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多样的面孔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2 多样的面孔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大象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11 15:2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象版四年级第七单元第二课——多样的面孔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大象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招聘月球开发部长》的第二课《多样的面孔》的教学内容,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观察月亮圆缺变化,了解月亮有多样面孔的基础上“探究月相的成因”,认识月相变化规律。本文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实验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方法探究月亮圆缺变化的原因,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观察月相的兴趣,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招聘部长》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月亮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充满着神奇和幻想,学生非常想了解有关月球的秘密。学生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揭开神秘的面纱》已经了解了月球的基本常识,认识了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月相虽然是学生都看到过的现象,但是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月亮在一个月之内有不同的形状,还不能解释引起月相变化规律的原因。四年级的学生对实验活动兴趣浓厚,科学教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课在教学概念上突出两点,一是知道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二是了解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有一定规律的。
根据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一是持续地观察月相在一月内的变化以及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及技能。二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月相形成原因的愉悦情感以及激发学生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念。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观察讨论探究活动,学生去探究月相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四年级学生对于新知识、事物的好奇取决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从观察日常月亮形态的现象入手,深入理解知识,使知识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决定将本课的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如下:诗词引入??——展示观察月相的结果——探讨月相的形成原因——分析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学拓展)的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伊始,我用的是诗词导入法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讲述了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里经典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同学们明白古人已经观察到月亮有阴晴圆缺,那么学生们你们观察的月亮是什么样呢?首先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明确本节核心概念——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在引入新课教学后,我根据学生的猜想内容,首先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目的让学生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顺利进行后面教学研究活动——模拟实验。通过学生演示实验和动态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明确月相的形成原因即猜想是否合理正确。本课教学中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讨论展示的机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教学拓展部分,月球的神秘性给了人们无数的遐想,因此教师让学生继续探索有关于月球的其他方面跟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坚持观察月相并做好记录。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四、授课效果
通过本课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即在课前让孩子观察、收集月相的相关资料,认识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课上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实验,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孩子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月相成因的愉悦情感以及激发学生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念。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了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的作用,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课堂上同学们的学习情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体现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探究科学奥秘、参与教学活动,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有一定规律的。
(2)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在一月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以及解释月相的成因。
教学难点:
1.根据月相的不同分析其出现的时刻。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一周月亮观察计划和观察结果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手电筒,皮球,模拟帽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们一周月亮观察计划和观察结果(因天气影响改为收集资料)。
(学生展示或者描述月亮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些月亮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过程:
1.讲解: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亮有多样的面孔(板书课题))
谈话:由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月球的特点,月球本身是球形的且本身并不发光。
提问:大家思考月亮为什么有圆缺的变化,月相是怎么形成的?
【情景预设:学生通过自身观察或资料收集月相,体会人们所看见的月球的不同面孔,为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月相形成的原因做铺垫】
2.猜测月相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将猜想写在附件记录纸上。
(板书一、月相的成因)
学生汇报、教师通过课件演示。
(1)角色表演。
谈话:月球的圆缺变化与它的运动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三人一组,做“角色扮演”的活动。
活动一:三位学生分别扮演月球、地球和太阳,模拟它们的运动规律。
学生展示、教师通过课件演示。
谈话:大家知道猜想决不能代表事实,要想搞清“月相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应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实验来研究。
(2)模拟月相变化实验。
活动二:三位学生做模拟实验,用电筒代表太阳,自己手举皮球代表月球旋转,体验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皮球的受光部分的形状。(试验完毕后,将实验用品归位)
教师播放月相变化的视频
【情景预设: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实验,以探究活动历程来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得出实验结果,解决月相的形成原因】
3.介绍的月相变化规律
谈话: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形状的月相,那你知道这些月相是在什么时间出现的?(出示满月)
教师出示(月相变化规律图)
讲述:月相的变化周期是农历的一个月。
【情景预设: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并简单根据月相的形态分析日期,比如,满月是每月的农历十五】
(三)小结【练习】
讲述:人们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圆缺不同的样子叫作月相。月相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是农历的一个月。
(四)拓展活动
谈话:月球是神秘的,他给了我们无数的遐想,让我们继续探索有关于月球的其他跟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坚持观察月相并做好记录。
六、板书设计
多样的面孔
一、月相形成原因
二、月相的规律
七、教学反思:略。
7.2
多样的面孔
附:
一周月亮观察计划和观察结果
四(
)班
小组
姓名



我的猜想
学生反思: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