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驿路梨花 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驿路梨花 课件(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4 11:2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驿路梨花(1)
初一年级
语文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梨花的形象在古代诗歌中是很常见的,也有着很丰富的文学意蕴。诗人们往往会借梨花来表达自己的心绪和情感。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反映主题的。
故事里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
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
关注人物对象——“谁”;
关注核心动词——“干了什么”;
关注表达情感的词汇。
整篇文章是由多个小故事组成,这些小故事是围绕一个什么样的疑问展开的呢?
整篇文章是由多个小故事组成,这些小故事是围绕一个什么样的疑问展开的呢?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文中刻画了哪些人物?
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文中刻画了哪些人物?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这些人物都各自为小茅屋做了什么事?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原因
时间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原因
时间
“我”和老余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原因
时间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26段)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原因
时间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
让后来人方便,表达感激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原因
时间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
让后来人方便,表达感激
这天晚上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
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28段)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原因
时间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为群众着想,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第二天早上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让后来人方便,表达感激
这天晚上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原因
时间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为群众着想,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第二天早上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让后来人方便,表达感激
这天晚上
哈尼小姑娘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36段)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原因
时间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为群众着想,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第二天早上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让后来人方便,表达感激
这天晚上
哈尼小姑娘
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过任务
姐姐出嫁后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原因
时间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为群众着想,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第二天早上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让后来人方便,表达感激
这天晚上
哈尼小姑娘
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过任务
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战士)
(梨花)
(插叙,加括号以示区别)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33段)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原因
时间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为群众着想,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第二天早上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让后来人方便,表达感激
这天晚上
哈尼小姑娘
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过任务
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战士)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33段)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原因
时间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为群众着想,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第二天早上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让后来人方便,表达感激
这天晚上
哈尼小姑娘
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过任务
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战士)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直到出嫁前
探究思考
文中刻画了这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谁才是小茅屋真正的主人呢?
探究思考
解放军叔叔修建了小茅屋,梨花为他们精神所感动因而接下了管理之责任,梨花妹妹又在姐姐的感召下当了姐姐的接班人,在前人的启示下,“我们”开始为小茅屋服务。
所有的人都满怀着对于小茅屋的感激,也都尽力照料着小茅屋,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可以说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探究思考
如果有一天,梨花的妹妹也远嫁了,瑶族老人也老了,“我”与老余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那么小茅屋会不会没人管了呢?
探究思考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必将在祖国各地遍地开花,长盛不衰!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解放军战士)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直到出嫁前
一群哈尼小姑娘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让后来人方便,表达感激
这天晚上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第二天早上
请按照小茅屋建造和受到照料的先后顺序复述故事。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第二天早上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让后来人方便,表达感激
这天晚上
一群哈尼小姑娘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战士)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直到出嫁前
请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研究学习
参考学习资料,对比两种叙述顺序,结合记叙顺序的特点和作用,思考使用哪一种顺序更好?
解放军战士—梨花—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
“我”和老余(故事发展顺序)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梨花)(小说记叙顺序)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
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作用: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建造了小茅屋。
梨花和梨花妹先后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讲述上个月打猎借住茅屋。
第二天“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并看见梨花妹妹,了解了真相。
顺叙
“我”和老余赶路傍晚发现并入住小茅屋。
遇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
第二天“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看见梨花妹妹,了解了真相。
梨花妹妹讲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和姐姐梨花及自己先后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讲述上个月打猎借住茅屋。
瑶族老人讲述梨花的传说。
顺叙
插叙
与按照故事发生时间的顺叙相对比,本篇课文运用了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记叙顺序,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通过人物的叙说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还巧妙地化用了类似倒叙的方式,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篇幅,并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还更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补充材料
“但,我不满意那些平铺直叙的图解似的文章;反对那种用口号代替行动、用政策代替人物性格的写法,那只会把雷锋精神写歪、写干瘪,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既然是文艺创作,那就必须从生活中来,用自己深受感动的故事和人物去感染读者。”
——彭荆风
课堂小结
使用略读的方法,了解了围绕着小茅屋所发生的感人且温馨的故事,并明确了课文中将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记叙顺序所呈现出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更进一步了解了作者巧妙构思的初衷。
课后作业
请结合本文内容,说一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