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质量检测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2.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
6
世纪
80
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
唐
玄
宗
3.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下图)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
出现的内容是
(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的创设
C.“开元盛世”
D.大运河的开凿
4.
以下摘自一位同学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后完成的笔记,其中说明开凿目的的是(
)
A.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B.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C.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D.隋的统一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
5.
隋朝大运河,全长
2700
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请结合下图指出大运河的中心是(
)
A.京都
B.洛阳
C.江都
D.余杭
6.
2014
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之年,苏州共有
4
条运河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和
7
个点段(盘门、山塘历史街区含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街区含全晋会馆、宝带桥、吴江运河古纤道)获得申遗成功。其中,苏州运河故道,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7.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
46
个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这三部分组成。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这
表
明
(
)
A.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
B.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C.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
D.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8.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一千三百年。我国科举制度创立于(
)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9.
2017
年是我国恢复高考
40
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
)
A.中央集权制
B.九品中正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10.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
确的是(
)
A.繁荣而短暂
B.实现了统一
C.统治者残暴
D.大运河开通
11.
《百家讲坛》中蒙曼在点评隋炀帝这个毁誉参半的悲情帝王时指出,隋炀帝顶着一个“炀”的谥号,这可
是整个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之所以顶着“最差的谥号”,其原因不包括他(
)
A.三游江都
B.三征辽东
C.营建东都洛阳
D.创立科举制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三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1)
根据材料一,写出大运河的中心及南北两端到达的地方。
(2)
历史上人们对大运河的评价褒贬不一。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客观表述你对开通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的看法。
13.
隋朝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
300
多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兴亡】
材料一
公元
6
世纪
80
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
(炀帝)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
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1)
隋朝走向繁荣开放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2)
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哪些征发人民的史实?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人才选拔】
材料三
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约
1300
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3)材料三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繁荣】
材料四
项目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4)
请你完成材料四中的结论部分。材料四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什么景象?
(5)
材料四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感悟】
(6)
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故选择
A
项。
2.
答案
A
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
统一全国。故选择
A
项。
3.
答案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在政治上,设立三省六部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
605
年起,
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排除
A、B、D,故选
C。
4.
答案
C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
605
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700
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5.答案
B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故选
B。
6.
答案
D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最南端的一段是江南河。苏州运河故道属于隋朝大
运河四段中的江南河。故选择
D
项。
7.
答案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
B。
8.
答案
B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选
B。
9.
答案
D
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尔·杜兰特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
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故选
D。
10.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存在时间虽短,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结束分裂,实现了统一;实行的一些政治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开凿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以繁荣而短暂准确地反映了隋朝的特点。
11.
答案
D
A、B、C
三项都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
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故选
D
项。
二、非选择题
12.
答案
(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2)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人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
据材料一地图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据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和材料三“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人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13.
答案
(1)隋文帝。
(2)
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
产和劳动,社会矛盾激化。
(3)
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
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
人口数量激增;垦田面积扩大;粮仓丰实。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
(5)
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创立科举
制度;等。
(6)
成由俭,败由奢;制度和政策要合理;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第(3)问由材料中“通过考试,品评人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制度是科举制,影响结合所学作答即可。第(4)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得出相应的结论,反映了隋朝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第(5)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6)问结合隋朝兴亡的原因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