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网控全局]
[把脉高考]
一、考情回顾
从历年高考考查内容上看,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分布等内容是本讲主要考点。全国文综ⅠT36(1)考查了葡萄种植的地形、气候条件,全国文综ⅡT36考查了河谷农业生产条件及气候条件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新课改地区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题目较多。
二、考向前瞻
1.以区域图或文字资料方式提供信息,考查某地发展某
种农作物生产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评价其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2.提供某重要农业区不同历史时期农业发展信息,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区位因素。
3.以粮食安全为背景,考查重要区域如我国、非洲等粮
食生产现状及问题,应重点关注。
考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区位选择
命题
方向 复习时,首先区别和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在此基础上掌握在大范围地区和小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不同要求和方法。要特别注意,在同一地区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区位因素不同,同一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的制约因素也可能不同。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自然区位因素(静态因素)分析
自然区
位因素 分析要点
气
候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如我国西北
干旱地区的瓜果比较甜。
②太阳辐射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如西欧因光照不足,
只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其农业以乳肉畜牧业为主。
③太阳辐射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热量不足。如我
国东北平原,虽然纬度较高,但夏季光照时间长,有利于
作物生长
自然区
位因素 分析要点
气候 热量 ①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如我国海南,因热量条件好,农作物可一年三熟。
②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如我国东北地区,因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若夏季出现低温,则易造成农作物减产
自然区
位因素 分析要点
气候 降水量 ①降水量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②降水量过多则易造成洪涝灾害,过少则易造成干旱
日温差 ①日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营养物质积累,农作物品质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但要注意日温差过大对农作物易造成冻害。
②日温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如温室里栽培的农作物的品质不如室外同种农作物的品质
自然区
位因素 分析要点
地形 ①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规模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典型地区如美国。
②地形崎岖,地块狭小,只能使用小型机械,典型地区如日本。
③水热条件好的地区,如果地势起伏大,则可发展立体农业,典型地区如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④发展渔业则需考虑水域面积,发展畜牧业则需考虑草场、饲料,发展林业则需考虑山地、丘陵的分布
自然区
位因素 分析要点
土壤 ①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作物。
②肥沃程度不同,影响作物产量。
③土壤厚度不同,影响作物生长
水源 既包括天然的河流、湖泊等,也包括水库等蓄水工程,是对降水的调剂、补充。年降水量少于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分析
(1)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自然因素,如:
①采用地膜覆盖等措施可以改善作物的热量条件;
②采用喷灌、滴灌等措施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③培育优良品种,不仅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
可以提高农作物品质,增强其抗病、抗灾能力;
④改进冷藏保鲜和储运条件,可以扩大市场,如阿根廷牛肉市场的扩大。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改造某些不利的自然因素,如:
在坡度较小的丘陵地区修筑梯田,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还有利于水土保持;在低洼易涝区,可实施基塘生产,发展立体农业; 针对红壤的“酸、瘦、黏”,可增施有机肥、加熟石灰、掺沙子,或选种喜酸性土壤的作物,如茶树等。
(2)市场及需求决定了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类型。
(3)交通条件改善,使市场影响的地域范围扩展。
对大地域范围的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技巧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在各种试题中常以地图或等高线地形图的形式考查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或判断农业布局的合理性。此类题目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其解题的一般思路可归纳如下:
1.根据经纬度位置或海陆轮廓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了
解该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进行农业合理布局的基础。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
2.根据等高线的特征或其他信息判断该地的地形特征,
进而判断农业的生产类型。例如,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
3.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
适宜的自然条件。
[例1] (2010·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考点定位]主要考查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借助经纬网、等高线以及气温变化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多种图示,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和获取图表有效信息能力的综合考查。
[解析] 第(1)题,河谷农业生产条件主要包括地形、灌溉、热量、降水等条件。第(2)题,从图中右侧两图上可以看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大,气温比多年平均气温低。气温比正常年份偏低,农作物播种期推迟;冬春季降水量大,结合气温在4月末5月初快速上升可知,该地有可能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
[答案] (1)有开阔的谷地;有河流灌溉系统;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谷地边缘(灌溉条件较差)区域可以发展畜牧业(农牧业)。
(2)突出变化: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约15%~20%);从多年平均状况看,春季持续增温,2010年则表现为4月底以前气温持续低于0℃;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以上。 主要影响:春耕期间气温偏低,播种期推后;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并在短时间内融化,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
考点二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命题
方向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类型的判断和特点分析上。在复习时,注意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对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特别是对教材案例要深入剖析,做到举一反三。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
农业地
域类型 自然区
位因素 社会区
位因素 生产特点 问题及措施
水稻种
植业 雨热同期气候;平原地形 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种植规模
农业地
域类型 自然区
位因素 社会区
位因素 生产特点 问题及措施
商品谷
物农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 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成本高,耗能大
大牧场
放牧业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高 改善交通;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农业地
域类型 自然区
位因素 社会区
位因素 生产特点 问题及措施
混合
农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区 人多
地少 良性生态系统;合理安排农事;市场适应性强 合理安排劳动力
乳畜业 气候温凉湿润 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交通便利 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培育良种;种植饲料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和评价方法
1.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
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关键要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如下表:
判断依据 判断结论
生产对象 生产目的 生产规模 地域类型
水稻 自给 小农经营 水稻种植业
牛、羊 面向市场 大牧场 大牧场放牧业
小麦、
玉米 面向市场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谷物农业
谷物、
牲畜 主要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提高 混合农业
单一热带
经济作物 面向国际市场 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 种植园农业
2.农业地域类型的评价方法
由于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农业生产方式和类型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地域类型。评价某地农业地域类型,一般可从该地域类型的区位优势、生产特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思考。要注意生产条件与特点、问题与措施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例2] (2010·浙江高考)读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 )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2)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 )
A.自给型农业 B.混合型农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 D.集约型农业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对四种经济作物分布和农业区特点的分析,是判断其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和关键。
[解析] 第(1)题,图中甲为台湾岛,为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适合甘蔗种植;乙为尼罗河三角洲,为长绒棉产地;丙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合种植柑橘;丁为地中海沿岸河流三角洲,是著名的葡萄产地。第(2)题,四地农业都属于投入生产资料多、生产规模大、集约程度高的集约型农业。
[答案] 1.B 2.D
考点三 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
命题
方向 对我国主要农业区区位条件的考查,一般结合中国地理或国土整治的内容,因此复习时要首先分析每一农业区的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在此基础上对其生产条件进行评价,找出其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的重点和方向。
我国主要农业区区位条件的比较
分布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东北商品农业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重工业基地可提供农业机械 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分布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华北旱作农业区 华北平原 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深厚疏松 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水源不足
南方水田农业区 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 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较好;劳动力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基地、海港,市场广阔 春季低温阴雨,夏季伏旱
分布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西北灌溉农业区 新疆绿洲,地带、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地广人稀,地价低 降水稀少,水源紧缺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 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与高原比较,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低,热量不足
如何评价某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自然条件首先要从当地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自然因素。其次考虑对自然
因素的改造是否有可行性,并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投入与产出比,对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的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及其发展变化方面分析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因素而且起决定作用的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不利因素则为限制性因素。如珠江三角洲的甘蔗生产的主导因素为高温多雨的气候,大城市的“菜篮子”工程的主导因素是城市的发展和分布。
[例3] (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考点定位] 以我国桑蚕养殖业发展和生产条件分析,来考查学生对我国区域农业生产状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本题既考查学生对基础问题的分析思路,同时又考查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
[解析] 第(1)题,读图即可总结出答案。第(2)题,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热量、水源、土壤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技术等)。第(3)题,首先要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答案要符合当地实际。
[答案] (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材料1:我国宜棉区域广阔,根据棉花对生态条件的要求,结合棉花生产特点,以及棉区分布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植棉历史将全国划分为三大棉区:长江中下游棉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安徽、四川、江西、湖南等地)、黄河中下游棉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和西北内陆棉区(包括新疆和甘肃等地)。
材料2: 我国棉花产量排在前八名的省、自治区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湖北省、河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其中新疆产量占全国30%左右,植棉面积在1 500万亩左右;河南、山东也是植棉面积超千万亩的棉花生产大省;河北省近些年棉花生产发展较快,2004年植棉面积突破1 100万亩。长江流域各主产省中,除湖南省植棉面积略低外,其余各省面积大体维持在500~600万亩水平。
2010年我国的许多农产品价格出现非正常波动,像绿豆、大蒜等价格上升超过常年。棉花是关系我国经济民生的战略性物质,我国棉花生产条件好、分布面积广,以棉花生产为背景,考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生产现状和特点,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之一。该考向可涉及以下考点:
1.我国的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和特色农业。
3.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气象灾害和地质
灾害。
4.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5.我国棉花生产分布和生产条件分析。
6.相关图表资料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棉花是喜温喜光的短日照作物,怕低温霜冻,怕阴雨渍涝,怕干旱,怕病虫危害,有“棉花从小是个病汉子、长大是个药罐子、到老变成钱串子”之说。
材料2: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495万公顷,较上年减少80万公顷,棉花产量670万吨,较上年减产14.6%。
材料3: 中国棉花主要分布区。
(1)棉花的生产容易受到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下列灾
害中对棉花影响较小的是 ( )
A. 干旱 B. 雨涝
C. 蝗灾 D. 寒潮
(2)从材料2可以看出2009年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较上年均有
减少,其中原因不包括 ( )
A. 棉花的价格波动大 B. 病虫害危害加重
C. 棉花种植用工多 D. 国家政策限制棉花发展
(3)由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的棉花主要分布在 ( )
A. 秦岭—淮河以北
B. 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区
C. 华北平原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平原
D. 新疆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
(4)我国的棉花种植最早集中在珠江流域,在南宋时期
从广东、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促使棉花向北扩展的主要保障性因素是 ( )
A. 国家政策 B. 种植技术
C. 市场需求 D. 自然条件
(5)简要分析新疆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解析:第(1)题,影响棉花生长的病虫害主要是枯黄病、棉铃虫等,蝗灾对其影响的频度和程度相对较小。第(2)题,棉花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棉农风险较大;同时棉花的种植、管理和采摘等需要劳动力多。几年来棉花的病虫害增多,棉农的投入和管理成本加大。因此制约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棉花面积和产量下降。第(3)题,读图易知,我国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新疆南部。第(4)题,棉花原本是热带作物,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向高纬地区迁移。第(5)题,新疆是我国重要棉花产区,其有利自然条件是光照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
答案: (1)C (2)D (3)C (4)B
(5)有利条件:光照充足、夏季气温高、有灌溉水源
制约因素:降水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