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专题:五大核心素养(上)
通用版本
高三
年级
素养一 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
历史核心素养
一、时空观念
(一)概念
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二)目标
(1)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2)能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况和说明。
(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
(三)、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1)了解世纪、年代、前期、中叶、后期等关于时间表达方式;
(2)认识历史地图,掌握古今地名位置及区别;
(3)依时间顺序编制史事发展进程的图表(如大事年表);
(4)划分历史阶段,总结阶段特征;
(5)梳理中外共时性大事年表,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
(6)独立探究、用时间术语、分期方式结合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影响,论述自己对历史发展的认识。
常见纪年方法: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赵惠文王十六年);
年号纪年(庆历四年春);
干支纪年(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公元纪年:
公元前、公元后;
早期/初期(前30年)、中期(中间50年)、晚期(后20年)
前半期(前50年)、后半期(后50年)
民国纪年: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n年(1911+n)
知识积累
1.时空观念考查工业革命期间发明
(2019·高考全国卷Ⅰ)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真题感悟
命题意图:本题以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的史实为切入点考查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特点,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渗透了对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析:A对:由材料“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自劳动实践。B错: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C错:在瓦特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的过程中工厂主的资助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D错:错在“各阶层广泛参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大多来自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答案:A
2.时空观念考查“一五”计划
(2019·高考全国卷Ⅰ)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解析:D对:由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五”计划期间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A错:与史实和材料不符,当时新中国的科学研究刚刚起步。B错: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才提出的。C错:这一时期是学习苏联时期,对苏联经验的反思不多。
答案:D
3.时空观念考查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2019·高考全国卷Ⅱ)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教育的转型,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析:B对: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共中央要求对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主要是因为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入城市,转向国家建设方面。A错:材料中并未涉及土地改革。C错: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D错:“社会主义生产”与材料时间不符。
答案:B
4.时空观念考查20世纪70年代法国经济
(2019·高考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命题意图:本题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经济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迁移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
解析:A对: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滞胀”危机,新形势下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法国总统密特朗上台之后却继续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这样只能加剧经济恶化,不利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B错:“滞胀”危机下,政府加强干预会导致危机加剧,不利于物价的下降。C错:“滞胀”危机下,政府加强干预会导致经济危机加剧,通货膨胀加剧。D错:史实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未放弃经济自由。
答案:A
5.时空观念考查16—18世纪奴隶贸易
(2018·高考全国卷Ⅱ)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命题意图:本题以时空观念呈现奴隶贸易中贩运奴隶的数量在16—18世纪不断增加,结合所学,从时空角度分析这是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解析:奴隶贸易是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由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奴隶贸易对英国殖民帝国形成的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奴隶贸易达到极盛是因为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需要,D项错误。
答案:A
6.(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时间:1689《权利法案》、1721第一任首相、1832议会改革
B
7.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D
1.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解析:1917年,苏俄为了应对内忧外患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了社会动乱,为了应对这一局势,列宁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所以才出现材料中俄国与西方国家通商,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的情况,说明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故D项正确。
答案:D
2.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些社论旨在( )
A.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
C.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
D.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解析:“《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强调改造的稳定性,故选B项;“《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无法判断改革的成果,排除A项;“《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无法体现与“一五”计划的关系,排除C项;“1956年”是三大改造的末期,排除D项。
答案:B
3.16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8倍。1495年,一个工人以15周的劳动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1564年则要花40周的劳动,而到1593年,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也不能保证全家一年的口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萎缩使农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圈地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土地贵族对农业工人残酷的压榨
D.殖民掠夺加剧了货币的贬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价格革命。题干关键信息点“16世纪中期”“谷物价格上涨”,通过时间可以联系到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美洲金银进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故选D项;16世纪中期,英国的农业是不断发展的,排除A项;“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体现出了劳动积极性,排除B项;C项题中未能体现,排除C项。
答案:D
4.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其原因是( )
年份
企业(个)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1
735
57.3
13.90
54.6
1992
6
430
270.6
55.43
298.7
1993
10
945
70.2
99.03
78.6
A.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
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C.“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一国两制”的认同
解析: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故选C项;我国最早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排除A项;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在2008年,排除B项;两岸认同“一国两制”还需时日,排除D项。
答案:C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3月4日,刚刚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罗斯福要求国会授予他“一件唯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3月8日,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凡2月1日以后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周一为限还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其姓名。几小时之内,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了长龙,如上周争先提款的情景一般。3月9日晚,罗斯福签署《紧急银行法》。当晚国家印制局添雇375名职工,印钞机全部开工。不出一周,13
500家银行复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
——摘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二 1990—2000年美国经济数据(部分)
类别
年份
增长率或产值
备注
通货膨胀率
1990
4.3%
1999
1.1%
60年来最低
失业率
1991
6.8%
2000
4%左右
30年来最低
国内生产总值
1991
-0.2%
1991.3—2000.12
持续高增长
2000
4.1%
互联网
产业产值
1999
5
070亿美元
超过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
——选自[美]诺顿等《美国全史》、《历史》必修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紧急银行法》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影响。
(2)20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处于变与不变的状态之中。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经济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什么?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凡2月1日以后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周一为限还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其姓名”可以得出,国家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根据材料中“罗斯福签署《紧急银行法》。当晚国家印制局添雇375名职工,印钞机全部开工。不出一周,13
500家银行复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美国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控,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罗斯福新政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政”对经济大规模干预的做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这一角度分析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数据,可以得出美国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从“国内生产总值”“互联网产业产值”等数据,可以得出美国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内容: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控。影响:国家干预。
(2)新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不变: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素养二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
历史核心素养
31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
(一)、[概念界定]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内涵阐释]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二)、[培养目标] 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史料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
(1)文献(文字)史料
①种类
以纸张为载体:史书、档案、传记谱牒、日记、报纸、杂志等
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电子邮件等
②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
③局限:
受到个人因素(立场、修养)、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影响
(2)实物史料
①种类: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②地位:与文献相互参证
③局限:只是很小的碎片,不一定能展示历史全貌
(3)口述史料
①种类
神话传说、俗谚、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②局限
经过代代传承,可能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存在虚构情节
当事人回忆可能不准确或不全面
2.按史料价值
(1)分类
一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等原始资料,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以一手史料居多。
二手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文献史料以二手史料居多。
(2)价值
一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因素
研究者的立场;研究方法、角度;史料的选取;时代的局限等
(五)运用史料的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
2.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研究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5.孤证不立,搜集更多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1.史料实证考查理学思想
(2019·高考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真题感悟
命题意图:本题以程颢的诗切入,考查考生对理学内涵的理解。题干材料选取程颢的诗歌,程颢是宋朝著名理学家,他的诗歌自然反映了他的思想,意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B对:材料中诗句的作者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作者以轻松的笔触、悠然的心态欣赏秋日的晨景,忽觉万物的消长荣衰、季节的变幻更迭与人生经历感悟一样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揭示了“理”是万物的本原。A错: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材料不符。C错:诗中表现的是理学家所强调的“道”,是静观,是去欲,是富贵不淫贫贱乐的人生境界,不是“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错:“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思想。
答案:B
2.史料实证考查戊戌变法
(2019·高考全国卷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命题意图:本题引用19世纪90年代英文报纸的报道考查戊戌变法,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解析:D对:材料中英文报纸的报道体现了对光绪帝的同情和对慈禧太后的批驳,说明其赞同光绪帝的改革变法活动。A错:君主立宪制在当时主要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并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错:材料中并未涉及清政府的对外态度。C错:材料中仅仅涉及英文报纸的报道,并非是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答案:D
3.史料实证考查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018·高考全国卷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命题意图:本题选取美国记者对抗日根据地的记载的史料,以史料实证说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符合农民愿望。
解析:根据材料叙述可知,抗日根据地一个备受欺凌的农民,在得到了尊严、权利之后,就会“具有奋斗目标”,这说明其抗日热情因自身处境的改变而得到激发,A项正确。材料中的“减租减息”说明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B项错误;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当时尚未完成,C项错误;题干材料所述情况出现在国共合作抗战时期,所以不能排除国民党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答案:A
4.史料实证考查不同史籍对唐末统一战争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命题意图:本题以表格材料切入,命题形式新颖,以史料实证的视角考查考生甄别史料的能力。并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题干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和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考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
解析: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旧唐书》提及“我师败绩”“不利而旋”,《新唐书》谈到“败绩”“诸将为举所败”,二者在此问题上相互印证。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C项为正确答案。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A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排除B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D项可排除。
答案:C
一、科学性原则——史料的可靠性“论从史出”
1.史料来源的辨析
(1)我们一般所说的史料,就是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的一些民间传说。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真伪辨析。
(2)史料实证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懂得论从史出,要学会用历史证据说话,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懂得和学会辨别各种史料的真伪,辨析史料作者的意图,并且分析其来源和价值。
2.推出结论的依据
(1)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一般来说,史料愈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全面。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2)高考历史大多不需要考生再去搜集史料,它只需要考生对命题专家提供的史料加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运用其中的史料对专家设定的问题加以论证而已。
二、典型性原则——论据的充分性“史论互证”
1.史料具有典型性:高考命题史料的选择,都是命题专家反复斟酌,精挑细选的。史料可大可小,亦可远可近。从目标上说,“大”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诉求,“小”指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远”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近”指为高考综合能力的考查服务。
2.论据具有充分性: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史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史料隐含着重要历史信息,再加上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特别是很多字词古今差别很大,还有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译文”材料,保留了西方人“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幽默性的“欧化语言”技巧。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应注意对史料的巧妙辨别,获取有效信息,论据要充分,体现史论互证。
三、系统性原则——论证的完整性“史论结合”
1.有效信息的获取
(1)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题眼”是题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
在阅读史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在诸多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
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信息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2)从史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每则材料后,一般要注明该史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引文出处是对所引(选)用材料(史料)的来源进行的说明(解说),史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包括引文的出处、作者、文章写作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等。这些出处(说明)对于我们理解史料往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史料的内容与思想。
直接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
(3)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近几年各地高考题都紧扣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史料创设新情境,试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彰显了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新鲜活泼的史料,新颖灵活的设问,使考生耳目一新,体现了较好的原创性,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反映出命题者取材视野的广阔性和独具匠心的命题技巧。在选取史料命制试题时,命题者都会面临史料内容多、如何取舍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省略号”的方式进行取舍。“省略号”省去的一般是无效信息,留下的是有效信息,“省略号”前后又反映不同层面的信息。
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
(4)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有效信息:数据对比和变化中包含的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这些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变化的”“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同时要注意看整体,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时间段,而应全面理解数据对比和变化所反映的问题。“四读”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阅读史料时,既要注意各层次表面信息,也要注意其隐性信息。只有读透史料,把握设问,才能准确作答。
(6)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在史料信息的获取上,史料的表层信息很直观,较易获取,而史料涉及的隐性信息因需要归纳、迁移才能获得,这类信息往往不易被考生所洞察。怎样获取有效信息,可从论述的观点中获取暗示作者主张的隐性信息,从史料关键词或结合所学知识获取相关隐性信息,从学科常识中获取相关隐性信息,这些隐性信息往往制约着答案是否全面与正确。在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隐性信息。
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的关键:
2.史论结合的论证
(1)史论结合不仅仅是撰写历史作品的技巧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认识论问题,是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历史阐释方面的最高要求,是历史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往往是“由表及里”使史实、史论、史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科学的结论,体现了论证的完整性。
(2)“史论结合”是高考考查的基本方向,这种理念在高考中渗透在各种类型的试题当中,如选择题,大多数试题都是提供一段材料,要求考生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如非选择题,大多数试题都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可见( )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史学研究中古代书籍要与历史遗址相互印证,但并不能由此就说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故A项错误;材料《世本》中有记载穿井的史实,而在一些遗址中也证实了这种说法,故B项正确;考古遗址并非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故C项错误;从古代书籍与遗址的印证来看,《世本》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故D项错误。
答案:B
诸侯国
齐
楚
秦
赵
燕
韩
魏
士兵
数十万
百万
百万
数十万
数十万
数十万
七十万
2.有学者根据《史记·苏秦列传》和《史记·张仪列传》整理出战国七雄的士兵数(上表),并根据“把‘数十万’看作是‘六十万’,战国时期各国平均每户约6人,各出士兵2人”的研究成果,推算出战国中期七国人口总数约1
500万。该推算( )
A.数据来自史学名著,完全合理
B.史料依据不够充分,有待商榷
C.因运用了统计方法,科学准确
D.完整统计七国人数,可靠属实
解析:史学名著的数据是近似数,该推断不完全合理,故A项错误;“把‘数十万’看作是‘六十万’,战国时期各国平均每户约6人,各出士兵2人”说明史料数据不充分,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史料依据不充分,不够科学准确,故C项错误;史料数据不充分,没有完整统计七国人数,故D项错误。
答案:B
3.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史料
出处
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白氏长庆集·序》
(824年)
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
《家训序》
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
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A.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解析:材料引用文献均反映雕版印刷问题,故A项错误;同理,材料基本反映的是唐代的雕版印刷情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模勒(雕刻之文)……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书多率雕版印纸”“咸通九年(868年)……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均体现了唐代雕版印刷现象比较普遍,故C项正确;“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表述绝对,且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世纪60至70年代,围绕《兰亭集序》是否为王羲之真迹的论辩在学界展开。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证明《兰亭集序》非王羲之真迹的证据是( )
A
B
C
D
据《晋书·王羲之传》说其“尤善隶书”,而《兰亭集序》的书体无隶书笔意。
据南朝刘峻所注《世说新语》,对比《临河序》,《兰亭集序》凭空多出一段文字。
据出土的王羲之同族兄弟王兴之墓志,其文字的隶书笔意较《兰亭集序》的行书笔意明显不同。
《兰亭集序》作为名篇,没有入选南朝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解析:根据史实可知王羲之擅长隶书、楷书等多种字体,不能因为《兰亭集序》非隶书书写就认为非王羲之真迹,故A项错误;《兰亭集序》多出的一段文字可能是王羲之的创作,因而不能凭此认为《兰亭集序》非王羲之真迹,故B项错误;王羲之同族兄弟王兴之墓志为王羲之所作,而其隶书笔意较《兰亭集序》的行书笔意明显不同,很可能说明《兰亭集序》非王羲之本人所作,故C项正确;《兰亭集序》没有入选《昭明文选》可能与萧统的选择理由相关,不能凭此说明《兰亭集序》非王羲之本人所作,故D项错误。
答案:C
5.1949年,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20多年后,有访谈学者发现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将此事说成是在1953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劳资冲突对当事人伤害太深
B.口述记录缺乏真正的史料价值
C.受访者对接受访谈存在顾虑
D.个体记忆与历史事实出现偏差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1949年一名工人被枪杀与20多年后的回忆有出入,与A项无关,故A项错误;
口述记录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B项错误;题干中“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回忆失真,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历史事实与个体回忆的出入,故D项正确。
答案:D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杜牧《阿房宫赋》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司马迁《史记》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上(始皇)崩,雲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戍卒陈胜等反”“三年……二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
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遗迹,未发现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则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对秦阿房宫的叙述在诗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综合所给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首先提出观点,根据表格中材料可知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阿房宫绵延三百余里,《史记》中记载阿房宫从开始建造到被毁灭只经历了5年,不可能完成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阿房宫只建了前殿,项羽烧毁的是咸阳的宫殿,因此得出秦阿房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而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杜牧的记述系对历史的误传。其次进行阐释,主要运用史学研究中文献与考古相印证的方法来说明。《史记》中确有秦阿房宫在渭南兴建的记载,考古也发现了夯土台基的建筑遗址;但《史记》中还记载阿房宫自开建到废停仅历时5年,不可能建成,考古也未发现相应的遗迹和材料;《史记》记载项羽火烧秦宫,考古并未发现阿房宫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却发现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则有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说明项羽烧的并非是阿房宫,而是咸阳宫殿。那么杜牧为何将阿房宫描绘的如此奢华,仿佛真的存在一样呢?结合所学不难得出杜牧意在讽刺晚唐的颓弊,并非对历史真实的客观记述。最后进行总结,对阿房宫的认识不能局限于文学记述,而要经过文献和考古的检验和印证。
答案:示例:
观点:秦阿房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而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杜牧的记述系对历史的误传。
阐释:《史记》中有秦阿房宫在渭南兴建的大量记载,当代考古也出土了其夯土台基的建筑遗址;但据《史记》记载,自开建到废停仅历时5年,杜牧笔下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很难建成,而对其宫殿建筑、建筑材料等相关遗存的考古结果也予以印证;《史记》记载项羽确曾“烧秦宫室”,但对阿房宫遗址和秦都咸阳宫殿遗址的考古结果证明,项羽烧毁的是秦都咸阳的宫殿,而非渭南的阿房宫。而杜牧的诗作的主要目的应是讽谏晚唐颓弊,并非对历史真实的客观记述。
因此,对秦阿房宫的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驳和印证。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