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育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
20.《运动与心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其循环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能长期坚持对自己选定的问题做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善于用搜集到的数据及其他事实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知道脉搏和心跳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和心跳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模拟脉搏和心跳用的橡皮球、软管、注射器,测量心跳用的听诊器,记录表,电子教材及心脏、血液循环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平时都喜欢做哪些体育运动?运动后我们的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心跳加快,脉博加快,脸变红了,气喘吁吁,出汗了……)
2、运动时我们的心跳会加快,脉博也会加快,关于这一点,同学们有没有想要研究的问题?(心跳与脉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心跳加快,脉博也会加快?)
3、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对问题作出推想。(大家可以先推想一下,你认为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可能是心跳引起血管里的血液搏动)同学们的推想正确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运动与心跳
设计意图:学源于思,思起于疑,运动时我们的心跳会加快,脉搏也会加快,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脉搏与心跳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启发思考
合作探究
1、指导学生搜集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启发思考:如果脉搏是由心跳引起的,那么运动前后我们一分钟的心跳次数与脉搏次数会怎样?同学们想不想动手测一测,用数据来说话?
(2)活动:观测运动前和运动后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活动1:大家会不会测量脉搏和心跳?电子教材出示小组测量脉博和心跳的情景图,提问:这几位同学在干什么?指名示范。(教师引导:运动前我们可以自己测量自己的脉搏和心跳,也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运动后要想快速准确地测量脉搏和心跳次数,就需要小组同学互相配合同时进行才能完成,因此请各组同学分好工,确定一名被测试人,其他同学帮助完成测试任务。)
指名说一说小组分工情况后,请同学们作好准备,测试马上开始。
电脑进入1分钟倒计时,首先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博和心跳次数,并在记录卡上作好记录。
活动2:各组被测试同学到讲台前,完成30秒高抬腿运动后,迅速归位,再次测量被测试同学的脉搏和心跳次数,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测量数据,教师直接在幻灯片上作好记录。
(3)比较分析表中数据。
A、比较被测试同学运动前一分钟的心跳、脉搏次数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汇报,教师小结:运动前,一分钟心跳和脉搏次数相同。
B、比较被测试同学运动后一分钟心跳、脉搏次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指名汇报,教师小结:运动后,一分钟心跳和脉搏都加快了,并且次数相同。
C、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推测一下原因。
说明我们的心跳与脉搏有关系,可能是心跳推动血液进入血管,引起血管搏动。
大家的猜测正确吗?我们可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电子教材上的情景图片,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借助希沃白板倒计时功能,不仅能准确计时,提高测试精度,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直接在幻灯片上进行数据书写,人机交互,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通过对教材上记录表格的改进,变原来只能记录一个人心跳和脉博次数的表格为同时呈现多位同学的记录数据,更能直观地反映出每个人的心跳和脉博次数是一致的这一实质问题。因原来上课时让全班同学同时运动,测试人的呼吸、心跳也发生了变化,导致测试数据出现误差,因此把这一活动改为只有被测试人运动,这样测出的数据更准确。
2、设计实验验证心脏跳动引起脉博
(1)观察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
分组打开实验工具包,看一看里面都有哪些器材?可以怎样进行实验?
(2)指名汇报实验方法。
(3)课件出示实验问题,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1:将软管套在橡皮球上,有节奏地挤压橡皮球,手摸着软管,有什么感觉?(有节奏地挤压橡皮球,手摸着软管,感到软管在跳动。)说一说在这个实验中橡皮球和软管分别代表什么?(橡皮球就像心脏,软管就像血管。为了防止软管漏气,老师对软管的一端进行了封闭。)
实验2:将橡皮软管套在注射器上,有节奏地推压注射器,手摸软管有什么感受?(有节奏地推压注射器,手摸软管,感到软管也在跳动。)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注射器和软管分别代表人体的什么器官?(心脏和血管)
(4)以上实验现象说明,脉搏与心跳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心跳→脉博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过程的设计,验证自己的推测,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玩中学”、
“学中玩”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经历对知识的探究,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5)同学们通过实验知道了脉搏和心跳的关系,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又是怎样解释的。
播放脉博与心跳动画视频,阅读教材P64页小资料。
(三)展示评价
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测评问题,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总结点评。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心脏更健康呢?(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等)因此,希望同学们今后制定好锻炼身体的计划,每过一段时间测测自己的脉博并作好记录,看看运动后恢复正常心跳的时间会不会缩短,(课件出示锻炼计划记录表)只要大家能够坚持锻炼,相信我们的身体一定会越来越健康!
设计意图:借助心脏与脉博跳动的视频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现了人体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其循环过程,使学生对血液循环器官的作用有了一个较为丰富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明确提出了“心脏的收缩舒张能力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因此教师向学生发出体育锻炼的号召,并设计了锻炼计划记录表,把学生的研究由课堂延伸至课外,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强身健体,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与习惯。
板书设计:
20.运动与心跳
心跳→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