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达标测试卷(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达标测试卷(含解析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6-12 16:3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川融化
B.轮胎爆炸
C.玻璃破碎
D.食物腐烂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可燃性
B.氧化性
C.导电性
D.稳定性
3.某学生要准确量取7
mL水,应用(  )
A.50
mL量筒
B.10
mL量筒、胶头滴管
C.托盘天平
D.5
mL量筒、胶头滴管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只体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5.化学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合成纤维使得衣料的种类更加丰富,美化了人类的生活
B.化肥的施用使农作物的产量成倍增长,对环境有益无害
C.化学合成药物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D.滥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
6.给试管中的液体物质加热时,错误的操作是(  )
A.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B.加热时要先进行预热
C.试管与水平桌面成45°角
D.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7.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物质的重要属性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9.下列各图所示的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10.下列各选项中,是考试用纸所具有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白色
B.柔软
C.可燃
D.易撕碎
11.文言同学在化学课上发现,蜡烛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大量的黑色物质,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12.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INCLUDEPICTURE"HA17.tif"
13.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量取液体时,某学生俯视读数为50
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
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
A.大于20
mL
B.小于20
mL
C.等于20
mL
D.无法确定
15.下列叙述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化学性质的是(  )
A.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铁制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B.干冰易升华;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最后不见了
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酒精极易燃烧
D.食盐易溶于水;水结成冰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42分)
16.(4分)①试管;②集气瓶;③蒸发皿;④量筒;⑤烧杯;⑥燃烧匙;可以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是________,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17.(10分)结合图中所示仪器,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INCLUDEPICTURE"kxjt19.tif"
(1)仪器G的名称是____________,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应选用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使用该仪器读数时的正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容积为15
mL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液体________mL,加热过程中,试管夹应夹持在试管的______________。
(3)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应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用它取用一种试剂后,未经__________不可再吸取其他的液体,使用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橡胶胶帽朝__________。
(4)向试管内装入食盐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____________,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____________,然后使试管慢慢直立。
18.(8分)下列是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XX7.tif"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____________,细口瓶的瓶塞要___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B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应用酒精灯的________(填“内焰”“外焰”或“焰心”
),试管中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加热试管前要先____________再加热,熄灭酒精灯应________________。
(3)加热后的试管直接刷洗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确认试管已经清洗干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分)小林同学通过课外书查到了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资料: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发光,生成白色固体和黑色颗粒;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干冰可作制冷剂等;⑦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用序号填空,以上叙述中:
________是物理性质;________是化学性质;________是物理变化;
________是化学变化;________是描述现象;________是物质的用途。
20.(12分)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竖直的玻璃容器中加入金属颗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管外壁有水时,不擦干直接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将其倒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分)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进剂,因为有了化学,生活变得更美好,同样因为化学,生活也充满烦恼。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8分)
22.(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可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
【实验2】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将一根木条迅速放入火焰中1~2
s后取出,发现木条与外焰接触处炭化变黑。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实验3】将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
【延伸拓展】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小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4】
观察白炽灯内钨丝在通电前、通电中、断电后的变化:
通电前
通电中
断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讨论: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而蜡烛燃烧属于________变化。
结论:猜想________(填“1”或“2”)正确。
23.(16分)某同学发现铜受热后变黑,并对此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1:铜附着有黑色的烟灰;
猜想2:联想到镁燃烧实验,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用洁净的布条擦拭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
铜片上的黑色物质不能被布条抹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铜片放于试管内加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长条铜片放于塞有软木塞的试管内,先加热左端,直到铜片不再变黑,再将火焰移至铜片最右端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铜片最左端变黑,铜片最右端经加热一段时间后不变黑
③铜片左端黑色物质是________,铜片最右端加热不变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铜片加热变黑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迁移】
为进一步验证以上结论,该同学又进行了以下实验,请预测实验现象。
(1)用真空泵抽去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然后加热,铜片将发生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后,趁热打开试管,试管内的铜片又将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D 2.C 3.B 4.B 5.B 6.A 7.B 8.C
9.D 解析
: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防止发生火灾,A错误。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B错误。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C错误。因许多气体有毒或有强烈的刺激性,在闻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D正确。
10.C 解析
:纸张的颜色、柔软程度、易撕碎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11.C
12.C 解析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易导致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故A正确;使用滴瓶上的胶头滴管后,用自来水冲洗,会污染试剂,故B正确;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故C错误;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故D正确。
13.D
14.B 解析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50
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
mL,那么实际体积应等于30
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20
mL。
15.C
二、16.①③⑥;⑤
17.(1)酒精灯;A(或量筒);量筒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2)5;中上部
(3)E(或胶头滴管);洗涤;上 (4)倾斜;底部
18.(1)向着手心;倒放 (2)外焰;三分之一;预热;用灯帽盖灭
(3)试管炸裂;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小滴,也不成股流下
19.①;②;⑦;③;④;⑥
20.(1)造成失火 (2)砸破容器底部
(3)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4)污染原试剂瓶内的试剂
(5)试管炸裂 (6)液体药品腐蚀胶帽
21.化学是把双刃剑,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汽车尾气的排放、燃放烟花爆竹、室内装修对空气的污染;为了牟求暴利,三聚氰胺来了,苏丹红来了,瘦肉精来了,速生豆芽来了;由此可见,只有合理利用化学,它才能造福人类(合理即可)
三、22.【实验1】小 【实验2】外焰
【实验3】水 【实验4】物理;化学;2
23.【提出猜想】猜想2:黑色物质是铜与氧气反应的产物
【实验验证】①铜片变黑 ②生成的黑色物质不是烟灰 ③CuO;氧气在加热铜片左端时已被消耗完,加热右端时无氧气,不能生成氧化铜;铜+氧气氧化铜
【拓展与迁移】(1)铜片没有明显变化 (2)铜片变黑;热的铜片接触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解析
:【提出猜想】猜想2:金属镁能与氧气反应,同为金属的铜也可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猜想该黑色物质为铜与氧气反应的产物;
【实验验证】若为附着的烟灰,应该可以用布条擦拭掉,因此先用布条擦拭,观察能否把黑色物质拭去;或者改变加热铜的方法,不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而是放入试管内进行加热,可观察到试管内的铜片依然会出现变黑现象,说明黑色物质就是铜与氧气反应的产物;把铜片放入密封的试管内进行加热,铜逐渐消耗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待氧气完全反应,再加热铜片,铜片因不能和氧气接触而不再变黑;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拓展与迁移】(1)试管内空气被抽出,管内铜片不能接触到氧气,加热后不会出现明显变化;(2)打开试管,热的铜片遇到氧气,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铜,会观察到铜片变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