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期末复习通关检测第二单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心理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受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取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三大因素,只有通过对事物客观的认识和观察,人类才能产生认知、思考、情感,同时形成能力和判断。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延续下来的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从广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带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传统文化心理在任何一个民族中都存在着一些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这些因素也就是传统文化心理中的缺陷与糟粕。传统文化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教量迅猛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在大中城市呈现机械增长的态势,各类机动车的数量以及其他交通出行方式也日益激增,随之而来的城市交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严重。由各类报道或信息源我们都可以了解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他一线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交通堵塞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与工作生活节奏。另一方面,我国的道路相对不太宽阔。随着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开发商们争先恐后地在中心地段投资做商业建设,还有很多入驻的商户在户外搭棚设院以扩增其使用面积,使真正可以用于交通的道路变得更为狭窄,增加了主城区道路的压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糅合了儒、法、道以及佛学的道理,都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从当今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的生态智慧来看,不仅是各种人居环境或公共场所,甚至是城市的交通系统,古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都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把生态文明观贯彻到城市交通的建设中,这种大局观有助于形成保护环境的新格局,对城市交通系統的建设具有纲领性的借鉴意义。《商君书》中就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他们懂得权衡自然跟人工技术的比重,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众多大国承持的发展理念,它对城市的交通建设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设计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概念和内容,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观念,对城交通问题,以及交通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矛盾加以剖析、构建,既有利于城市交通发的需要,同时又保证资源细化不浪费、生态环境良好的绿色发展模式,给一味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指正方向。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大多数因家广泛接受的绿色发展理念,将这种理念应用于实践中,把其内涵贯彻到城市交通设计中,可以对城市交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加以解决。
我国的交通布局和规模较弱,城市的交通系统和管制制度也较为落后,城市化发展和目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现状之间存在矛盾。在今后的交通建设中,如何才能既改善目前的交通现状,又能以最优化的方式,以最环保、贴合人心、突出功能的交通设计来彻底解决交通问题,这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根基,对交通系统设计做出深思,营造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和谐交通环境,实现真正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王佳伟《浅析文化心理因素对城市交通设计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文化心理离不开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和观察,受各民族自身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影响。
B.城市化推进造成城市数量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交通矛盾已经影响城市化进程。
C.交通设计如果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则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D.鉴于我国交通布局、规模、交通系统和管制制度的现状,彻底解决已经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还不太现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论证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交通问题。
B.文章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阐述了如何解决城市交通设计问题。
C.文章引用《商君书》中的论述,论证了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D.文章剖析传统文化心理,分析影响城市交通的各种要素,目的是解决当今交通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具有稳定形态的特质,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
B.开发商在中心地段投资做商业建设,很多入驻的商户占道经营,这会让主城区道路的交通功能逐渐丧失。
C.彻底解决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问题,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根基,借鉴古人的相关理念。
D.构建既有利于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又保证生态环境良好的绿色发展模式,就能够营造和谐交通环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智斗(选段)
(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走过。)
胡传魁
嘿,阿庆嫂!
阿庆嫂
(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
你好哇?
阿庆嫂
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
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
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
哈哈哈……
阿庆嫂
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
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
(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
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
好说好说。
阿庆嫂
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
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
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
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
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
(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有意在敌人面前掩饰自己)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
(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
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
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
(看着阿庆嫂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
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
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胡传魁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
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
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
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
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
(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
胡司令,抽一支!
(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传魁点烟。)
刁德一
(望着阿庆嫂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
(接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接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
人家不会,你干什么!
刁德一
(接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接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
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竞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接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
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
(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
(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
哈哈哈……
刁德一
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魁是刁德一的司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场戏中,阿庆嫂在与胡传魁、刁德一周旋的过程中斗智斗勇,充分展示了阿庆嫂的机智和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
B.“智斗”是一场尖锐而激烈的敌我矛盾冲突。刁德一奸诈狡猾,设置圈套步步紧逼;阿庆嫂察言观色,反击对手,保护自己。
C.“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这一文本内容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写出了阿庆嫂的敏锐。
D.“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说明刁德一看在胡传魁的面子上尊重阿庆嫂。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开头至“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这一部分内容的作用。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2)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疼。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
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
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①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②。
注: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①香篝:熏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②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两句写征尘扑面,去路迢迢,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开篇暗含愁苦之意,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悲作了铺垫。
B.三、四句"周遭碧、分外娇"作者以欢悦抒情的笔调,描写碧绿的山峰,盛开的花朵,写出了城外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
C.最后两句中的"愁"字是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一句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D.本词视野广阔,写景优美,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风不同。
2.简要赏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来表明自己要像前圣所看重的那样,保持清白节操,为正直的信仰而死。
(2)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竹柏影”来突出月之皎洁的句子是“
,
”。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久住浔阳城而感到低洼潮湿,看到竹木丛生的诗句是:“
,
”。
6.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各题。
对大多数人而言,相比早已融入寻常生活的电影、电视剧、话剧,音乐剧似乎多少是有些陌生的。可总有一些剧目,一提起却是______________,一上演便是万人空巷。音乐剧______________了话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表现性。它本质上是—种______________、但不拒绝生活的艺术,它能够把生命的能量现场传递给你。你能从《摇滚莫扎特》命的执着和热爱,能从《悲惨世界》里看到宏大史诗中小人物的挣扎与无奈,能从《妈妈咪呀》里感悟积极奔放的人生态度。宏大的生命命题,______________唤起灵魂深处的其共鸣。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观众,都能从音乐剧中_获得美的享受。(??
)。听者无论是何人!都能让他抛却现世的身份,得到崇高的精神。这是今天的影视剧难以取代的独特魅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茫无所知?
???整合?????高雅?????才能
B.家喻户晓?????融合?????高雅?????才能
C.茫无所知?????整合?????典雅?????就能
D.家喻户晓?????融合?????典雅?????就能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共通的情感,通过音乐剧得到了联结
B.音乐剧引起了人类共通的情感
C.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能够从音乐剧中获得
D.音乐剧能够使人类获得共通的情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听者无论是何人,都能抛却现世的身份,让他得到崇高的精神。
B.无论听者何人,音乐剧都能让他抛却现世的身份,得到崇高的精神。
C.听者无论是何人,都能让他抛却现世的身份,得到崇高的精神体验。
D.无论听者何人,音乐剧都能让他抛却现世的身份,得到崇高的精神体验。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天,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措施。之所以如此,_________。如果传统文化没有遇到传承危机,就无需花这么大的力气来传承了。___________?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中国以前是农业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便是农业文化。今天的中国已进入工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以前的农业文化___________
。因此,今天还要守着过去的农业文化就很困难了。
8.阅读下面的内容,从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两个身份谈谈自己的看法,每个看法不超过50个字。
为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规则》明确提出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行为的,教师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一般惩戒包括点名批评、适当增加运动要求、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课后留校教导等。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要不惧风雨、不惧挫折,永远向梦想奔跑。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新时代青年的认识与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2)D;(3)C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交通矛盾已经影响城市化进程”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随之而来的城市交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没有说影响城市化进程。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目的是解决当今交通问题”错。根据原文“可持续发展……它对城市的交通建设同样有着重要影响”“这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根基,对交通系统设计做出深思……实现真正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知,文章剖析传统文化心理,分析影响城市交通的各种要素的目的是建设“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和谐交通环境,实现真正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本题考查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具有稳定形态的特质”错。由原文第一段“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延续下来的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可知,“具有稳定形态的特质”的应是“中国传统文化”。B.“这会让主城区道路的交通功能逐渐丧失”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随着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主城区道路的压力”可知,是“用于交通的道路变得更为狭窄”。D.根据原文第四段“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设计……绿色发展模式”可知,“就能够营造和谐交通环境”的表述过于绝对。
2.答案:1.D;
2.①交代人物关系,为下面矛盾冲突的展开作铺垫,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②丰富并完善人物性格、形象特征,使戏剧情节更加生动,有看点。
3.(1)“上下打量”这个细节描写表现出刁德对阿庆嫂的怀疑,表现了他的阴险、多疑。
(2)泼茶的动作是阿庆嫂对对手的有力回击,体现她对刁德一的不满,表现了她的机智果敢。
解析:1.“看在胡传魁的面子上尊重阿庆嫂”错。刁德一不理睬阿庆嫂的套近乎,是因为对她的身份心存怀疑。
2.这一部分从内容上看,可以看出阿庆嫂与胡传魁是熟人,即交代了人物的关系。从结构上看,阿庆嫂为掩饰而进屋拿烟,而刁德一对她怀疑更甚,为下面二人斗智斗勇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因为有这个铺垫,促使故事情节继续发展。另外,这部分内容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形象特征,如阿庆嫂的机智、镇定,刁德一的奸诈多疑等。
3.本题考查分析戏剧人物形象的能力。应结合舞台说明所在的语境来考虑。(1)题,这句话出现在刁德一刚见到阿庆嫂的时候,“上下打量”这一细节说明他一开始就对阿庆嫂产生了怀疑,显示了刁德一这个人的性格:阴险、多疑。(2)题,出现在阿庆嫂与刁德一周旋的过程中,刁德一怀疑阿庆嫂与新四军有来往,阿庆嫂巧妙予以回击,并配合“泼茶”这个动作,显示了阿庆嫂的机智果敢,毫不慌张和畏惧。
3.答案:1.B;
2.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3.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人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
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1.“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理解错误,通读全文可知,老舞蹈师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怕別人看到他跳舞,怕别人知道他对过去生活的怀想。
2.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及典型化场景烘托的手法。如文章第五段对老舞蹈师穿戴的描写、第六段对其手杖的细节描写及后文对手杖来历的介绍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对“我”与老舞蹈师之间对话的描写,表明了老舞蹈师对过去生活的怀想以及现在内心的无奈与痛苦;通过对“似乎被人遗忘”的卢森堡公园的苗圃的描写,烘托老舞蹈师内心的失落。
3.?小说中典型环境或特定场景对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以下作用: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推动情节发展,有利于情节的集中,等等。本文中的特定环境——卢森堡公园苗圃,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场景,有利于故事的自然切入;这个特定场景有利于情节集中,推动了情节发展,苗圃是老舞蹈师表演的舞台,也是其人生的舞台;结尾苗圃被铲平的情节以及“我”对老舞蹈师夫妇命运的牵挂,令读者陷入沉思。
4.答案:1.A;
2.①叠音:历历,是清楚明白,分明可数的意思;萧萧指骏马的声声嘶鸣,两个叠词形象生动的描摹出军容雄壮的场景,同时音律和谐,琅琅上口;②
“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③视听结合,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下片抒写羁旅之悲”错。词的下片是写作者有机会为国效命,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不是羁旅之愁。
5.答案:(1)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3)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解析:
6.答案:1.B;
2.A;
3.D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茫无所知:一点也不知道。根据上下文语境,应该用“家喻户晓”。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整合: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根据语境,这里应该用“融合”。高雅:高尚,不粗俗。典雅:优美不粗俗。根据语境,此处强调艺术本质的高尚,应该用“高雅”。才能:表示刚好具备必须的条件。就能:表示条件充足。这里用“就能”说法太绝对,所以应该用“才能”。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上文的“不同……不同……不同……的观众”,这里用“……联结”更合语境,强调了音乐把不同观众的情感联结了起来,故选A项。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听者……让他得到……”不合逻辑;成分残缺,精神”
后要加“体验”。B项,成分残缺,精神”后要加“体验”。C项,“听者……让他……”不合逻辑。
7.答案:①是因为传统文化遇到了传承危机;②为什么传统文化会遇到传承危机;③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横线前“之所以如此”,推断出所填句子要以“是因为”开头,再结合横线后“如果传统文化没有遇到传承危机”,可推断出此处应填写
“是因为传统文化遇到了传承危机”。②处,根据“?”和“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可推断出此处应填“为什么传统文化会遇到传承危机”。③处,根据横线前“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可知,中国进入工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后,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就不再是农业文化了,因此农业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8.答案:①学生:有错受罚是应该的,但要把握好度,别把点名批评变成当众挖苦、课后留校变成关禁闭,给我们造成精神伤害。
②教师:赞同,这个《规则》给了教育尊严,使教师摆脱管还是不管的矛盾,名正言顺地教育学生,管教有据、惩戒有度。
③家长:孩子需要表扬,也需要惩戒,玉不琢不成器嘛,讲究个性的时代也要以正确的三观做底子,我支持适度惩戒。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本题材料涉及以下内容:一是《规则》出台的背景,二是《规则》的适用范围和部分惩戒内容。考生作答时要明确《规则》的大体方向是确定的,只是征求对此《规则》的意见,这一点很重要。而题干要求以不同的身份谈谈自己的看法,那么无论选择何种身份,在表达看法时都不能否定这个《规则》,可从所选的身份出发,选取恰当的角度谈看法,也可以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另外,要注意三个身份任选两个、每个看法不能超过50个字的要求。
9.答案:略
解析:
题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指出为实现中国梦,
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是国家发展的总体方向。接
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的讲话,指出当今中国在繁荣发
展,我们作为追梦人,都在努力向未来奔跑。最后落到青年人的角度,
育年人作为朝气蓬勃的一群人,更应该努力向着梦想前行。
本题从国家发展的大局说起,落脚点则是青年人,既贴近时事,又
贴近考生自身。考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写出为梦想拼搏奋斗的感受。“追梦”的方向是中国梦和个人梦想,写作过程中应注意将大方面与小方面相结合,将祖国发展与自身成长相结合,选好角度,写出自己的處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