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6-15 13:0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酸碱中和滴定
1、定义:
利用酸碱中和反应,用一种已知浓度的酸(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酸)的实验方法。
3、中和滴定的关键
(2)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1)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
2、原理:
4、中和滴定的仪器及试剂
仪器:
(1)、滴定管(酸式、碱式)
构造特点:
①“0”刻度在上方,最大刻度在下方,而且“0”刻度
不是在最上方;最大刻度下还有一段没有刻度的体积
②酸式滴定管下端为活塞(盛放碱液会腐蚀活塞磨口)
③碱式滴定管下端为橡皮管(盛放酸液或者强氧化性
溶液会腐蚀橡胶)
④滴定管读数可精确到0.01ml。
作用: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
(2)、铁架台、滴定管夹、锥形瓶等
试剂:
(1)、标准溶液(已知浓度的溶液)
(2)、待测溶液(未知浓度的溶液)
(3)、酸碱指示剂
作用: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确定酸碱是否恰好
反应完全
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即达到滴定终点)时,指示剂的颜色要能发生突变。
5、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3.1—4.4
5.0—8.0
8.2—10.0
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回顾:
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甲基橙
红色
橙色
黄色
石蕊
红色
紫色
蓝色
酚酞
无色
浅红色
红色
选择原则:变色灵敏、明显。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不能太宽(以免误差过大),滴定时一般不用石蕊作指示剂。常用酚酞、甲基橙作滴定指示剂。
中和滴定的终点是指示剂颜色发生突变点,故溶液一定不是中性.
酸、碱不一定恰好完全反应,但是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此外,指示剂的选择还要考虑酸碱完全中和反应所生成的盐溶液的酸碱性。
若生成的盐溶液呈中性(即强酸与强碱的滴定),——酚酞或者甲基橙
若生成的盐溶液呈酸性(即强酸与弱碱的滴定),——甲基橙
若生成的盐溶液呈碱性(即强碱与弱酸的滴定),——酚酞
滴定终点的判断
强酸滴定强碱
强碱滴定强酸
二、中和滴定操作
准备阶段
2、洗涤:
3、润洗:
1、查漏:
例、用0.1mol/L的标准盐酸溶液滴定20ml待测浓度的NaOH溶液。
检查滴定管活塞或橡胶管是否漏水,
活塞转动是否灵活。
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2-3次。
滴定管还需用待装液润洗2-3次。
(为什么?)
准确记录此时液面读数V初。(读到小数点后两位)
将液面调至“0”刻度处或者“0”刻度处以下。
使滴定管尖嘴部分也充满溶液。
(为什么?)
将标准溶液和待测液分别装入滴定管至
“0”刻度以上2-3cm

4、装液:
5、排气泡:
6、调液面:
7、记数据:
滴定阶段
用滴定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
放入锥形瓶中
8、移液:
向锥形瓶中加入两到三滴指示剂,指示剂用量不可太多。
9、加指示剂:
10、滴定:
在滴定过程中要注意:①手、眼的分工;
②标准液滴速的控制;③滴定终点的判断
(注意垫白纸的作用)
左手_________________

右手___________,眼睛注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旋摇锥形瓶
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控制滴定管活塞或橡皮
滴速:先快后慢,当接近终点时,应一滴一摇
终点的判断:最后一滴滴下恰好使指示剂颜色发生突变,且半分钟内不褪色(不恢复原色)
11、记录读数V末(读到小数点后两位)
V标=V末-V初
重复做一到两次,取几次标准液的平均值计算
12、计算
数据处理阶段
例题:见教材P49
强调:
(1):取几次测定的待测液体积的平均值
(2):计算结果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3):计算题的正确书写格式
酸碱中和滴定
三、误差分析:
例、用0.1000mol/L的标准盐酸溶液滴定20.00ml待测浓度的NaOH溶液。
紧扣公式:
关键是V(标准液)的变化
影响NaOH浓度的因素是标准盐酸溶液的体积读数。
若消耗标准液体积的测定值比理论值多,则测定结果偏高。
若消耗标准液体积的测定值比理论值少,则测定结果偏低。
中和滴定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的几个方面:
(1)??
仪器的洗涤(滴定管、锥形瓶)
(2)??
气泡
(3)??
体积的读数方式(仰视、平视、俯视)
(4)??
指示剂选择不当
(6)??
杂质的影响
(5)??
操作(如用力过猛引起待测液外溅等)
能引起误差的主要因素:
1、来自滴定管产生的误差
①滴定管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偏高
②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偏低
③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
④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
偏高
偏低
2、来自锥形瓶产生的误差
①锥形瓶用蒸馏水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
偏高
②锥形瓶未洗净,残留有与待测液反应的
少量物质
偏低
③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就加入待测液
无影响
3、来自读数带来的误差
①用滴定管量取待测液时
A.先俯视后仰视
偏低
B.先仰视后俯视
偏高
②用滴定管量取标准液时
A.先俯视后仰视
偏高
B.先仰视后俯视
偏低
△V=V末-V始
③若配制标准液时俯视容量瓶刻度呢?
偏低
?
①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最后一滴盐酸滴入使
溶液由橙色变为红色
偏高
②指示剂变色后停止滴定,停止后溶液颜色立即复原,但未再滴定
偏低
4、指示剂
5、操作不当
?
①移液时,用力过猛引起待测液外溅
②滴定时,标准液滴在锥形瓶外
偏低
偏高
6、杂质的影响
(1)
用已知浓度的标准酸液来滴定未知浓度
的碱液(含杂质)
①若配制碱液时所用碱含有中和酸能力更
强的杂质,滴定时,必然消耗较多的标准酸
液,所测结果必然偏高
②若所用碱中含中和能力弱的物质,必然
消耗较少的标准酸液,所测结果必然偏低
(2)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碱液(含杂质)来
滴定未知浓度的酸液
①若配标准碱液时所用碱中含有中和酸的能力更强的杂质,滴定时,必然消耗较少的碱液,所测结果偏低
②若配标准碱液时所用碱中含有中和酸的能力弱的杂质,滴定时,必然消耗较多的碱液,所测结果偏高
课堂练习
P-130展题一
P-1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