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潜水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科学模型的制作是探究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本课通过观察“潜水艇”模型的浮与沉,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沉浮的道理,同时为下一节《潜水艇沉浮的秘密》中对于沉浮条件的探究作了良好的铺垫。
本课分三部分:
1.提出科学模型的设想,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玩”出发,先让学生“玩”,在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后,再由学生来“做”。
2.制作一个“潜水艇”的模型(课前完成),并玩一玩自制的“潜水艇”。
制作过程可指导学生如下进行:①将一个塑料瓶横放在桌面上,用锥子在下面均匀地打出四个大小相同的孔。②在上面打一个孔,将气桩从瓶里穿出来,从上面用螺母锁住,要注意在粘的过程中不能有漏气的地方,为了防止漏气,可在气桩底部垫一块橡胶皮。③插入橡胶管,并用蜡将四周密封。④在瓶子的下方用固定四个铁定。(只要是不怕水,又较重的物体均可)
3.总结。
根据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情况,结合我们对空气和物体沉浮的认识,讨论:“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把自己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写下来,并与大家交流。
学情分析
学生都知道潜水艇可以沉浮,但是其中的科学道理学生却不懂。本节课着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获得结论”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学习目标
1.能和同学合作,制作一个“潜水艇”。
2.能想办法改变“潜水艇”的沉浮。
3.能研究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
4.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5.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语言、文字、模型等)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7.能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与同学合作,制作“潜水艇”。
难点:研究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做好的“潜水艇”模型,学生准备橡皮管、线绳、塑料瓶(矿泉水瓶)、盛有水的水槽、锥子、轮胎上的气桩、重物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课题
1.观察“潜水艇”模型,思考“潜水艇”在水中能自由的上浮、下沉是从那种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激发学生对“潜水艇”工作的原理产生兴趣。
2.教师出示一个潜水艇模型图片,并通过动画演示“潜水艇”的沉浮,提出“潜水艇”是科技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有趣模型。
二、动手做一个“潜水艇”模型(课前完成),并玩一玩自制的“潜水艇”
1.制定制作计划。
①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讨论并研究制作计划和方案,教师引导各小组商讨,制定尽量完善、有效的方法。
②各小组汇报计划和方案,学生提的方案很多,对可行的方案要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2.进行实验。
①学生分小组按照计划进行实验的实施,教师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帮助。
②做好潜水艇模型的小组进行控制“潜水艇”沉浮的游戏,比一比哪一组控制得最好,可以使潜水艇上浮下沉,还能使潜水艇悬浮在指定的位置。(制作的潜水艇能听从指挥的学生,就涂亮智慧星。)
三、总结交流
1.在学生们能自如控制“潜水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研究“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表述控制潜水艇沉浮的因素是由艇里水的多少来决定的,如果学生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发现,应给予鼓励。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开课时,首先以“玩潜水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展示“潜水艇”沉浮的精彩场面,进一步地启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潜水艇”各个部件的名称及制作方法,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潜水艇”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之后,通过学生分小组活动,制作“潜水艇”,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学生在玩“潜水艇”的过程中,看到“潜水艇”一会儿上浮一会儿下沉,从中领悟到:向“潜水艇”内吹气时它会慢慢的上浮,不吹气时它又会慢慢的下沉。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呢?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研究。
最后,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达成了共识:“潜水艇”里面的水的多少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使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圆满中结束,孩子们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