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解读考纲
精准备考
目
录
第一部分
解读考纲
一、高考改革背景
1、高考评价新体系
2、新高考题型变化
3、新旧教材的变化
二、考试大纲解读
1、考试大纲
2、解读考纲
第二部分
精准备考
一、高考分析
2019年全国卷考情分析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全国卷考点研究与备考方案
第一部分
解读考纲
一、高考改革背景
1、主要变化一:高考评价新体系(2014启动,40年高考总结)
坚持“―核四层四翼”的命题指导思想
一核――高考核心目标: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
四层――四层考查目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四翼――四个考查要求:基础性,
综合性,应用性,
创新性
我们只有了解高考评价新体系,才能
知道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
问题,从2020年开始,无论是
全国卷,还是各省命制的试卷,都将全面体现高考评价新体系。
第一部分
解读考纲
一、高考改革背景
2、主要变化二:新高考题型的变化
现在题型正在向新高考过渡,新高考数学将有5种新题型
(1)多选题:选择题答案不唯一,存在多个正确选项
(2)逻辑题:考查推理、论证、比较、评价等逻辑思维能力
(3)数据分析题:给出一些材料背景,以及和相关数据,要求考生读懂材料,获取信息,根据材料给出的情境、自主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
(4)举例题:要求考生通过给出已知结论、性质和定理等条件,从题干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写出符合题干的结论或具体实例
(5)开放题:问答题开放设问答案并不唯一,要求考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19年出现了组合型选择题和双空填空题就是向多选题过渡,那么今年高考会有更多的形式向它过渡。
第一部分
解读考纲
一、高考改革背景
3、主要变化三:新旧教材内容的变化
内容
调整
常用逻辑用语
删除四种命题,删除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函数
删除映射,弱化值域
三角函数
删除三角函数线
概率统计
删除茎叶图、系统抽样、几何概型、增加百分位数、随机事件独立性等内容
不等式
删除线性规划的相关内容
立体几何
删除三视图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
解读考纲
一、高考改革背景
3、主要变化三:新旧教材内容的变化
内容
调整
解析几何
删除有关曲线与方程的内容,降低抛物线的要求
推理证明
删除推理证明,数学归纳法不作高考要求
计数原理
弱化组合数、排列数的实际应用
概率分布
超几何分布由理解变为了解,增加全概率公式,增加样本相关系数和标准化数据向量夹角的关系
导数
删除微积分及其简单应用
选修4系列
全部删除
数学建模
强化(19年没考三视图)
第一部分
解读考纲
二、2020年考试大纲解读
1、2020年考试大纲
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
考试大纲的说明仍使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理科)》是'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配套图书。两本考试说明可供2020年全部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试卷(全国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使用,也可供自主命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考。
第一部分
解读考纲
二、2020年考试大纲解读
1、2019年考试大纲的变化
(1)把原来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改成了"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2)命题要求上新增了“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
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19年在强调基础性同时突出以素养为导向,渗透五育教育。
选填题中2018年共有5个应用背景,2019年共有9个应用背景,这些变化都说明高考数学会把考查的重点转移到对数据的分析、理解,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一部分
解读考纲
二、2020年考试大纲解读
2、解读考纲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备考和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特别要对“考试内容与要求”深入研究,透彻理解,特别要注意对每个知识点的层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考查要求分为三类:
一是知识要求,
二是能力要求,
三是个性品质
第一部分
解读考纲
二、2020年考试大纲及说明解读
2、解读考纲
(1)知识要求:
从低到高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会解等。
“理解”主要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比较、辩别,初步应用。
“掌握”主要动词有:掌握、分析、推导、证明、讨论、运用、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要对每个知识点的层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要
①明确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
②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考纲降低要求或不作要求的。
③明确哪些知识点是重点要求的。
第一部分
解读考纲
二、2020年考试大纲解读
2、解读考纲
(2)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五种能力两种意识即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显然增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
(3)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就是指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形成良好习惯
,克服紧张的情绪,战胜困难
,
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试题中往往从情境新,设问新,形式新,内容活,顺序变来体现。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一、高考分析
2019年全国卷考情分析
2019年数学高考题稳中求新,稳中求变,变中求活,变中求真。概括起来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相对稳定
①、试题结构相对稳定。
②、考查的主干内容和关键能力相对稳定
。核心考点依然是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数列、概率与统计、解析几何,以及选考内容;依然是强调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③、考查的数学方法相对稳定。注重通性通法的运用,淡化解题技巧。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一、高考分析
2019年全国卷考情分析
2、适度创新
2019高考已经有不按套路出牌的趋势,出现很多新题型、新变化,
因此2020高考肯定将继续体现!
(1)题型创新
设置组合型选择题,双空填空题为新高考多选题过度。如全国
I
卷第11题。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1)题型创新:
设置组合型选择题。如全国
I
卷第11题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1)题型创新:新增双空填空题,如全国II卷第1
6题。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一、高考分析
2019年全国卷考情分析
2、适度创新
(2)考法创新
打破常规,在考查内容,考查顺序上进行创新
①
在概率统计中,如全国I卷第21题。
②
在选考题中,如全国卷I和卷III第23题。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2)考法创新:打破常规,考查内容,顺序上进行创新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2)、考法创新:
打破常规,在考查内容上进行创新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一、高考分析
2019年全国卷考情分析
2、适度创新
(3)素材创新
素材创新,渗透五育教育。
①
如全国卷II第16题,全国卷I第4题,将美育融入数学教育。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3)素材创新:
美育(几何的对称之美)融入数学教育。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一、高考分析
2019年全国卷考情分析
2、适度创新
(3)素材创新
素材创新,渗透五育教育
②
如全国卷II第13题,全国卷II第4题把德育渗透到数学教育
。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3)
素材创新:把对德育渗透到数学教育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3)、素材创新:把对德育渗透到数学教育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一、高考分析
(3)素材创新
素材创新,渗透五育教育
③
全国卷I第1
5题,体现体育教育的要求。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一、高考分析
(3)素材创新
④
全国卷III第16题,体现了劳动教育的要求。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一、高考分析
2019年全国卷考情分析
3、注重学科交叉处命题
设置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情境试题,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以及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如全国卷III文理科第17题,全国卷III理科第3题。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3、注重学科交叉处(化学学科)命题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3、注重学科交叉处(语文学科)命题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一、高考分析
2019年全国卷考情分析
4、突出数学文化的考查
对于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一般是引用原文,但一定给出有意义的解释,在读题和理解上不会给考生造成负担。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涉及了很多数学文化的背景与数学思想,要予以重视。如理科全国
I
卷第6题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4、突出数学文化(古代文化与哲学思想)的考查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一、高考分析
2019年全国卷考情分析
5、创设真实情景,考查综合应用能力
2019年的数学试题注重考查数学应用素养,体现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试题设置的情境真实、贴近生活,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作用。如全国
III
卷第3题,以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调查数据为背景设计,情境贴近实际,为考生所熟悉
;再如文科全国II卷第5题。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5、创设真实情景
(社会经济)
,考查综合应用能力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将全国I卷近六年考卷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发现依然是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数列、
概率与统计、
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不等式这六大主干模块。通过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找特点,找共性,找联系,找规律,排查高考的重难点,冷热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备考。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一模块: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考点研究
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理科
8.
三角恒等变形
16.
解三角形
2.
和差角差公式
8.
函数单调性
16.
四边形求线段范围
12.
三角函数图象对称性,单调性求参数
17.
解三角形
9.
三角函数图像平移量
17.
解三角形
16.
三角函数最值问题
17.
解三角形
11.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17.
解三角形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一模块: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考点研究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的客观题若只有一题,一般解答题第17题会考查三角知识;若客观题有2-3个,则解答题一般考查数列;客观题通常考查图象性质与三角公式,一般难度不大,但2016年
、
2018
、
2019年三角的难度较高;解答题主要考查解三角形、恒等变形、三角形面积与最值,难度一般。
【解析】
题型新
结构新
作图技能
基本概念
数形
结合
基本知识
基本方法
基本技能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一模块: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备考方案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在高考中以中档题出现较多,要求考生在备考时掌握三角恒等变形的通性通法及变换技巧,将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化归为标准形式,再结合三角函数的图像,去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熟练地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灵活地进行边角互化,通过三角恒等变换进行化归,利用函数、不等式、三角形的面积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数形结合以及化归思想在三角形中应用。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二模块:数列考点研究
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理
科
17.
等差数列
17.
递推数列
求通项,
裂项求和
3.
等差数列15.
等比数列
4.
等差数列
4.
等差数列14.
数列求和
9.
等差数列
14.
等比数列求和
21.
证明等比数列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二模块:数列考点研究
数列一般考两个题,主要考查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公式、性质求值;考查利用构造法求数列通项;考查利用裂项相消法和错位相减法对数列求和;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基本上以等差、等比数列的交叉为主,融入一些创新点,求解这些新的复杂数列的和与通项以及不等式证明。
形式新颖
构造思想
核心概念
方程思想
改编
考题
化归与
转化思想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二模块:数列备考方案
数列在高考中,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对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公式,基本性质要非常熟悉,要掌握求数列通项,数列求和以及证明等差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近几年来高考常将数列与数学文化相结合,解决它的关键,首先要读懂题意,“脱去”数学文化的背景,其次,要构造数列模型,如等差等比或者递推关系式,最后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列相关信息,利用数列知识进行求解。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三模块:
概率与统计考点研究
客观题
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理科
5.
古典概率
13.
二项式定理
4.
独立重复概率
10.
二项式定理
4.
几何概型
14.
二项式定理
2.
几何概型
6.
二项式定理
3.
统计图
10.
几何概型
6.
古典概型
15.
独立事件概率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三模块:
概率与统计考点研究
解答题
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理科
18.
概率统计正态分布
19.
概率统计与函数回归方程
19.
概率统计分布列均值
19.
概率统计正态分布
20.
概率最值及二项分布期望
21.
概率统计与数列分布列及方案选取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三模块:概率与统计考点研究
选择、填空题常用考查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相互独立事件概率及二项式定理
,难度较小。
解答题则结合实际背景综合考查统计和概率问题,信息量大,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数据统计能力;不仅仅考查概率、分布列和数学期望,而且经常与函数、数列、不等式、线性规划等知识相结合,综合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逐年递增,尤其是2018、2019年难度加大。
则X
的分布列如下:
生活实践情境
学科融合
应用意识
阅读能力
数学抽象
推理论证
运算求解
数据分析
数学能力
数学素养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三模块:概率与统计备考方案
概率与统计在高考中作为考查学生应用意识的主要载体,立意高,情景新,设问巧,并且赋予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实际问题,已成为近几年高考的一大亮点和热点,并且它与其他知识融合渗透,充分体现了概率统计的工具性与交汇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对统计里面的抽样方法,频率分布,样本特征量,变量的相关性等知识要掌握,在概率中,主要考查概率计算,往往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这就要求考生培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使之转化为相应的概率模型,提高在知识的交汇处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四模块:
立体几何
考点研究
客观题
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理科
12.
三视图棱长
6.
圆锥体积
11.
三视图
6.
三视图与球的综合
11.
异面直线所角的正弦
7.
三视图
7.
三视图
12.
正方体线面角
12.
三棱锥与外接球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四模块:
立体几何
考点研究
解答题
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理科
19.
三棱锥
线段相等二面角
18.
双三棱锥面面垂直、线线角
18.
五面体面面垂直、二面角
18.
四棱锥面面垂直、二面角
18.
四棱锥面面垂直,线面角
18.
四棱锥线面平行、线面角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四模块:
立体几何考点研究
立体几何的客观题主要考查面积体积的计算,动态的线面关系;解答题主要以三棱锥或四棱锥为载体,考查平行、垂直的证明和空间角的计算,角的计算偏向于向量方法,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数量关系往往隐藏于几何图形中
,
需要用平面几何中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有时需要先证明垂直才能建系
;
加大了对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运算推理能力。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补体法解决外接球问题.可通过线面垂直定理,得到三棱两两互相垂直关系,快速得到侧棱长,进而补体成正方体解决.
强化直观想象
淡化空间向量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四模块:立体几何备考方案
立体几何线面关系的动态问题,在备考时加强空间想象,提高用函数思想与极限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查与球的相切或者相接问题时,对于相切问题,关键是要利用切点与球心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于相接问题,往往是利用几何体在球面上的顶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这一结论进行列式解题。立体几何解答题通常是以棱柱、棱锥、或翻折而成的多面体为载体考查推理论证与空间角的计算,这就要求在备考时要熟悉垂直关系,平行关系的判定方法,熟练掌握空间坐标法求解二面角、线面角。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五模块:解析几何
考点研究
客观题
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理科
4.
双曲线与点线距
10.
抛物线
5.
双曲线
14.
椭圆与圆
5.
双曲线;
10.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10.
抛物线
15.
双曲线与圆、离心率
8.
抛物线
11.
双曲线
10.
椭圆方程
16.
双曲线离心率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五模块:解析几何
考点研究
解答题
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理
科
20.
直线与椭圆面积
20.
直线与抛物线存在性
20.
椭圆与圆轨迹面积
20.
直线与椭圆中的定点问题
19.
直线与椭圆与定值问题
19.
直线与抛物线弦长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五模块:解析几何考点研究
解析几何在高考中一般是两小一大,客观题主要考查双曲线、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特别是离心率的考查
,有时会与直线和圆相结合,难度是一中一高。解答题侧重对椭圆、抛物线、圆、直线位置关系的综合考查,第一问一般是轨迹、方程问题,第二问基本是最值与范围,定值定点、存在性与探索性问题,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解析法的本质。全国一卷18、19年均出现在第19题,难度有所下降,但全国二、三卷均出现在21题,难度增加,所以备考仍需重点关注。
定义、方程、几何性质
加强定义应用
加强平面几何应用
加强运算求解能力
定值问题、
最值问题
联立方程求解
韦达定理求解
弦长公式更快
回归常态
重视通法
加强运算
借图助推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五模块:解析几何备考方案
解析几何在高考中要求较高,要求在备考时熟悉圆锥曲线的定义、方程、几何性质,尤其是离心率、焦点三角形、焦点弦、中点弦等基本知识;加强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定点定值问题,最值范围问题以及存在性探究性等问题的重点训练,领悟其中的设而不求,设而求之,整体代换,构造法求解策略,注重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思想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六模块:函数、导数、不等式考点研究
客观题
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理科
3.
函数奇偶性
6.
函数图象
11.
函数零点
12.
函数零点
13.
函数奇偶性
15.
线性规划
7.
函数图象
8.
比较大小
16.
线性规划
5.
函数性质
11.
比较大小
14.
线性规划
5.
导数切线方程
9.
函数零点
16.
导数最值
3.
大小比较
5.
函数图象
13.
切线方程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六模块:函数、导数、不等式考点研究
解答题
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理
科
21.
导数切线最值
21.
导数切线零点
21.
导数不等式零点
21.
导数单调性零点
21.
导数单调性不等式
20.
导数极值零点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六模块:函数、导数、不等式考点研究
客观题一般有3道题,函数图象性质、比较大小、导数应用各一个,主要考查函数的性质,图象与导数的应用,线性规划有所减弱,难度属于中高档。
解答题主要考查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单调性、最值、零点等),考查用构造函数解决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恒成立和存在性问题
,能考查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是一道区分学生能力的压轴题(2019年除外)
。
【分析】本题为选择压轴题,考查函数平移伸缩,恒成立问题,需准确求出函数每一段解析式,分析出临界点位置,精准运算得到解决.
数形结合
作图技能
图像变换
直观想象
代数直观
几何直观
先定线
后定点
推理论证
回归本源,注重常规加强推理,
探索创新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近六年(
2014~
2019
)全国I卷考点研究及备考方案
第六模块:函数、导数、不等式备考方案
函数、导数、不等式这一块在高考中,无论是客观题还是解答题都是具有很高要求,这就要求在备考中强基础,重能力。强基础就是要抓好两条主线构建函数知识网络,一个是基本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另一个是基本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会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去分析函数的性质,会用导数破解图像的特征,研究函数的零点以及性质。重能力就是要强调考生思想方法的训练,要善于转化命题,构建函数,形成透过函数看本质的意识,注重式与图之间的有效结合,以“形”为引导,寻找解题的途径,注重分类讨论的合理性,寻找分类的依据,提高运算的能力,加强数学思维能力与推理论证的能力的训练。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通过考点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常考常新,背景新颖,设问创新,情景真实,但绝大多数试题,新中见旧,形变质不变,而真正的创新试题并不多,高考强化突出了考创新,考应变,考规范,考能力的特点。
而在高考中真正拉开差距的并不是难题,而是中低档题,难题大家得分都不会很高,容易题丢分多却造成了差距,所以我们要做到容易题不丢分,中等题拿高分,难题分段得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备考中加强以下三点:
第二部分:精准备考
二、备考策略
(1)加强针对性的知识方法的训练
小题限时练、大题规范练;
思想题分类练、能力题强化练、情境题突破练。
(2)加强针对性的关键能力的提升
在审题中提升阅读能力,在分析中提升推理能力,
在演练中提升运算能力,在书写中提升表达能力。
(3)加强针对性的数学素养的渗透
在数学知识的交汇处强化数学本质
在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强化数学联系
在真实情境的问题中强化数学应用
在自然与人文科学中强化数学文化
因此高考数学复习的基本策略就是突出重点,力争突破难点,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熟练数学的通性通法,提高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