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运动前后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18 运动前后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11 16:4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第四单元
我们在校园里运动
第18课
运动前后
教材版本:鄂教版
教材分析:www.renjiaoshe.com
鄂教版教材的结构是按儿童生活经验圈和视野的不断扩大,以“家庭-学校-家乡和祖国-地球和宇宙”这样不断扩大生活经验圈为脉络,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逐步增进儿童对科学的了解和认识。四年级主要是学校生活经验圈里的有关内容,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关注健康,学习了解身心健康的知识,并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汇集学生已有的运动的体验,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运动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引导学生从体验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分别就“运动与呼吸器官”“运动与血液循环器官”以及“运动与大脑保健”展开了系列探究活动。第18课主要指导学生搜集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课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课文呈现一幅与校园运动有关的图片,并且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引起学生的相关回忆,并把他们记忆中有关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感觉与大家交流;第二部分是让学生想办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这一部分是后面一部分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有力保障,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三部分是让学生交流,并整理出几个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变化的现象,并进行条理化的记录。
2、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整理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发生的变化。
4、关注运动、关注人体健康。
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学生对运动前后的不同感受很深,但在表述时需要教师点拨。部分同学会测量心跳以及脉搏跳动等,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的变化情况,并能进行条理化的记录。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自己的发现整理出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听诊器。
2、学生准备:穿好校服、带上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教师拍的有关运动的照片。
2、教师让学生说自己参加过的运动。
3、引导学生交流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体验。
4、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的活动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过渡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1、学生谈运动前后的感受。
2、产生质疑。
3、学生想办法观察身体变化。
(1)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观察办法。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比一比看哪一小组想到的观察办法多,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室内设有材料超市,可供学生适时借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充分为学生创设探究问题的条件。教师适当指导听心脏和摸脉搏的方法,并告诉学生用仪器可以更准确、清楚地反映身体的状况,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科学观察,只运用感官可能不准确、不全面,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才能获得对事物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
4、组织学生体验。
(1)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前身体的状况。
(2)组织学生在室内做高抬腿动作,并强调有关安全。
(3)学生分小组运用上一项活动中观察的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小组内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前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比一比看哪一小组观察到的变化多,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自己观察运动前后身体发生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5、交流记录中的发现,整理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学生交流,将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记录在记录单中。
(2)教师整理归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将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记录在记录单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适时地对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给予鼓励,以激励更多更好的研究问题产生。
(三)课后延伸
引导学生课后探究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问题只是科学探究的开始,要想解决问题,必须继续探究,直到问题解决,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18
运动前后
呼吸加快
心跳加快
脉搏加快
汗液增加

【设计意图】注重课堂的生成,板书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整体设计意图】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情况记录表

小组
记录单
整理出几个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教学评价】
本节课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的原则,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关注科学素养的形成,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时,预设了很多种学生可能想到的观察办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PowerPoint的优势,更注重课堂的生成。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意识;
2、使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变化的现象,并进行条理化的记录,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整理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4、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魅力,在课的引入和小结环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足之处在于:
1、学情分析不够,学生想到的观察办法不多,主动学习欠缺;
2、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长期培养。
【教学拓展】通过身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白问题只是科学探究的开始,要想解决问题,必须继续探究,直到问题解决,将课堂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