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
《锣鼓声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情感: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见。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鼓、锣、尺子、铃铛、橡皮筋等物品。
2、小组准备:各种不同的自已认为可以发声的物体。
(本课的材料应围绕“能发声的物体”进行准备。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把自己认为能够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带来。而实质上,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出声音来。所以,学生带什么材料来都不影响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竖起耳朵听一听,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
2、学生汇报:(蜜蜂叫声、鸟叫声……)
3、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4、学生进行简单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进行猜想。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有各种丰富的想象,有时会出现不正确的假设。针对这些不正确的假设,教师也不用急着否定,或者置之不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做。最后学生证明自己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就正好体现了科学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设计实验(使一些物品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提问:鼓、铃铛、直尺等物品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验证呢?
2、分小组实验、观察。探究如何让鼓、铃铛、直尺、橡皮筋等物品发声,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填好实验记录表)
3、学生讨论、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结果和现象
三、扩展研究
使更多的物体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用手摸敲响后的音叉会有什么感觉?
2、学生用手摸着喉咙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谈感受
3、讨论分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声?你有什么发现?
4、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来做发声实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让物体发出声音,怎样做都行。学生要注意观察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产生,实验做完以后,把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汇总。此时,教师不能先人为主,只记录下与振动有关的现象,排除其他无关现象,而应该将所有的发现都记录下来。找共同点也就是对所有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师可以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而让学生去逐一进行分析。)1
cnjy
com
三、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1、讨论:根据我们这节课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汇报、记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教师总结
?
北风呼呼
,是空气在振动
小溪哗哗
,是流水在振动
蜜蜂嗡嗡
,是翅膀在振动
咚咚的鼓声,是鼓面在振动
砰砰的心跳,是心脏在振动
声音的世界充满奇妙,还有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课后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更多有关的声音蕴藏的科学奥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