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 热点专题09 红色党史与中国精神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三轮 热点专题09 红色党史与中国精神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15 09:1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热点专题09 红色党史与中国精神
【热点回顾】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
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2、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知识梳理】
一、红色党史:
(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
1、探索时期: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国民大革命失败)
1921,中共一大,建党。确定党的工作中心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1924年,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以党内合作方式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共关系恶化。
2、成熟阶段:1927——1945年
1927年,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共产党开始走上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结合为一体。同时,在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失败以后,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27—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共产党积极开展土地革命。但在国民党的围剿战争中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革命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最终在长征中保存了党的力量。
1937—1945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为团结国内力量应对日军侵略,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了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并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统治地位。
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领导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49——1978)
开展“三大改造”、“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和社会任务。
20世纪60年代,在核技术、航天技术等国防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保卫了国家国防安全。
4、改革开放新时期: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至今)
1978年,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任务,实行改革开放。
开展农村体制改革和城市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提出“一国两制”方针,解决了港澳问题,维护了国家主权。
(二)20世纪20——40年代:影响国共关系的主要因素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军阀混战,这使国共两党实行合作;1927年,由于国民党的猜忌和屠杀革命党人,国共合作破裂,由合作走向对峙。20世纪30年代,由于日军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合作的共同基础消失,由合作关系转向内战。
2、两党所代表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由于阶级性质差异,双方对中国革命道路存在显著差异。
【热点回顾】
2020年1月23日10时起,湖北省武汉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伴随着武汉封城,全国人民打响了一场与“新型冠状病毒”对抗的无硝烟的战斗。
在这场战“疫”中,大批科技人员、医护人员、军队、人民警察、党员干部等奔赴前线,在病毒面前,他们冲锋在前;在生命面前,他们忘记自我;在病人面前,他们无微不至;在他们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众志成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战“疫”必胜。
正像2月8日的元宵晚会上,张国立、郭涛、凯丽等带来朗诵《中国阻击战》中所说的那样:中天地间有一种力量,总与我中华儿女血脉相通,生死与共,它在大难中生根,困难中磨砺,艰难中长成,它以众志成城彰显山河志,它以万众一心凝聚国家情。——这就是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髓的内在动力,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广泛流传,推动中国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发展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精神“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精神”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灯塔,它将照亮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精神在近现代中国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与内涵。
【知识梳理】
二、中国精神
(一)五四精神与红船精神。
五四精神的内涵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五四精神是彻底的、不妥协的翻地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精神的迸发。
2、五四精神是追求民主科学的精神,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五四精神的具体要求。在五四运动中,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具有现代价值取向的事物开始在中国社会生根发芽。
3、五四精神是解放思想,进一步创新的精神。探索与创造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力量之源,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创新性运动。人们从古老破旧的封建立交逐渐有意识地接受新思想,再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使得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复思考,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人们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红船精神的具体体现:
1、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
2、红船精神的核心是: “红船精神”的三个基本内涵中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其实质是创新精神,这是使中国共产党能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前列、保持其先进性的关键因素,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
(二)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具体内涵总结如下: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在屠刀面前不屈服,坚持革命斗争的产物。
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井冈山斗争史是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历史。必须搞好群众基础,增强无形实力。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井冈山是革命的根据地,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本身就体现着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井冈山军人艰苦奋斗的作风是非常突出的,在群众中传为佳话。

(三)长征精神内涵:救国救民的崇高信念;不怕死、不怕苦的牺牲精神;团结一致、互助友爱的奉献精神。
1、长征简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延安精神与抗战精神
延安精神一般认为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的本质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内涵总结如下:
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
3、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
4、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叫作坚持解放思想,这也叫作坚持实事求是。
抗战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救亡图存、民族解放为主题,以自强、团结、牺牲、坚韧为基本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
(五)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此时,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根本性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变,党的任务由革命向建设转变,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这种客观现实决定了西柏坡精神既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继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开拓创新精神;“两个坚持”,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团结精神;“两个务必”,即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两个务必”,就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所讲到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六)抗美援朝精神。
1、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2、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5、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七)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八)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九)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十)“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十一)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奉献。
(十二)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THANKS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