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奥斯特的发现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奥斯特的发现 教学设计 (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6-12 18:3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2 奥斯特的发现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关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掌握右手螺旋定则,并会利用它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二、教学重点: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特点
三、教学难点:
确定通电螺线管极性跟电流方向间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准备:
直导线、小磁针、电源、通电螺线管、开关、导线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过或坐过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与普通列车相比谁行驶得快?
教师:磁悬浮列车与普通列车相比:
磁悬浮列车的地面轨道和列车底部都安装有磁体,通过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方,不与轨道直接接触,从而大大减小了列车运行时与轨道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了运行速度。
引导学生讨论:磁悬浮列车上用的是不是永磁体?
教师:永磁体不易控制,浮上去以后下不来,所以磁悬浮列车上用是电磁铁。
学生:先观察实验室中常用的电磁铁,然后将电磁铁拆开,观察电磁铁的结构。
教师:电磁铁不通电时有没有磁性?通电时有没有磁性?
学生实验:将电磁铁接入电路,观察电磁铁磁性。(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教师:同学们在刚才的实验中发现了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这说明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二、探究电流的磁场
1.演示奥斯特实验,让学生观察:
导线通电时,小磁针转向与导线垂直的方向;
导线断电时,小磁针转回原来与导线平行的方向。
c.改变电流方向,再做以上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2.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跟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三、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
(1)按照课本第5页介绍的方法做实验
(2)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与条形磁铁相似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1)按照课本第6页的图17-5做实验
(2)结论:通电螺线管两端分别是两个异名磁极
3.探究通电螺线管极性跟电流方向间有什么样关系??
(1)?按照课本第6页的图17-5做实验,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两个磁极附近,改变电流方向,观察小磁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结论: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与电流方向有关
4.探究判断通电螺线管磁极方向与电流方向关系的方法。
介绍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四、巩固练习
将一根直导线放在静止小磁针正上方,并与小磁针平行.接通电路后,观察到小磁针偏转.?
(1)实验探究的是通电直导线周围是否存在______.?
(2)改变直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偏转方向也发生改变,表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小磁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用到的一种重要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
A.类比法?B.转换法?C.控制变量法?D.等效替代法
五、作业内容
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