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2、能力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但对中国民族音乐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2、通过直观教育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进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
3、在动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
3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
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动1【导入】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聆听一段音乐,听一听这段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夜晚、月光、优美、安静、湖水、江面等)同学们说的很好,这些画面联系在一起,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首古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活动2【讲授】新课内容
二、乐器陈列室:
说起乐曲《春江花月夜》我们会提到一样乐器,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乐器?今天老师就把这件乐器带来了。(出示琵琶)
1、介绍琵琶: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出现于秦时期,结构:半梨形音箱,四根弦,相和品的位置,音色:颗粒性、透亮。
2、教师演奏《春江花月夜》引子和第一段。
三、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曲名为《夕阳箫鼓》最早见于清朝晚期。该曲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等,在二十世纪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且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是这样描写琵琶的音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另外还抒情的写道:“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四、聆听乐曲主题部分:
1、聆听主题音乐,思考:乐曲中都听到了哪些乐器,出示课件。
2、模唱主题旋律并分析乐谱的调式。
五、分段聆听,解析难点:
1、《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全曲分为十段,每一乐段之前都有一个小标题,所以又叫做“标题性音乐”,其中第六乐段“渔歌唱晚”中半休止的运用,使音乐显得风趣、生动、仿佛看到渔翁一边摇橹一边唱歌,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泼的气氛,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播放音乐)
2、音乐互动:请一部分同学模仿渔翁,再请一部分同学敲击节奏。通过模仿音乐情景和打击节奏,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3、播放视频:边欣赏边思考,每一乐段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变化?每一乐段的开始都有新的音乐元素加入,但结尾都采用了同一乐句结束。听起来十分和谐,好像在赞叹没一幅画面的美妙之处,在民族音乐中,这种创作手法叫“换头合尾”。
4、知识回顾:展示课件,分析谱例,让学生直观感受“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活动3【活动】拓展练习
六、拓展练习:
1、以李白的《静夜思》为题,试着运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创作一首八或十六小节的旋律。
2、拓展升华:音诗画。同学们,如果我们给诗词配上古曲和画,会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诗和曲的意境再度渲染,得到升华,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这种意境吧!(全体同学配乐诗朗诵)
3、拓展聆听:感受钢琴演奏《春江花月夜》,区别琵琶演奏的不同。
七、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的神韵,充分展示了我们民族器乐的魅力,使我们了解到中国民族乐器在世界之林中永远是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