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驿路梨花(2)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驿路梨花(2) 课件(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4 16:5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驿路梨花(2)
初一年级
语文
请结合本文内容,说一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再读课文
快速略读课文,从课文中把设置悬念的地方找出来,分析它们的作用。
悬念一:“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8段)
引起读者兴趣,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并塑造了一位善良好客、细心周到的主人形象。
误会一:“我”和老余刚猜测主人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门就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13段)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14段)
照应并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使情节更加曲折,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发现误会一:“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14段)
那么主人是谁?瑶族老人又是来做什么的呢?他和主人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悬念又起,继续吸引着我们寻找答案。
悬念二:“主人家是谁?”(17段)
误会一解除:瑶族老人解释自己打猎迷路,受到小茅屋的帮助照料,很是感动,所以专门来送粮食。(22段)
刻画出了瑶族老人淳朴善良、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
误会二:瑶族老人从一位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说这里前不着村后不挨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24段)
受到梨花姑娘的感染,三人决定向她学习,为群众着想,修葺小茅屋,人物形象逐渐深刻,小说主题也逐渐显现。
发现误会二:当瑶族老人向哈尼小姑娘们表示感谢的时候,小姑娘笑着跳开了,文中写到“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29段)
这段描写把一群哈尼小姑娘的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充满朝气,情节也再起波澜。
悬念三:“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33段)
解放军战士是为了方便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很感动,于是照料小茅屋;后来梨花出嫁,哈尼族的小姑娘接着照料小茅屋。
刻画了解放军战士的形象,引出了文章主题,还进一步解释了梨花姑娘能够坚持帮助过路人的根本原因。(悬念三和误会二解除)
巧妙构思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重要的是,每个层次的悬念和误会都在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将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真实生动。
作者借助精彩的故事和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反复强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善良、美好的情感和品德,并凸显了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这一主题。
三读课文
作者笔下的“驿路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梨花的内涵不断丰富。
再次略读课文,快速找到描写梨花的句子。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4段)
(2)……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第6段)
(3)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24段)
……多好的梨花啊!(第25段)
(4)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27段)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37段)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4段)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4段)
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了差点只能露宿深山的“我”和老余“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第6段)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第6段)
淡淡的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梨花给急需帮助的人带来希望、温暖和喜悦。
一写梨花,指物。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到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作为环境描写,也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3)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ー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第24段)……多好的梨花啊!(第25段)
(3)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ー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第24段)……多好的梨花啊!(第25段)
此处的“梨花”指人物梨花,是哈尼族小姑娘的名字。文中将景物“梨花”与人物“梨花”建立联系,赋予梨花”以多重含义,饱含对梨花姑娘的由衷赞美。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27段)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27段)
这句话由景及人,虚实结合,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与纯洁善良、助人为乐的哈尼小姑娘梨花相映生辉,表达了“我”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
二写梨花,指人。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等哈尼小姑娘相映生辉。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37段)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37段)
这里运用象征手法,以花喻人,洁白的梨花象征着充满朝气、助人为乐的哈尼小姑娘,“处处开”同时也象征着边疆民族淳朴热情、知恩图报的优良民风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三写梨花,指精神。引用陆游诗句,一方面起到点题的作用,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另外,在内容上也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在祖国各地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思考探究
结合对文中“梨花”
三个层次含义的理解,请同学们思考探究,本文使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有着怎样的妙处。
首先,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而“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中美丽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也是哈尼族的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淳朴热情、充满朝气;又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朴实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还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驿路梨花”可以说将标题和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非常巧妙的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文,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拓展探究
读完短篇小说《驿路梨花》,梨花和她的姐妹们的笑声似乎还回荡在脑海之中,善良美丽的哈尼姑娘梨花依然鲜活灵动,小说中虚构的人物竟然如此真实,我们一定会想真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吗?
在《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一文中,彭老曾说:“我的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我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我想到了我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那只是为方便旅人,别无他求),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儿事的先行者。想到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我立即拿起笔来。”
补充材料
梨花可能是虚构的,但记忆中的人和事却无比真实,而且更能够感动和激励读者,深入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学习如何去践行雷锋精神。
更可贵的是作者对于发现和传播生活中的那一份美好的追求,是对于建立良好道德风尚与和谐社会的责任心,对于祖国边疆那一片土地的浓浓深情,更是对于青少年精神成长的深切关怀,这一切让读者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雷锋精神。
彭荆风,男,汉族,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军进入云南边疆,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寨亲人》《卡瓦部落的火把》《绿月亮》等,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短篇小说《驿路梨花》1977年发表于《光明日报》,次年入选中国初中语文课本。此后多版本教材也都选用了这篇课文。直至今日,这篇经典作为中学语文课文已经延续了四十余年,对一代又一代中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希望同学们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民风的朴实,从而对公德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助人为乐的精神,共同营造美好的社会风尚。”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一词有什么认识呢?请大家联系现实,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吧。
公德:一般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只要传递着美好与善良,就是公德最好的体现。
课堂小结
本文巧设悬念和误会,描写了云南边疆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一群善良的热心人,他们受到照料的同时还继续传递着这份温暖,这种淳朴友善、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就如同美丽纯洁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一路感动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课后作业
本文构思精巧,人物真实生动。其中“梨花姑娘”这一人物形象是通过侧面描写刻画出来的,如果那天“梨花”来到了梨树林,遇到了“我”和老余,又会发生什么精彩的故事呢?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相关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要求:
1.传递生活中温暖美好的积极正能量;
2.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