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祝福(一)
统编版
必修下
第六单元
高一年级
语文
我认为鲁迅先生写得最成功的一种死亡,是祥林嫂的死亡。“五四”时期妇女婚姻题材很普遍,许多人都写封建礼教、仁义道德“吃人”,但是成为经典的,能进入我们大学、中学课本,不断改编为戏剧、电影的就只有《祝福》。当然,经典是各种各样的,有些经典只有历史价值,在当时很重要,很有贡献,但是,今天读起来却索然无味,为什么?因为他的思想形
式和产生的那个时代联系得太紧密了,离开了那个时代,后人读起来就十分隔膜。而《祝福》却是另外一种经典,不但有历史的价值,而且有当代阅读的价值。为什么?因为它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孙绍振
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
《呐喊》
小说集《呐喊》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该小说集对旧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为时代“呐喊”的精神以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我们初中学过的《孔乙己》《故乡》《社戏》便出自这部小说集。
《彷徨》
小说集《彷徨》收录鲁迅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11篇小说,此时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的时期,作者一面“感到寂寞”“荒凉”,一面总结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
《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的《题〈彷徨〉》一诗解释了小说集题名《彷徨》的来由。如果说《呐喊》是鲁迅在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铁笼子”中沉睡的国民,那么《彷徨》则是鲁迅先生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祝福》故事情节梳理
1.鲁镇祝福,祥林嫂寂然死去
2.祥林嫂初到鲁镇,静水起波
3.祥林嫂被迫改嫁,波中有静
4.陡然生波,祥林嫂再到鲁镇
5.鲁镇祝福,“我”的感受
“倒叙”的写作手法
探究任务——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情节
人物
对待祥林嫂的态度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
两次“皱了皱眉”;“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婆婆
“捆了躺在船板上”
被迫改嫁
婆婆
“将她嫁到里山去”
大伯
“来收屋”
情节
人物
对待祥林嫂的态度
再到鲁镇
?
鲁四老爷
“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婶
“祥林嫂,你放着罢!”
情节
人物
对待祥林嫂的态度
再到鲁镇
?
?
镇上的人们
“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笑容却冷冷的了”
男人们:“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
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
老女人们:“特意寻来”、“满足的去了”、“纷纷的评论着”
他们、大家:打趣、嘲笑
情节
人物
对待祥林嫂的态度
再到鲁镇
柳妈
“不耐烦”
“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四婶
“你放着罢,祥林嫂!”
“我”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情节
人物
对待祥林嫂的态度
寂然死去
鲁四老爷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短工
“‘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
“我”
“似乎有些负疚”
鲁四老爷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鲁四老爷、四婶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婆婆
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里山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你看,这多么好打算?
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
镇上的人们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镇上的人们
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
“我”
“我”代表着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他遇到劳动人民真正的问题的时候,没有解决的能力,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困境,但是这个“我”是有自我反省能力的,所以他苦闷、彷徨。这一人物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启蒙者的审视和认识,足见其思想的敏锐和深刻。
柳妈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柳妈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
祥林嫂被逼死,没有最直接的凶手,但所有人都需要为祥林嫂之死负责。就像丁玲同志评价她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痛苦。”祥林嫂,正是在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多重压迫下被“虐杀”的。
《祝福》
鲁迅写死亡的悲剧,最重要的成就不在于写死亡本身,而在死亡的原因和死亡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感受。
——孙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