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壶口瀑布 自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壶口瀑布 自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2 22:3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壶口瀑布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旋涡(xuàn)
告诫(jìè)
驰骋(chéng)
推推搡搡(sǎng)
B.寒噤(jīn)
雾霭(ǎi)
凝重(níng)
怒不可遏(è)
C.龙槽(cáo)
汩汩(gǔ)
潺潺(chán)
如丝如缕(lǚ)
D.出轧(yà)
迂回(yū)
浓缩(suō)
湿漉漉(l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弥曼
雾霭
如丝如缕
B.驰骋
浑厚
振耳欲聋
C.推桑
洪峰
交响乐
D.庄重
河滩
写意画
3.对《壶口瀑布》这篇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生动、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
B.文章写了作者二到壶口,于枯水季观瀑,通过秋日的冷清、寂寥,反衬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
C.全文形象可感,借助了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D.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历经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场篮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
B.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岸边,眼望瀑布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如此美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隐姓埋名。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D.小弟弟在家里整天吵得鸡犬不宁,我头都痛了。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敌人的暴行,革命志士怒不可遏。
B.这部电影的场面很壮观,攻击时千军万马一拥而上,真是扣人心弦。
C.他为官清廉,到任何地方调查都不喜欢前呼后拥。
D.自习室非常安静,他不小心把铅笔掉在地上,尽管声音很轻但听得很清楚,震耳欲聋的。
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写出了不同的景物特征。
B.作者写壶口瀑布,只是想向大家介绍这一处的风景。
C.作者第一次看壶口瀑布时,并没有看清壶口瀑布的样子。
D.文章末尾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
气质。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
,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
。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A.高雅
淡然
平静
B.高贵
淡泊
平静
C.高贵
淡然
平和
D.高雅
淡泊
平和
第二部分:阅读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壶口瀑布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请根据提示,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
(1)文章第二段:______
(2)文章第三至五段:______
2.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两种感官描写壶口瀑布?
3.赏析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4.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壶口,壶口


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⑥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⑦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⑧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我们必须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⑨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睹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选文有改动)
1.为什么说“黄河有幸”倚身于秦晋大峡谷?
2.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
3.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1)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2)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
4.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5.请赏析第⑨段中的画线句,针对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点加以赏析,并概括该句的深刻内涵。
答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答案】A
【解析】A.旋xuàn-xuán,骋chéng-chěng;B.噤jīn-jìn;C.没有错误D.轧yà―zhá;故选A。
2.【答案】D
【解析】曼-漫;B.
振-震;C.
桑-搡;故选D。
3.【答案】B
【解析】B.有误。“秋日”错误,原文是“春寒刚过,山还未青”。故选B。
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搭配不当。“快乐的歌声”不能“浮现在我的眼前”。C残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D有歧义。“身体瘦弱”既可指张教授,也可指张教授的父亲。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含义的理解。A项,浑身解数:指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段。使用恰当;B项,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也形容文笔气势奔放。使用恰当;C项,“隐姓埋名”指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用于人,不能用于冬天的昆虫,冬天的昆虫是“销声匿迹”;D项,鸡犬不宁:形容声音嘈杂或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使用恰当。故选C。
6.【答案】D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D项“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B项的表述有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8.【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气质有雅俗之别而无贵贱之分,所以高雅最恰当;后两空的选择则要注意语意的相对这一点,如奢华与淡泊,偏激与平和。解答此题,可结合词义及语境辨析作答。
第二部分:阅读能力提升
一、1.【答案】(1)雨季中的壶口瀑布(2)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故事情节,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内容。作答时要抓住重点进行分析,再依据提示去填写。从“第一次是雨季”可知文章第②段写雨季看壶口瀑布;从“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可知文章第③~⑤段描写的是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2.【答案】听觉、视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这些角度的综合运用能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从听觉角度描写壶口瀑布,让人体会到壶口瀑布的气势;“河谷里雾气弥漫,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从视觉角度描写壶口瀑布,让人感受到壶口瀑布的形状、气势。
3.【答案】(1)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壮阔气势,奔腾激越。(2)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歌颂。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时,需先明确所用修辞,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①“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把水人格化,这是拟人,又把浪头比作雪,这是比喻。“其势如千军万马”这是夸张,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结合语境可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瀑布的气氛汹涌和勇往直前。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中华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与赞美。
点睛: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4.【答案】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基本能力,这类题型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的作用”,答题时首先点出第一次是远观,“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这里的描写为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埋下了伏笔。
5.【答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观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作者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是局部考查,难度较小。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作者通过对黄河的描写,赞美了它的博大胸怀,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精神的热爱之情。
二、1.【答案】因为秦晋大峡谷为雄心勃勃的黄河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黄河“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所以说才说黄河“倚身于秦晋大峡谷”。
2.【答案】①瀑布迸溅而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②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③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④黄河水流们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总之能用原文中的语词来回答问题的就不要“杜撰”。文章先用“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进行总写,然后从“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可以概括出黄河瀑布的壮美。
3.【答案】形容词贬义褒用,生动形象地描述并赞美洪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不可阻挡的英雄气概。水动词,写出水浪的力量很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水流们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胆识、勇气和力量。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疯狂”在这里是贬词褒用,突出了黄河的气势。“砸”是一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勇于牺牲的精神和气魄。
4.【答案】象征或托物言志。文章借“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这篇文章所重点描绘的黄河水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们象征了人民的力量和大无畏的精神。
5.【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雄壮有力,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喷薄而出,连用三个“为什么”引人思考,突出了黄河精神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内核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词语的妙用注意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动词和拟人化的词语,语境来赏析词语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即可。三个“为什么”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用疑问句的形式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从而强调了黄河精神的凝聚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