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醉花阴》课件 (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醉花阴》课件 (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4 22:2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醉花阴》
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其词被誉为“婉约正宗”。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
旷世才女
李清照纪念馆:
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侧、柳絮泉东,有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婉约派词人的卓越代表李清照的纪念堂。
因她有《漱玉集》在世,后人便依此确定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畔。纪念堂系仿宋建筑,大门上挂着郭沫若写
的“李清照纪念堂”匾额,堂前还有他题定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被誉为婉约正宗,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李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10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安宁、幸福
1126-1127年:金兵入侵并灭北宋,金石书画毁于战火。
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逝。
1130年:为辩通敌之冤,奔波于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再嫁张汝州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孑然一身,悲苦辞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词》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李清照的词创意出奇,工于造语,长于白描。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评清照词:“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闺怨”的传统题材,用以表现女子的生活和情感。但作者多为男性,故所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是代替女子们说话。
李清照是女词家,她的“闺怨词”是独书自我的生活和心灵,是自话自说。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一道特别瑰奇的光芒。?
李清照的创作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有过安逸、美好的家庭生活,也有着国破、家亡、夫死、寡居的不幸人生。故李清照的创作有前后两个时期,生活与心态不同,
韵味与格调也就有别。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妻恩爱,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郭沫若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前
南渡后
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内容多写自然美景与闺阁生活,也抒写了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词风总体上清新明朗。
主要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之感和寂寞愁苦之情,这些作品或触景生情,或托物寓意,委婉而深沉地抒发她的故土之恋、家国之恨。词调沉郁凄怆、悲凉哀惋。
以靖康之乱为界
前期的词
后期的词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橱: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
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
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
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薄雾弥漫,浓云笼罩,心有愁思感觉白天太漫长,瑞脑在铜兽香炉中早已烧尽。又到重阳佳节了,洁白的瓷枕,轻薄的纱帐,独自一人,半夜秋凉刚刚透入。
独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莫说不忧愁,秋风卷起珠帘,闺中人比菊花更显清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思夫
寂寞
无聊
之感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时间的漫长
环境的凄寂
词人百无聊赖的愁情
词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作者为何要提到重阳节?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李清照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清代的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
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愁情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时令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时令
以佳节团聚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景物
“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来烘托心情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景物
“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来烘托心情
行动
独坐、孤眠、自斟来渲染心情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东篱把酒黄昏后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帘卷西风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结论:秋风(西风)渲染愁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王实甫《西厢记》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
容颜
黄花
呼应
以“愁”字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了愁绪,“莫道”句提出“销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并与上片“愁”字呼应,使上下片由浅入深,浑然一体。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琅嬛记》
 
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是环境气氛的渲
染,与“人比黄花瘦”构成一幅西风瘦菊,佳节
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是一个凄清的深秋怀人的境界。结句以黄花喻人瘦,精当无比。
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句之妙,在于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1)李词中的黄花是眼前之物,即景设喻,极其自然;(2)以帘外黄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相类,形神相似,意境极美;因花瘦而触及己瘦,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3)愁思本来看不见,摸不着,词人却用真实可感的黄花把抽象之“愁”具体直观地表现出来,用人瘦胜似花瘦,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

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赏析“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1)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韵。
(2)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苦之深。
(3)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烘云托月,藏而不露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


词中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
上阕
作者由“永昼”的无聊到“半夜”的寒凉写自己的孤单寂寞,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
下阕
写重阳节赏菊饮酒,面对菊花,消愁无计,抒发离别的极度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