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河中石兽 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河中石兽 课件(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4 09:04: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7张PPT)
河中石兽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
自测自评
课堂笔记
小组讨论
学习目标
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4、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3、
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会据义断句。
石狮怎么会到上游去了呢?
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纪jǐ昀yún清代(1724年6月--
1805年2月)
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撰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山西水济蒲津渡是黄河上
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
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
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
(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铆钉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
下挖出,铁牛和铁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石兽
石兽,顾名思义指兽型石雕。石兽常常被立于古代帝王官僚的墓前,其种类和多寡依墓主的身份而分不同的等级。有的石兽则被立于寺庙门前,并称为“镇宝兽”。文题“河中石兽”意指掉入河中的石兽,有一说,文中寺庙临近河边,此石兽是“镇水”用的。本文选自纪昀
的《阅微草堂笔记》
1、读准字音
河干(

圮(

棹(
)
曳(
)
铁钯(

木杮(


(
)
啮(
)
坎穴(

溯流(
)
臆(
)断
欤(

自主学习
gān

zhào


fèi
yān
niè
xué



划分节奏一般规律:
1、主谓之间,如,“无案牍之劳形”;
2、动宾之间,如,“有嘉肴”;
3、句首的关联词后面,如,“是故”、“虽”、“然则”后;
4、句首表时间、地点的状语后面;
5、后置的状语前面。
6、“而”前,“之”后;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读得畅顺,读出感情。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一起
倒塌
河岸
靠近
于此。在这里
译: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
起陷入水中。
译文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始终
募集

经历
寻找
译: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后还是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译文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踪迹
拖着
船桨,这里指划(船)
译: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译文
事物的道理
推究
你们这些人
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
听说
设馆授徒,即教书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
木片

译: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译文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埋没
松散轻浮
坚硬沉重

译: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
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译文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
众人信服
颠倒
顺着
译文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
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失落
凡是
代指讲学家的话
应当
译文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
坑穴
形成

冲刷
上下句之间表原因

译: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译文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
倾倒
等到
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译文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固然
逆流而上
于是
译: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
译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既然这样,那么
找到
主观武断
他,指老河工
按照

译: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
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译文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僧)棹zhào数小舟。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③求之(于)地中。
【2】
倒装句
求二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3】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文章结构
第一层(1段):交代找石兽的事由,写出僧顺流而下找石兽失败。
第二层(2段):写“讲学家”嘲笑僧,他认为石头深埋在沙里。
第三层(第三段1、2句):老河兵凭多年的治水经验,说出应向上游
找石兽的理由,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第四层(第三段最后一句):通过议论启示读者,对于“天下之事”
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判断。
1、细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顺流而下
讲学家
原地沙下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合作探究
寺僧1
原地水中
下游
寺僧2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上游
下游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僧: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4、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上游
下游
文中出现两次“笑”,这两次“笑”的意味相同吗?
讲学家的“笑”是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因为富于实践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也表现老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2.
老河兵能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所以提出了正确的办法。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庙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1.
他们两个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沉入水中的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而悟出了: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道理,不知道深层道理的情况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来判断。
(天下的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中心?
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写法探究:
1.
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
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
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你准备好了吗?
要求:
迅速拿出一支笔和草稿纸,快速阅读题目,默默将正确答案写在纸上。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D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C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同学们,回去预习下一课。
谢谢听评课,欢迎指导!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