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2.1.1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3-2.1.1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6-15 09: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苏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2.1.1
内环境的稳态
2.1.1
内环境的稳态
学习目标
3、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1、描述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2、分析对比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一、体液与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
淋巴
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细胞内液



组织细胞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一、体液与内环境的组成
人体的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统称为体液
——
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
——
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1、体液
(1)概念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一、体液与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
(2)体液的组成及比例
细胞内液(约占2/3)
体液
淋巴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外液(约占1/3)

细胞内液








淋巴(液)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一、体液与内环境的组成
2、内环境
(1)概念
相对于人体赖以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称内环境
细胞外液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一、体液与内环境的组成
2、内环境
(2)组成及关系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一、体液与内环境的组成
2、内环境
(3)作用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一、体液与内环境的组成
2、内环境
(3)作用







细胞内液
——
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
是体内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组织细胞
生活环境
各种组织细胞
血细胞
淋巴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血浆
血浆和组织液
组织液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一、体液与内环境的组成
2、内环境
(5)体内不同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
(3)对于医疗中的注射,可分为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其中静脉
注射药物进入了血浆,而肌肉注射药物则进入了组织液
2.1.1
内环境的稳态
(1)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环境相
通,属于外界环境,故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
汗液、乳汁等不属于体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
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相对于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
就是内环境
特别强调
内环境的成分判定










的物质
营养成分
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调节成分
激素、维生素、抗体、神经递质等
代谢废物
二氧化碳、尿素等




的物质
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
血红蛋白及与呼吸、复制、转录、翻译等有关的酶
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内环境外的物质
消化酶等
不能被吸收的物质
纤维素、麦芽糖等
2.1.1
内环境的稳态
特别强调
例1: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
①胆汁 
②胰液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
 ⑥细胞质基质 
⑦组织液 ⑧核液 
⑨细胞内液 
⑩胃液
A、③④⑥⑦⑧⑨
   B、③④⑤⑦⑨⑩
C、②③④⑤⑦⑨
   D、①②③④⑤⑦
解析:
课堂小练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胆汁、胰液、原尿、胃液既不属于细胞内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A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例2:人体中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箭头表
示错误的是
(
)
A、①氨基酸
B、②尿素
C、③水 
D、④红细胞
课堂小练
D
2.1.1
内环境的稳态
解析:
细胞外液各成分包括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等都可以相互渗透,但是大分子的蛋白质等不可以,细胞更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出
血浆的成分是什么?正常的理化指标是什么?
思考讨论
2.1.1
内环境的稳态
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又是什么?正常的理化指标是什么?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之间的成分又有哪些差异?
(1)血浆的主要成分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二、细胞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1、细胞细胞外液的成分
90%的水分
1%的无机盐
7~9%的蛋白质
血液运输的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O2、CO2、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二、细胞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1、细胞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其他各种成分及其含量非常相近
(3)本质
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二、细胞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2、细胞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正常范围
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近似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因素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细胞外液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
相当于0.9%的NaCl溶液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二、细胞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3)细胞外液(血浆)的pH

细胞外液pH的正常范围
7.35~7.45

细胞外液pH的影响因素
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3-

HPO42-
等离子有关,这些离子被称为缓冲物质
(2)体温
——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拓展延伸
1、调节血浆pH的物质
血浆酸碱度的调节
酸碱缓冲对
H2CO3/HCO3


H2PO4

/HPO42

2、调节原理
H++HCO3-→
H2CO3
H2CO3→
H2O

CO2↑
CO32


H2CO3

2HCO3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例3:剧烈运动时,血浆中的乳酸大量增加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的解释不
正确的是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成CO2和H2O,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浆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人在剧烈运动时,部分细胞会因供氧不足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会导致血浆pH略降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够使血浆pH保持稳定,如血浆中的NaHCO3能与乳酸反应生成H2CO3(弱酸),H2CO3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系统排出,最终使血浆pH基本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
解析
课堂小练
解析:
D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人体内的代谢活动都是通过酶促反应来完成的,那么,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思考讨论
如果内环境的酸碱度发生显著改变,酶的活性将受到什么影响?
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体温升高,酶的活性将受到什么影响?
为什么发烧的病人会感到食欲不振?
2.1.1
内环境的稳态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调节作用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三、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1、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1)
稳态的概念
(2)
生理意义
①稳态是人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
②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三、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
调节机制
(2)
反馈调节的类型
——
反馈调节

正反馈调节
在机体中,当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调节作用时,输出信息会进一步增强的调节方式

负反馈调节
在机体中,当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调节作用时,输出信息会减弱的调节方式
答案
2.1.1
内环境的稳态
三、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3)
反馈调节实例
引起血压升高的刺激(如争斗等)
血压升高
血管中压力感受器
心血管中枢


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减少
血压降低
血压恢复正常
例5: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A、HCO3-与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
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
课堂小练
2.1.1
内环境的稳态
解析:
在HCO3-和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属于机体对内环境酸碱度的调节,A项正确;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够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B项正确;
肌细胞内肌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其含量在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周后基本不变。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C项错误;
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排尿量比平时少,属于内环境稳态中水盐平衡调节的实例,D项正确
D
例6:机体内环境保持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保持稳定不变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维持较高的渗透压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C、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温度过高不利于酶活性的发挥,从
而影响体内各种化学反应
D、通过反馈调节能确保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恒定
课堂小练
2.1.1
内环境的稳态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故A、D错误;
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较高的渗透压会使细胞失水而影响其形态与功能,故B错误;
细胞外液的温度维持在37℃左右,温度过高会影响酶活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体内各种化学反应,C
正确
C
本节小结
(1)
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对象包括两大方面:
内环境成分(血糖、血脂、血钠、血钾等)和内环境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
(2)
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作用
的结果
(3)
稳态的功能基础是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实质是内环境
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2.1.1
内环境的稳态
2.1.1
内环境的稳态
特别提醒
(1)
关于内环境成分的认识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各种激素、抗体
等物质则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血液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1.1
内环境的稳态
特别提醒
(2)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认识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恒定不变
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状态

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不一定下降,甚至是可能导致代谢
速率上升
2.1.1
内环境的稳态
本节小结
内环境的稳态




理化性质


组织液


pH
渗透压


——
37℃
左右
——
7.35
~
7.45
——
770
kPa


调节机制
生理意义
——反馈调节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1.1
内环境的稳态
课堂检测
1、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
(2)
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  )
(3)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  )
(4)
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  )
(5)
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
2、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③为细胞内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④为淋巴
B、血红蛋白存在于②中
C、①比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②→④过程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
2.1.1
内环境的稳态
课堂检测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
由分析可知,④是淋巴,A项正确;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B项错误;
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项正确;
②→④过程受阻,使组织液积累,会导致组织水肿,D项正确
B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A、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状态
B、稳态是指机体内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相对稳定的状态
C、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D、机体内环境稳态保证了机体细胞能够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正常代谢
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既包括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也包括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故A、B项错误,C
项正确;
2.1.1
内环境的稳态
课堂检测
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超过内环境的调节限度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被破坏,机体的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故D项错误
C
(3)
pH稳定主要是为了保证_____的活性
4、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问题:
(1)
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____________之间,这主要是__________在起作

答案
解析
7.35~7.45
缓冲物质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物质进入血液,都会使血液pH发生变化。但血液的pH却不会变化过大,而通常在7.35~7.45之间,原因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在起作用
2.1.1
内环境的稳态
课堂检测
(2)
剧烈运动时,肌肉会产生_____,血浆pH有下降的趋势,但实际仍能维持
相对稳定,其调节过程为乳酸和NaHCO3/H2CO3中的_________反应,生成
_______
和_______,后者再分解产生CO2和H2O,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乳酸
NaHCO3
乳酸钠

H2CO3
解析:
5、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
结构,a、b、c、d、e表示液体。请据图示分析回答:
(1)图中A、B、C表示的结构分别是: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
(2)a
~
e
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
(3)图中
a
~
e,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分别是____和____。
毛细血管动脉端
毛细血管静脉端
毛细淋巴管
a
d
a
2.1.1
内环境的稳态
课堂检测
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