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2.学习本课抓住重点描写、突出中心、有详有略地写作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北京过春节的热闹与隆重,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萌生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之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北京过春节的热闹与隆重,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萌生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之心。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音乐《新年好》。
2.导入新课:同学们,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年时的情景呢?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一说你家过春节的事。(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然后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祥和的,是一个象征着美好团圆的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北京的春节》,跟随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初旬、翡翠、榛子、蜜饯、掺和、正月、骡马、娴熟”等词语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蒜、醋、饺、宵、燃、贩、摊、轿、骆、驼”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拌、眨”这两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眨”左部为“目”,里面是两横,右部是“乏”,撇下面是一点,最后的捺要舒展。
“燃”是左右结构,“然”上部右面是两个点,下部是四个点。
易错提示:
“醋”左边是个“酉”,里面一横不能丢。
“拌”左窄右宽,右边只有两横,不要写成三横。
“摊”是左中右结构,中部的笔画是横撇、长点,长点不要写成捺,右部是四横,不要写漏或者多写。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交:饺(饺子)—绞(绞刑)—跤(摔跤)
半:拌(凉拌)—伴(陪伴)—绊(羁绊)—胖(肥胖)—畔(田畔)
反:贩(贩卖)—板(木板)—饭(吃饭)—扳(扳手)
各:骆(骆驼)—洛(洛水)—胳(胳膊)—略(省略)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标好自然段,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明确:本文共14个自然段。
(2)边读边想,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繁忙、热闹、隆重、丰富多彩、有趣。
2.全班交流以下问题。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明确:课文在第1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2)作者着重写的日子有“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请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明确:腊八:第1~5自然段。除夕:第8自然段。正月初一:第9、10自然段。正月十五:第12、13自然段。
(3)读文提示: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呢?现在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部分的内容,喜欢哪个日子的同学就研究哪部分的内容。(举手看分配情况,教师指定分配内容。)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知道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大蒜
陈醋 饺子 杂拌儿 眨眼 通宵 燃放 摊贩 轿车 骆驼 恰当
彼此
贺喜
2.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全中国人民都很熟悉和喜欢的节日。不过,各个地区庆祝春节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看看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品读“腊八”。
(1)腊八的时候,北京的人们会做些什么?
明确: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等。
(2)谈论: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2.品读“除夕”。
(1)“守岁”是什么意思?
明确:“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疫病等驱赶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抓住“赶、到处、都穿起、贴上”这些词语,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3)抓住“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这些词语,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品读“正月初一”。
(1)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
明确: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街上挤满了人。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铺户上了板子,全城都在休息。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
(2)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4.品读“元宵”。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明确:灯的数量多:“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
灯的种类多:“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等。
表示种类多的词语拓展示例:
各行各业 各种各样 五花八门 洋洋大观
应有尽有
(2)第11自然段第一句话“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中的“又”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明确:“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闹花灯、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同时,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5.品读“残灯末庙”。
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正月初一人们开始逛庙会,正月十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减少,直到庙会停止,热闹的春节也就此结束了,结束之快恍若“一眨眼”,将作者对春节已然离去的惋惜和恋恋不舍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句还与课文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著有长篇小说
________等,短篇小说________等。文中提到的重要日子有七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老舍
舒庆春
舍予
《骆驼祥子》
《赶集》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初六、元宵、正月十九
2.总结。
读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我们仿佛也经历了一次老北京过年的热闹场景,现在我们将这场景编成一首童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北京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