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心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与心跳》是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在校园里运动》第20课的内容。先通过搜集数据,测量出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次数,再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阅读资料来引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之间的关系。对于自己一分钟内心跳多少次、脉搏多少次?脉搏和心跳有什么联系?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本课重点是在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参加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谈论自己运动后的感受的基础上,亲自动手进行测量,从而发现:无论是在运动前还是运动后每个人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总数一致的;通过运动后心跳和脉搏次数都会加快,而休息后又可以使心跳和脉搏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说明脉搏、心跳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部分学生喜欢上科学课,他们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材料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兴趣往往大于实验目的,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的给出具体的实验要求,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操作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难点: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简易听诊器、注射器、乳胶管、心跳模拟泵、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运动后有什么感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课件展示视频)。
通过观看,你知道在运动后自己的身体会有哪些变化?为什么运动后心跳和脉搏都会变快呢?究竟脉搏与心跳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吧!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运动与心跳》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教师出示听诊器。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宝贝,猜一猜它可以干什么?请一名同学与老师互相合作。老师把听诊器的一端放在耳朵内,另一端放在这名同学胸前中央靠左的部位听心跳,再让同学听一听,并把自己听到心脏跳动的声音和节奏模仿给同学们听一听。你能预测一下你的心脏1分钟能跳动多少次吗?
(1)
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漏斗、乳胶管)做的测量工具。
(2)小组交流:你怎样用这些材料测量自己的脉搏和心跳的次数。
(3)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方法及活动要求)
(4)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统一指挥。学生开始测量运动前一分钟心脏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学案卡上记录出运动前一分钟心脏和脉搏跳动的次数。
请被测同学做1分钟运动,其余学生一起随音乐有节奏地鼓掌,音乐结束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出运动后1分钟心脏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学案卡上记录出运动后一分钟心脏和脉搏跳动的次数。
组长汇报测量数据。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两次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展示)
(2)小组交流后汇报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总结:其实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每个人的心跳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总是一致的。(课件展示并板书:心跳、脉搏一致)
(4)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5)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推测并指名汇报。
(6)组织学生实验,交流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每小组准备了一个注射器、一截乳胶管组成的实验装置和水槽、心脏模拟泵。请每组同学根据学案二的要求和温馨提示完成实验进行验证。(课件展示温馨提示)
(7)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实验现象推测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1)学生自由阅读小资料。
(2)思考:
a、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b、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c、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d、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e、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科学验证,让学生明白:原来是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流进血管,引起血管博动,于是我们就感觉到脉搏的跳动。(课件展示并板书:心脏跳动
→
脉搏跳动)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四、拓展运用。
1、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播放小视频《心脏和血管》,帮助学生认识血管和心脏的作用。
2、发出课外倡议: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心脏的收缩舒张能力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并制定的一个锻炼计划,每过一段时间,测测自己的心跳,看看锻炼的效果怎么样。
五、板书设计
运动与心跳
心跳
一致
脉搏
心脏跳动
脉搏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