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克与千克》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克与千克》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6-13 09:5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说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
二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中《克和千克》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来分析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
量与计量知识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概念
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对质量观念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认识常见的秤,会用盘秤和天平称物品的质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其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是教学重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是教学难点。
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法: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
在学法上采用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主动参与。
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盘秤和天平秤各一台、500克食盐2包、1千克洗衣粉4袋。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接下来就到了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
课前我安排学生寻找生活中
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在收集过程中
自然而然的了解
2种质量单位的
不同用法。
一上课,我先出示2包大小不一样的物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一袋轻,哪一袋重?
然后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自己的猜测吗?
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秤。
知道在这些秤中,盘秤是最易操作的测量工具。
那么,物品的轻重要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导出课题:
克和千克。
通过“猜一猜”,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
并不能准确判断
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
物品的轻重。
在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中
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感受1克。
拿出1枚2分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如: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然后估一估
一支铅笔、一本数学书
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第二步:认识千克。
让小组的每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估一估
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来验证。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是1000克)
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枚硬币
与1袋洗衣粉
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
克与千克的关系。
在生活实践中,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2、课外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
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菜
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
这两道练习题目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
质量单位的能力。
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
继续探索的欲望。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
通过多种方式
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附板书设计:


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两包食盐:1000克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