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 自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 自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2 22:3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峰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裸露(luǒ)
砾石(lì)
气喘吁吁(yū)
B.棱角(lèng)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g)
C.磅礴(bó)
诅咒(zǔ)
大煞风景(shà)
D.酝酿(niàng)
蠕动(rú)
鲜有人迹(xiǎn)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帐蓬
器材
鲜有人迹
B.考察
锯痛
精雕细刻
C.蜷卧
辩别
熠熠烁烁
D.山崖
懈怠
奇形怪状
3.下面文段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
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
,开始
长江的故事。
A.辨别
渗出
讲述
B.辨别
流出
演绎
C.区别
流出
讲述
D.区别
渗出
演绎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B.在教育系统新春茶话会上,市局领导与教师代表们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C.随着最后一个隧洞竣工剪彩,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贯通。
D.城乡医疗制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B.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
C.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
D.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B.到长江源头探险是十分困难的,作者就曾摔倒在冰河上,摔断了尾椎骨。
C.文中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D.在冰塔林的砾石滩上,作者找到了贝壳、植物的化石。
8.下列对《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峰》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各拉丹冬常年严寒,气候变化多端,从侧面突出了登山的困难。
B.文中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洞内部景色;然后写冰山山壁上的图案。
C.文中“我”对雪峰行“跪拜大礼”,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冰雪世界的神秘气氛和大自然的深不可测,心中虔诚之意油然而生。
D.本文赞美了雪山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感悟。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曾在我们村安营扎寨。
B.人们正在散步时,突然天降大雨,真是大煞风景。
C.儿童时代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使我回味无穷。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第二部分:阅读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1.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2.选文第二段中引述传说有什么作用?
3.赏析选文第三段中的“卖弄”一词。
4.有人说选文最后一段写拍照、摔跤、受伤的细节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二、拓展阅读
郁孤台笑了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竟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绝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的连绵情思,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11)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注释) ①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淳熙二、三年(1175-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②龙泉:剑名,这里指宝剑。③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
1.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每空限5字)
仰望郁孤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点短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3.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阅读文中第⑦段和第B11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回答问题。
(1)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2)郁孤台为什么“笑了”?
5.“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一座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做简要表述(请仿照示例写)。
(示例)滕王阁,王勃为之写《滕王阁序》,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
答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D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气喘吁吁”的“吁”应读“xū”。B项“棱角”的“棱”应读“léng”。C项“大煞风景”的“煞”应读“shā”
2.【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书写完全正确。A项“蓬”应为“篷”。B项“锯”应为“剧”。C项“辩”应
为“辨”。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B项正确,本题可根据对课文的阅读记忆及语感来确定。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C项使用有误,“豁然贯通”形容开阔或通达。语境要表达的意思是“全线贯通”
5.【解析】试题分析:D拟人的修辞手法。A“缓慢而从不懈怠”拟人。B“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拟人。C“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拟人。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C项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理解分析错误,在冰塔林的砾石滩上,作者并没有找到了贝壳、植物的化石。
8.【答案】B
【解析】文中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山山壁上的图案,然后写冰洞内部景色。故B错误,选B。
9.【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漫不经心,漫:
随便,没有
限制,没有约束。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应改为“漠不关心”。
第二部分:阅读能力提升
一、1.【答案】主要叙写“我”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用“我”在各拉丹冬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来衬托这里隆冬时节天气严寒以及海拔高的特点。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内容和作用。内容要进行概括,写的是作者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就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且用作者的不良反应来衬托这里隆冬时节天气严寒以及海拔高的特点。一定要读懂下文的内容再作答。
2.【答案】为文章增添神秘色彩,使天气转晴及“我”摔跤的现象显得迷离有趣;为后文摔跤受伤埋下伏笔,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好奇作者“领教”了什么。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引述传说的作用。这类题比较好答,作用基本上差不多。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段的引用在内容上:使天气转晴及“我”摔跤的现象显得迷离有趣。结构上:为后文摔跤受伤埋下伏笔。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3.【答案】“卖弄”一词在这里贬词褒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超出人的想象,高高在上,无所不能。
【解析】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卖弄”本义:指恃恩弄权或夸耀、显露本事,贬义。语境义:贬词褒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超出人的想象,高高在上和无所不能。这就是说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4.答案】不同意。写用新相机退后拍照,是为了显出完整的冰山之大之壮观;写摔了一跤受伤是为了说明冰河的坚硬,并且照应前面引述的传说。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条件恶劣,景观壮美,让人叹服畏惧。
【解析】关于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用新相机退后拍照,是为了显出完整的冰山之大之壮观。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条件恶劣,但景观壮美。
二、1.【答案】
登临郁孤台
步出郁孤台(踱步古城墙)
回眸郁孤台
【解析】试题分析:中考中经常考查的叙事线索有以下几种类型:人物线索即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即某一件有特殊意义的物品。3、感情线索即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感情变化。4、事件线索即中心事件。还有时间线索。寻找线索,要看标题及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等。这里以“郁孤台”为线索,学生将思路填写正确即可。
2.【答案】既指敌寇入侵给古城墙留下的斑驳伤痕,更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耻辱印记。
【解析】试题分析: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3.【答案】承上启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一句,承上“凝目远眺”,启下,引出眼前所望之景。“中间多少行人泪”一句,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点明辛弃疾作词的背景。
【解析】试题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内容上点明辛弃疾作词的背景,结构上承上启下。
4.【答案】(1)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2)更多的人记住了辛弃疾,记住了这首词,记住了郁孤台,并且融入了心中,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郁孤台若有知,当备感欣慰。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5.【答案】【示例】鹳雀楼,王之涣为之作《登鹳雀楼》,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黄鹤楼,崔颢为之写《黄鹤楼》,留下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名句。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种半开放题型,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列举,积累合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体和文章内容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