求、反馈作业)
备注(知识要点、操作技巧、板书设计)
引入:(3—5分钟)首先,请大家观察几幅图片。(出示课件1、2、3、)从这些图片中,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下雨啦。探究:(5—25分钟)
1、猜想(1)那么关于雨,我想大家都不陌生,都用眼睛看见过雨,用手触摸过雨,亲身经历过雨。那我们知道,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关于雨,同学们你们知道雨是怎么变出来的吗?(2)小科学家们开动你们善于思考的头脑,猜猜看吧!(3)生讨论交流汇报。
2、设计实验大家猜想的似乎都很合理啊,但我们不能像孙悟空一样飞到天上去看个究竟,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模拟一场雨怎么样?首先同学们的猜想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2)那要得到水珠先得有什么呢?水蒸气要怎样才能凝结成水珠?(3)那好,
老师给你们的课桌上准备好了实验材料,大家思考下怎样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模拟一场雨的形成呢?(4)大家都太聪明了,那接下来根据刚才我们商量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我们就开始行动吧,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把你们观察到的现象填入实验表格里。在实验操作之前,我想请个声音洪亮的同学给大家念一下实验要求。(课件7)三、反馈总结(25—35分钟)
(1)提示:我们的实验到此为止,桌子上的仪器不要动,请小组长轻轻移出酒精灯并用灯帽盖灭,谁来汇报你们组观察到的试验现象。(2)(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生汇报实验成果,老师给予鼓励。(3)根据我们成功的模拟雨的这个实验,现在回归到大自然中,推想一下,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4)问题
●图片里有哪些物体?
●自然界的这些物体与我们刚才的实验仪器有什么联系?
●根据这些物体再结合实验现象,大家讨论下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生汇报结论(互相补充)拓展延伸(35——40分钟)(1)很好,大家这节课都表现的非常出色!让我们很完整的了解了日常中雨的形成过程,那么雨又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呢?(大家七嘴八舌)(2)最后,老师还准备了一组连环画送给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雨的形成动画片——《小水滴旅行记》
(板书课题)
导入雨是怎样形成的?(板书)雨是怎样形成的?(课件6)
板书:
(受热)
(遇冷)
水→→→→水蒸气→→→→水珠
(蒸发)
(凝结)
生思考交流:(1)把水装在烧杯加热至沸腾,或直接在烧杯加开水,以缩短试验时间;(2)在水蒸气上方放置玻璃片。
学生实验,老师随机指导。老师希望你们注意安全,认真试验,避免烫伤。(提示:观察到水珠落下来后请熄灭酒精灯)
出示(课件8)填一填(课件9幻灯片)先看看这张图片
出示(课件10)
教师当场演示、
播放雨的形成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