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六年级语文试题一
第Ⅰ卷
(
选择题,共60分
)
一、(18分,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洛克……到了最后关头,就会显出你的仁慈侧隐来,比你现在这种表面上的残酷更加出人意料;现在你虽然坚持着照约处(chù)罚,一定要从这个不幸的商人身上割下一磅肉来,到了那时候,……说不定还会豁(huò)免他一部分的欠款。
B.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nà)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píng),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C.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bàn)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jué)的陷阱呢?
D.槐树上的葡萄蔓(màn)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quán)屈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使弈秋诲二人弈。(诲:教导)
B.思援缴而射之(援:引,拉)
C.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
D.孔子不能决也(决:决定)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地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B.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的品质。
C.听到这个消息,各学校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此类踩踏事件再次发生。
D.圣诞节那天晚上,一走进教室,我就看到五颜六色的气球和一片欢呼声。
5.
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语言描写)
B.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外貌描写)
C.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神态描写)
D.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动作描写)
6.
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
)
①两只狐狸从门缝里挤进来
②正太郎的屋门就会轻轻响一声
③过了一个月
④老狐狸和正太郎熟悉了
⑤舔正太郎的手
⑥有时家里没有别人
A.④③⑥②①⑤
B.③⑥②①⑤④
C.③④⑥①②⑤
D.③④⑥②①⑤
二、(12分,每题3分)
阅读《北京的春节》选文,完成7----10题。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7.北京过春节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腊八
除夕
小年
初一
元宵
B.腊八
小年
除夕
初一
元宵
D.小年
腊八
除夕
初一
元宵
C.小年
初一
腊八
除夕
元宵
8.下面不属于老舍语言风格的一项是(
)
A.朴实简洁,生动形象B.雅俗共赏,耐人寻味C.流畅通达,清浅俗白。D.华美绚丽,优美隽永。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B.文章中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C.文章以空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D.本文详略得当地展现了老北京的春节风俗,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10.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这里的“冷”与春节的“热”形成鲜明对比。
B.“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C.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说明过小年很热闹,也预示着过春节更隆重。
D.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句话表明了北京人的炫耀,爱面子。
三、阅读课外现代文,完成
11
----
13
题。
(9分,每题3分)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怎样跟父亲提这样的事情。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天就搬过去。”
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看着父亲在昏暗灯光下的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
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非常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1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文章主要讲了:我最初打算送父亲到养老院养老,经过多次的情感洗礼,最后我改变主意,接父亲到北京养老。
B.
第一次潸然泪下,表达了我对父亲的通情达理的感动。
C.
第二次泪如泉涌,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D.
第三次失声痛哭,表达了我深深的自责、悔恨之情。
12.用第一人称,以父亲的口吻描写当时的心理活动,对画线句子分析不对的一项是(
)
A.“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朴实的话语表现了我此时高兴的心情。
B.
我虽然很想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我不能这么自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顾及孩子的想法。
C.
我一定不能拖累孩子,妨碍孩子在事业上的发展,不能够增加孩子的负担,所以,为了孩子好,让孩子省心,我一定得去养老院。
D.无论如何,我都得去养老院,这样,有养老院的人替孩子照顾我,孩子就可以安心上班了。
13.从形象刻画这点上进行分析错误的是(
)
A.文中通过简洁的故事内容,以及华丽的语言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深爱孩子并且可以为多为孩子考虑的好父亲。
B.首先文中的父亲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让孩子省心,所以愿意答应孩子要求去养老院独自生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为孩子考虑的好父亲。
C.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上喜欢吃的包子,所以早早起床去给孩子买早餐,足以看出父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
D.最后,孩子愧疚于自己的这种做法,不送父亲去养老院了。文中父亲的这种做法,深爱孩子并多为自己孩子考虑的无私品质,深深感动了我们每个人。
四、(9分,每题3分)
阅读《学弈》中的文字,完成完成14---16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一人专心致志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惟/弈秋之为听。
D.使弈秋/诲二人弈。
15.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第二句采用了夸张地手法进行描述,写出了两个人学下棋的不同态度。
C、文章最后两个句子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意在引起人们的思考,强调了个人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D、文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16.文章强调了专注、坚持的重要性。下面诗句中与这一道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五、(9分,每题3分)
经典诵读与名著
17.下列语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
A.孔子曰:“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
C.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D.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18.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一项(
)
A.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蕴藉,莫分茶。
B.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19.下列表述与原著《家》不相符的一项(
)
A.《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高觉新是高公馆的长孙,因为触怒了高老太爷,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他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梅,和陌生姑娘瑞珏结了婚。
B.《家》中,觉慧对封建制度嫉恶如仇,关心国家的前途,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但他又有“幼稚”的一面,过高地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
C.《家》中梅与瑞珏都具有美好的性格,也很有才华,梅青年孀居,终至悒郁而死;瑞珏被封建迷信残害,不幸难产而死。她们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D.《家》中,觉新祖父死后,陈姨太以避不详的“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孩子。觉新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瑞珏不幸难产死去。
20.
下列表述与原著《科普系列:科学家故事100个》不相符的一项(
)
A.《科普系列:科学家故事100个》只是选取科学家一生中最有趣的一些故事,仿佛用照相机拍下科学家一生中最精彩的全部镜头。
B.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从这些故事中,你将可以学习科学家的种种优秀品质,进而向科学的高峰进军。
C.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附有科学家的画像,科学家的简历。这样,你还可以知道科学家是什么长相,他的简历和对科学的贡献。不论哪一位"大科学家",都曾是"小科学迷"。
D.在这本书里,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古今中外100多位科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生动、有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科学家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这些科学家,在每一篇故事前面附有这位科学家的简历,读者读了《科普系列:科学家故事100个》以后,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Ⅱ卷
(共90分
)
六、积累与运用(共12分)
21.
(7分,每空1分)默写填空
(1)春度春归无限春,
。
(2)
,颜与梅花俱自新。
(3)大漠沙如雪,
。
,快走踏清秋。
(4)
,青山郭外斜。
(5)少小离家老大回,
。
(6)谁言寸草心,
。
22.
(2分)请从以下提供的词语中选用至少三个词语写一段描绘学生周末作业情况的话,要求句子通顺,语意完整,合乎情理,有修辞方法运用,字数在40-60之间。
各有千秋
文不加点
旁征博引
事与愿违
不胜枚举
脱颖而出
不堪造就
冰山一角
23.
(2分)请用一句话概括下段文字的含义(12字以内)。
材料:今天上午,人民日报评论发长文批判此事。人民日报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有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没有人不懂“不劳无获”的道理。但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2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24.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觉: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忿:
③故欲杀之??
故:
??④天下无冤狱??
狱:
25.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6.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2分)
八、课外现代文阅读(共16分,每题4分)
生命的选择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微①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微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原文有删改)
此文中,作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花,其用意是什么?(4分)
赏析第八段中加横线的句子。(4分)
第五段中,“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这句话里的“花朵选择了太阳”和“太阳选择花朵”分别是什么意思?(4分)
第十自然段中,
“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九、作文(50分)
3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有句俗语说:“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如果没有卖出豆子,你可以加入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那干脆让它长大,用来当豆苗卖:而豆苗卖不出去,则可以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如果盆景也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长大,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
请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不得少于600字;②倡导写真人真事,打发真情实感。
答
案
第Ⅰ卷
(
选择题,共60分
)
一、(18分,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洛克……到了最后关头,就会显出你的仁慈侧隐来,比你现在这种表面上的残酷更加出人意料;现在你虽然坚持着照约处(chù)罚,一定要从这个不幸的商人身上割下一磅肉来,到了那时候,……说不定还会豁(huò)免他一部分的欠款。
B.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nà)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píng),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C.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bàn)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jué)的陷阱呢?
D.槐树上的葡萄蔓(màn)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quán)屈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使弈秋诲二人弈。(诲:教导)
B.思援缴而射之(援:引,拉)
C.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
D.孔子不能决也(决:决定)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地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B.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的品质。
C.听到这个消息,各学校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此类踩踏事件再次发生。
D.圣诞节那天晚上,一走进教室,我就看到五颜六色的气球和一片欢呼声。
5.
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语言描写)
B.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外貌描写)
C.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神态描写)
D.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动作描写)
6.
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
)
①两只狐狸从门缝里挤进来
②正太郎的屋门就会轻轻响一声
③过了一个月
④老狐狸和正太郎熟悉了
⑤舔正太郎的手
⑥有时家里没有别人
A.④③⑥②①⑤
B.③⑥②①⑤④
C.③④⑥①②⑤
D.③④⑥②①⑤
二、(12分,每题3分)
阅读《北京的春节》选文,完成7----10题。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7.北京过春节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腊八
除夕
小年
初一
元宵
B.腊八
小年
除夕
初一
元宵
D.小年
腊八
除夕
初一
元宵
C.小年
初一
腊八
除夕
元宵
8.下面不属于老舍语言风格的一项是(
)
A.朴实简洁,生动形象B.雅俗共赏,耐人寻味C.流畅通达,清浅俗白。D.华美绚丽,优美隽永。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B.文章中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C.文章以空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D.本文详略得当地展现了老北京的春节风俗,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10.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这里的“冷”与春节的“热”形成鲜明对比。
B.“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C.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说明过小年很热闹,也预示着过春节更隆重。
D.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句话表明了北京人的炫耀,爱面子。
三、阅读课外现代文,完成
11
----
13
题。
(9分,每题3分)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怎样跟父亲提这样的事情。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天就搬过去。”
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看着父亲在昏暗灯光下的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
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非常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1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文章主要讲了:我最初打算送父亲到养老院养老,经过多次的情感洗礼,最后我改变主意,接父亲到北京养老。
B.
第一次潸然泪下,表达了我对父亲的通情达理的感动。我对父亲的怜悯和爱
C.
第二次泪如泉涌,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D.
第三次失声痛哭,表达了我深深的自责、悔恨之情。
12.用第一人称,以父亲的口吻描写当时的心理活动,对画线句子分析不对的一项是(
)
A.“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朴实的话语表现了我此时高兴的心情。
复杂的心情。
B.
我虽然很想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我不能这么自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顾及孩子的想法。
C.
我一定不能拖累孩子,妨碍孩子在事业上的发展,不能够增加孩子的负担,所以,为了孩子好,让孩子省心,我一定得去养老院。
D.无论如何,我都得去养老院,这样,有养老院的人替孩子照顾我,孩子就可以安心上班了。
13.从形象刻画这点上进行分析错误的是(
)
A.文中通过简洁的故事内容,以及华丽的语言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深爱孩子并且可以为多为孩子考虑的好父亲。朴实
B.首先文中的父亲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让孩子省心,所以愿意答应孩子要求去养老院独自生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为孩子考虑的好父亲。
C.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上喜欢吃的包子,所以早早起床去给孩子买早餐,足以看出父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
D.最后,孩子愧疚于自己的这种做法,不送父亲去养老院了。文中父亲的这种做法,深爱孩子并多为自己孩子考虑的无私品质,深深感动了我们每个人。
四、(9分,每题3分)
阅读《学弈》中的文字,完成完成14---16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一人专心致志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惟/弈秋之为听。
D.使弈秋/诲二人弈。
15.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第二句采用了夸张地手法进行描述,写出了两个人学下棋的不同态度。
C、文章最后两个句子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意在引起人们的思考,强调了个人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D、文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16.文章强调了专注、坚持的重要性。下面诗句中与这一道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五、(9分,每题3分)
经典诵读与名著
17.下列语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
A.孔子曰:“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
C.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D.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18.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一项(
)
A.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蕴藉,莫分茶。
B.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19.下列表述与原著《家》不相符的一项(
)
A.《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高觉新是高公馆的长孙,因为触怒了高老太爷,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他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梅,和陌生姑娘瑞珏结了婚。
B.《家》中,觉慧对封建制度嫉恶如仇,关心国家的前途,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但他又有“幼稚”的一面,过高地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
C.《家》中梅与瑞珏都具有美好的性格,也很有才华,梅青年孀居,终至悒郁而死;瑞珏被封建迷信残害,不幸难产而死。她们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D.《家》中,觉新祖父死后,陈姨太以避不详的“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孩子。觉新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瑞珏不幸难产死去。
20.
下列表述与原著《科普系列:科学家故事100个》不相符的一项(
)
A.《科普系列:科学家故事100个》只是选取科学家一生中最有趣的一些故事,仿佛用照相机拍下科学家一生中最精彩的全部镜头。去掉全部
B.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从这些故事中,你将可以学习科学家的种种优秀品质,进而向科学的高峰进军。
C.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附有科学家的画像,科学家的简历。这样,你还可以知道科学家是什么长相,他的简历和对科学的贡献。不论哪一位"大科学家",都曾是"小科学迷"。
D.在这本书里,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古今中外100多位科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生动、有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科学家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这些科学家,在每一篇故事前面附有这位科学家的简历,读者读了《科普系列:科学家故事100个》以后,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Ⅱ卷
(共90分
)
六、积累与运用(共12分)
21.
(7分,每空1分)默写填空
(1)春度春归无限春,
。
(2)
,颜与梅花俱自新。
(3)大漠沙如雪,
。
,快走踏清秋。
(4)
,青山郭外斜。
(5)少小离家老大回,
。
(6)谁言寸草心,
。
22.
(2分)请从以下提供的词语中选用至少三个词语写一段描绘学生周末作业情况的话,要求句子通顺,语意完整,合乎情理,有修辞方法运用,字数在40-60之间。
各有千秋
文不加点
旁征博引
事与愿违
不胜枚举
脱颖而出
不堪造就
冰山一角
23.
(2分)请用一句话概括下段文字的含义(12字以内)。
材料:今天上午,人民日报评论发长文批判此事。人民日报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有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没有人不懂“不劳无获”的道理。但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2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24.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觉: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忿:
③故欲杀之??
故:
??④天下无冤狱??
狱:
25.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6.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①觉:(被)发现
②忿:愤恨
③故:所以
④狱:案件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八、课外现代文阅读(共16分,每题4分)
生命的选择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微①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微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原文有删改)
此文中,作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花,其用意是什么?(4分)
赏析第八段中加横线的句子。(4分)
第五段中,“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这句话里的“花朵选择了太阳”和“太阳选择花朵”分别是什么意思?(4分)
第十自然段中,
“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考点】9D:散文阅读综合.
【分析】本文通过写楼前玫瑰花的缤纷和楼后玉簪花的洁白,表达了“生命之路很宽,关键是自己的选择,有阳光就去做玫瑰,无阳光就去做玉簪花,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精彩,要做最好的自己”这一主题.
【解答】
2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意图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文章内容角度和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和情感角度来思考.“用意”也就是问作者表达的主旨.一般文章的主旨藏在结尾,所以我们要仔细阅读结尾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结合这句话我们明确作者写这两种花是为了说明生命因为选择的正确而伟大这样一个主旨.
28.此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此题需要明确赏析句子的基本内容包括内容+手法+效果.比如:此题运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这句运用的诗比喻修辞,把花比喻成了古代仕女,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文中也有提示: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单纯而圣洁.这些短语或句子直接点明了花的特点.那么作者这样写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呢?当然是喜爱赞美之情了.所以本题的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玉簪花比喻成古代仕女,写出了玉簪花的庄重圣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29.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明确句子的意思和表达的效果.花朵选择了太阳,带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太阳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象征,所以花朵选择了太阳的意思是花朵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永远向着美丽出发.太阳选择了花朵是说太阳这样美妙的事物也会去选择美好的花朵,他们彼此欣赏,共同缔造美好的生活.
30.此题考查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观点明确,并能为自己充分说明理由.有太阳时选择一种人生,无太阳时选择另一种人生,这难道不是一种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处之泰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吗?生活的路是宽广的,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或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作的事情,就能成功,开出灿烂的花朵.
答案:
(27)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28)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玉簪花比喻成古代仕女,写出了玉簪花的庄重圣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29)花朵选择了太阳的意思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得花永远向往太阳,追求太阳,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太阳选择了花朵的意思是太阳也喜欢这些明亮的花,这些花儿受到了太阳的青睐.
(30)这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的路是宽广的,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或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作的事情,就能成功,开出灿烂的花朵
九、作文(50分)
31.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考点:作文审题与写作能力考察】
(1)有些鱼类有洄游现象,历尽艰险也要回到它出生的家。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有着“精神洄游”的现象:我们要洄游到过去的时光中,洄游到心灵、文化、社会等往事中,洄游到爱与美、诗与思的精神家园里,去寻找情感的本真与思想的胜境。
在岁月里洄游,我们可以看见未来。每一次的洄游,都是一次成长。
请以“洄游”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2)题目:那些年,????
?????相伴(加上适当的词或短语,补足题目)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50字;????
②正文中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六年级语文共12页-------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