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7 涉江采芙蓉 (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7 涉江采芙蓉 (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4 16:3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涉江采芙蓉
一、学习目标
1.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
2.诗歌艺术手法及主题。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这一时期,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这些人文化素养较高,熟悉《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吸收汉乐府的营养,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二、知人论世
汉代文人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4
1
2
3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诗眼,抓主旨;
3.依景情,析手法;
4.找意象,品意境。
三、问题探究
1.读顺畅,通大意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许多香草。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2.找诗眼,抓主旨;
⑴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
“忧伤”
(2)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2.找诗眼,抓主旨;
1、游子思乡怀人。
2、女子思夫。
游子思乡怀人
1)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
3)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又不能相聚。
2)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
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
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
《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悬想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所以诗中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女思念情人之真挚。
女子思夫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西洲曲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依景情,析手法;
“悬想”: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
具体来说: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
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
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里的悬想侧重于空间转移。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诗人想象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诗人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悬想,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
——这是中间穿插运用悬想!
杜甫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诗人从对方设想,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诗人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尽在其中,写妻子心焦丈夫,正是诗人牵挂妻子,这样思亲之情抒发得更为深沉,更为曲折。
——全诗运用悬想。
4.找意象,品意境。
⑴下面请找出本诗一二句中的意象有哪些?分析形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芙蓉、兰泽、芳草。
⑵其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
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特点:
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气氛。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君子之花
佳人之花
爱情之花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国风·邶风》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
以花草赠亲朋,表达
纯洁美好的情感。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是否有变化?
轻松欢快
黯然销魂
这种不知不觉情感的变化在古典诗歌中称为“转”。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望旧乡的人是
男子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女子所想
虚写
(悬想法)
对写法
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
“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她与众多女子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画面一
身在“远道”的游子。“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画面二
这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这首诗怎样诵读更有情味?试着读一读。
●女读:
◆男读:
◎合读: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完成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