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7 世界贸易通道的变化
【跟踪训练】
1.研究资料表明,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今印度洋),而阿拉伯商船从波斯湾出发东来时,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外交通贸易兴盛 B.海外贸易规范有序
C.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 D.对域外文化接纳有限
2.下表反映了1133年中国与南海、印度洋地区之间贸易的情况。对该表解释正确的是( )
地区
出口商品
占相互贸易总数的百分比
中国
瓷器、丝绸、土布、茶叶等
6.3%
南海、印度洋地区
沉香、丁香、血竭、安息香、肉豆蔻、没药、藿香、龙脑、麝香、珍宝等
93.7%
A.中国的进口商品以自然资源性商品为主 B.南海印度洋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
C.中国与南海印度洋地区形成了统一市场 D.南海印度洋地区是中国最重要贸易伙伴
3.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时间
传入中国时间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航行后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辣椒
墨西哥
15世纪末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世纪20年代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玻利维亚
16世纪初
16世纪30年代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纪之交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4. 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B.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D.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5.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共约35万至65万,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丁香等共有70万—100万磅,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些数字说明( )
A.新航路开辟作用有限B.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
C.航路中心转移不明显D.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
6.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7.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B.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
C.印第安人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D.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8.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9.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 )
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D.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10.明朝末年,西班牙占据菲律宾后,马尼拉(属菲律宾)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商品经此中转后远销世界。形成这种贸易格局的背景是( )
A.自由贸易的盛行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1.2019年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于4月25—27口召开.其主题是—一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并继续构建开放、包容、联动、可持续和以人民为屮心的世界经济。下列外交活动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是中国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
C.成功举办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D.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1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以下属于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使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的具体措施是
①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②精准扶贫
③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设立丝路基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下面一组图片反映新时期我国外交理念是
注:丝路基金:其重点是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寻找投资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投融资服务。
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英文缩写,简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C.始终坚持奉行结伴不结盟的外交方针
D.走和平发展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影响。(9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6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如族群的迁徒、多民族的融合、各种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明晰和相应举措的出台,国内外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也日益增多。国内媒体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获得沿线各国政府层面的积极表态,但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并不高。
——摘编自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跟踪训练参考答案】
1. 【答案】C【解析】由材料“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可知宋代可以进行远洋航行,结合所学知识高度发达的造船业与航海技术是远洋航行的保证,由材料“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舶”可知,因为宋代先进的造船技术而更换船舶,故C项正确。
2. 【答案】A【解析】题干中南海、印度洋地区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为沉香、丁香、血竭、安息香、肉豆蔻、没药、藿香、龙脑、麝香、珍宝等,与中国出口商品相比,南海、印度洋地区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故选A项。
3. 【答案】B【解析】由表格信息传入欧洲和中国的时间可以判断,这些物种的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选B项;“部分物种”的传播和种植情况,不能说明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排除A项;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但不是禁止一切对外交往,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排除C项;仅由中国产量世界第一,不能直接得出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排除D项。
4. 【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太平洋丝绸之路经济往来,并未提及菲律宾,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美洲物品的传播,并未提及美洲资本积累,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可知经济往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工商业市镇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5. 【答案】B【解析】据材料“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此时地中海航线运输商品数量多于好望角,说明地中海航线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B项正确。
6. 【答案】B【解析】从材料“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可知,该贸易体系涉及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反映出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故B项正确。
7.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有的史学家”表明不同的立场,对同一历史事物会导致不同的解释,故D项正确。
8. 【答案】C【解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故A项错误;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人口的膨胀问题,故D项错误。
9. 【答案】D【解析】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的表现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不属于朝贡贸易,故B项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洲社会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从原产美洲的金鸡纳被欧洲传教士进献给中国皇帝,可知反映了各洲物种交流,故D项正确。
10. 【答案】 B【解析】自由贸易盛行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西班牙进行新航路开辟,到达了菲律宾,菲律宾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故B项正确;明朝末年工业革命尚未进行,故C项错误;明朝末年世界市场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
11.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积极参与的,与“共建一带一路”、“开放、包容、联运、可持续”等密切相关的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B选项正确;一带一路建设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举办亚太经合会议、发展与周边邻国睦邻友好关系等,都不是最直接、最密切相关的,ACD 三项错误。
12. 【答案】C【解析】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①正确;精准扶贫是中国内部进行的,不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②错误;2016年1月由中国倡议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符合题意,③正确;丝路基金重点是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寻找投资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投融资服务,由中国发起,总部在北京,符合使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的题意,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当前由我国着力推进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新倡议、新平台,都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因此D选项正确。这些外交活动并非以联合国为中心,A选项错误;参加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的国家不都是中国的周边国家,B选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结伴不结盟”是新时期中国力主倡导的新型国家关系,不是我国始终坚持的外交方针,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答案】 (1)变化一:运粮方向由自东向西逐渐转变为自南向北。
原因:秦汉时政治中心多在西北(长安)且经济重心尚在北方,魏晋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元明清时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南北分离。
变化二:从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到后来停止海运,只用河运。
原因:元代航海技术提高;明朝推行海禁政策,政府疏浚河道提高运力,海运风险较大而河运风险小。
变化三:河运从依托自然河道为主,逐渐转变为依托人工运河为主。
原因:秦汉运粮方向是自东向西,符合我国自然河流的基本走向;唐以后运粮方向逐渐转变为自南向北,难以利用自然河道,只能开凿运河。
变化四:从明清倚重漕运到清末废止漕运。
原因:运河淤塞;近代铁路、轮船等新型运输方式的出现。
(2)背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受早期新航路开辟活动的刺激;西班牙、葡萄牙已把控了东西贸易新航线,他国只能向高纬度地区探索;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经济重心转移,大西洋沿岸国家(荷兰、英国、法国等)的航海活动兴起;欧洲殖民扩张运动兴起。
影响:推动欧洲逐步建立世界殖民体系。促进了欧洲经济重心的进一步转移(促进大西洋沿岸国家崛起);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增进欧洲人对世界的了解。
(3)差异: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固守自然经济的藩篱)西方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方实行重商主义;中国厉行海禁政策,西方鼓励对外贸易(积极殖民扩张),中国经济总体上是闭关自守的内向型,西方经济总体上是对外扩张的外向型。
15. 【答案】(1)特征: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往长久不衰;互动贯穿于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始终。意义: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互动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
(2)同:两者都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两者在不同时期都扩大了倡议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
异:“一带一路”倡议国以共同发展为根本属性,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马歇尔计划是一项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开始了与苏联的冷战进程。
(3)问题:沿线国家充满多样性和异质性,对中国具有不同的认知,经济、政治和安全风险大;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较低。方法:宣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通过各种国际研讨会、中外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增加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加快推进框架下的具体合作,用实际合作成果向外部世界展示其共同发展的根本属性。
【解析】本题结合热点考察古今丝绸之路,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第一问中的特征和第二问中的异同点结合材料基本可以解答。第三问更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放性试题特征。
(1)第一小问,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可以得出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往长久不衰的特征;从“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可知丝绸之路互动贯穿于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始终的特征。
第一问中的第二小问,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从“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可知古代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从“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从“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有利于世界走向联合;从“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可知扩大人们的交流范围;从“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可知丝绸之路促进全球文明的进步,是人类文明交往的典范。
(2)相同点: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从“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在不同时期都扩大了倡议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
不同点:从“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可知“一带一路”以共同发展为根本属性,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从“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可知马歇尔计划是一项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开始了与苏联的冷战进程。
(3)从“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可知西方学者和民众认知度较低;从“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可知沿线国家充满多样性和异质性,对中国具有不同的认知,经济、政治和安全风险大;从“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可知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解决方法:通过各种国际研讨会、中外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增加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宣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快推进框架下的具体合作,用实际合作成果向外部世界展示其共同发展的根本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