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六国论(二)
统编版
必修下
第八单元
高一年级
语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2
3
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割地态度对比
割地结果对比
比喻论证
土地数量对比
不赂者
以赂者丧
3
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
燕国
“义不赂秦”
“用兵”“以荆卿为计”
赵国
“义不赂秦”“用武”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朗读并体会:表示感叹词句蕴含的情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
为:动词,治理
为……所……,表示被动
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一十三
听读并思考:
苏辙围绕中心论点如何展开论证?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思考: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且:连词,表示递进,可译为“而且”、“况且”。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腹心之疾
腹心:比喻要害处。疾:疾患。
腹心之疾:生于要害部位的疾病,比喻严重的祸患。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思考:本段的论证层次。
提出当时之士“不知天下之势”
对“势”进行解说
分析不知“势”带来的后果
提出解决办法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逐层推进,层层深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不赂者
以赂者丧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3
1
4
对六国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最终灭亡发出感叹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思考:作者写第五段的目的是什么?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大天下”,
偌大的天下
动词,
降低身份
旧事
等级低的
之:没有具体含义
宋朝受到契丹和西夏的威胁,以向其纳银输绢的方式换取和平。这样不仅会增加敌人的财富,还削弱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时间
公元前371年
公元前270年
公元前258年
公元前258年
公元前233年
公元前232年
结果
赵国胜利
赵国与秦国交战取胜情况
(公元前376年-公元前228年)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曰:“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多取封于秦。”赵王疑之,使赵葱及颜最代将,斩李牧,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大破赵,杀赵军,虏赵王迁及其将颜最,遂灭赵。
——《战国策·赵策四》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从秦到唐代之间的人
唐及以后的人
秦到唐代之间、
特别是唐时的人
从秦到唐代之间的人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杜牧《上知己文章启》
写作特点:
借古讽今、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