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回延安》课课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回延安》课课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3 10:0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
回延安
课课练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庇(yīn) 
良莠不齐(yǒu) 
粗犷 
消声匿迹
B.蓓蕾(léi)
悄然无声(qiǎo)
松驰
各行其是
C.油馍(mó)
不屈不挠(náo)
候鸟
贻笑大方
D.眼眶(kuāng)
惟妙惟肖(xiāo)
漫骂
安分守己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废墟里埋了一天一夜的他竟安然无恙,简直是个奇迹。
B.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C.司空见惯的现象,未必都符合道德规范。
D.留学生易文婷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收看央视国际频道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过去,近视程度通常在21岁左右趋于稳定,也就是说,20岁出头人群的近视不会继续恶化。
②长时间近距离盯着屏幕会导致控制近视的基因在20岁之后仍处于活跃状态。
③自1997年智能手机问世以来,近视人数增加了35%,未来有可能增加50%。
④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年轻人近视人数呈上升趋势,眼科专家称之为“屏幕近视”。
⑤现在,无论是20多岁、30多岁还是40多岁的人,都会出现近视继续恶化的情况。
A.④③②①⑤      
B.②④③①⑤
C.③①⑤④②
D.①②⑤③④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人情世故,____________一阵晨风拂过,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A.一群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开心而单纯地笑着,依然高昂着头。
B.抬着高傲的头颅,就像一群打着腰鼓,冒着淋漓元气的年轻后生。
C.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D.就像一群打着腰鼓,冒着淋漓元气的年轻后生抬着高昂的头颅。
6.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③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④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A.①对比 ②互文 ③拟人 ④夸张
B.①对比 ②对偶 ③拟人 ④拟人
C.①对偶 ②对偶 ③拟人 ④夸张
D.①对偶 ②互文 ③拟人 ④拟人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7.该诗共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8.“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9.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10.作者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结合作者的经历谈一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又见南山
李汉荣
①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
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②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③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了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车子呀,哥儿们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
④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⑦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⑧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⑨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⑩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
?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
?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而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
?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集》,有删改)
11.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小时候:
(2)后来:
(3)辗转城市多年后:
12.作者在第⑥段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使我变成死信”的原因。
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而止。
14.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5.诗歌中最能表现边塞苦寒的诗句是(  )
A.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B.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C.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D.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6.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
B.颔联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C.颈联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D.尾联的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
17.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回延安》这首诗后,班级拟开展一次以“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如果你是主持人,请再设计两项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开展“感受延安精神”的诗歌朗诵会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3)如何“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
C
2.
B
3.
D
4.
A
5.
C
6.
A
7.
第一部分,回延安,激动满情怀;第二部分:忆延安,圣地养育“我”;第三部分:会亲人,欢聚话今昔;第四部分:逛新城,旧貌换新颜;第五部分:赞延安,圣地贡献大。
8.
运用了比兴手法,意思是当年在延安我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一面生产,一面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9.
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10.
作者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米饭、喝延河的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11.
(1)(觉得南山慈祥、温柔、高大、有涵养,)让“我”痴迷(热爱)和崇敬。
(2)觉得南山闭塞、贫困、愚昧,阻碍“我”的发展,逃离了南山。
(3)内心深处被南山触动,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一次真正
认识它),更深刻地返回南山。
12.
①忙碌的城市生活让“我”找不到方向;②内心感到空虚,没有归宿感;③遗忘了南山(忘记了精神的家园)。
13.
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南山比喻为祖先、哲人、先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山的沧桑、深沉(沉默)和崇高;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语言气势,强烈地表达出对南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赋予南山人的情感,使南山人格化,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南山的深沉(沉默)与睿智。
14.
结构上: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含蓄地点出主旨。内容上:①作者经历了城市生活的空虚后再见南山,对南山赋予自己的人生启迪有了深刻的认识。②认识到在那个曾经给予自己生命、养育自己成长的地方,才能找到归属感,找到精神的寄托地。(若答作者感悟到故乡才是精神的寄托地,或又见南山感悟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等言之成理皆可。)
15.
A
16.
D
17.
(1)示例:追思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 (2)活动二:示例:请革命老前辈做一次以“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报告
。活动三:示例:举办一次以“歌颂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3)示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对艰难的形势、困难的生活,同时还要在党的事业与家庭、亲人甚至生命之间进行抉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怀揣着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所以才能坚定信念、前赴后继,不计个人得失,在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义无反顾,投身于国家和人
民的解放事业中。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