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皇帝的新装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皇帝的新装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6 10:2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皇帝的新装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童话的有关知识。
2、熟悉故事情节,复述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学习重难点
重点:熟悉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体裁介绍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学法指导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课前预习
基础梳理
【字词梳理】
更衣(

称职(

随声附和(

的确(

赏赐(

陛下(
)滑稽(

骇人听闻(

爵士(

御聘(?

独立思考
课文初探
《安徒生童话》意在告诉人们什么?
集思广益
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分角色朗读
,边读边想像故事情节。
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
(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4)老大臣: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
(9)小孩子: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的父亲: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合作探究  
皇帝的新装
情节
皇帝
引子????????????????
___________
开端????????????????
___________
发展????????????????
___________
高潮????????????????
___________
结局????????????????
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一字多音】
更衣(
)???附和(
)???自称(
)??系鞋带(

更多(
)??
和平(
)???相称(
)??联系(

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故事有什么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3、怎样理解这篇童话的夸张和想象?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基础梳理
【字词梳理】
更衣(gēng)
称职(chèn

随声附和(
hè)
的确(dí)
赏赐(cì

陛下(bì)
滑稽(
jī)
骇人听闻(hài

爵士(jué

御聘(pìn

独立思考
课文初探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直接讽刺了当时欧洲残留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封建统治者,锋芒直指他们的愚昧无知、虚荣腐败。篇末小孩子揭穿真相的情节别具深意,寄托了作者对于人民大众、对于未来的信心。
课堂检测
【一字多音】
更衣(
gēng
)???附和(

)???自称(
chēng
)??系鞋带(


更多(
gèng
)??
和平(
hé)???相称(
chèn
)??联系(


2、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讲出真相:“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孩子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因无私才无畏。相形之下,皇帝、骗子、臣民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
3、这个故事通过爱慕虚荣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要自欺欺人,不要爱慕虚荣。如果大家都像故事中的小孩子那样敢于说真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纯洁、真实。
3、
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好虚荣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整个骗局。?
  实际上,这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完成的。比如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象就非常奇特。骗子就怕戳穿他们的骗局,而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他们不是搞伪劣产品,而是根本就没有织布,根本就没有衣服。他们有一种“钳口术”,谁要说一句真话,说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开始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讽刺!?
  所有这一切,乍一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象,然而人们读了之后,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面对这个骗局,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是十分自然的,作者的想象既丰富又严密。无论什么人,从皇帝到大臣到一切官员,直到老百姓,有职位的怕丢职位,没有职位的还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几乎人同此心,但是各色人等,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象能力。?
  关于结局的想象也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安徒生想象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样的想象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象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象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