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二单元测试附解析专题四 慢慢走,欣赏啊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单元测试附解析专题四 慢慢走,欣赏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5 19: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四 慢慢走,欣赏啊)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鲫鱼(jì)
碑帖(tiě)
赈灾款(zhèn)
戎马倥偬(zǒng)
B.对峙(zhì)
肯綮(qìng)
瓮中鳖(wèng)
按捺不住(nà)
C.应允(yīng)癖好(pǐ)
堰塞湖(sài)
虚与委蛇(yí)
D.怨怼(duì)
鞭挞(tà)
露马脚(lù)
舐犊情深(sh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
A.
除了丰富的景观资源,温州也不乏深厚的人文底蕴,“山水诗发详地”“南戏故乡”美誉在前,细纹刻纸、木活字印刷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玉迭出。
B.中美关系30年,人权和西藏问题成为绊脚石。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中美是可以找到途径来推动双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
C.作品的伟大与否,和作品究竟写了些什么并不会有必然的关联。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必定要呼唤自己的主弦律作品。它是时代和历史前进的天赋使命。
D.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功能先进、造型美观、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卫浴洁具层出不穷,神奇的隐蔽水笼头应运而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3.(2018·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______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______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______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 
B.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
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 
D.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在叶子没有完全长大的时候,那野樱仿佛已经在枝头处处著花。
B.黄金的小叶映在嫩绿广阔的草地上,如夜里苍穹发光的星座。
C.树上兀自颤抖的,是环环层叠的星辰。
D.细微的叶子就在我的目睹之下快速地飘舞,狂飞,掉下,就像梦幻的流星雨。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有人说战争没有什么可写的,因为战争是丑的、破坏性的。假如社会上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文艺作品的材料,不知为何单单把战争除外,假如文艺含有奖善罚恶的目的,那么,________,为什么不可以写呢?
A.战争正是善与恶交锋的材料
B.战争正是善与恶的交锋
C.写战争就是善与恶交锋
D.善与恶交锋的材料也表现在战争里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中药飘香


①闻着煎药时四溢而出香气弥漫的中药,心又回到儿时多病的日子,回到比汤药更浓烈的亲情氛围之中。
②在我蹒跚学步的那段日子,母亲带我到乡下外公家小住。母亲为外公煎药,冒出香气,当我最近距离地闻到从一只被炉火熏黑的砂锅里散发的草药味时,心里存有一种神秘和敬畏。那药是母亲冒着冬雪走了几十里山路,叩开一家早已打烊了的药铺抓来的。外公病歪歪地喝着母亲连夜煎熬冒着热气的汤药,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也许是母亲的孝心和精神感动了上苍,才有如此神力。从此,我们全家尤其是母亲对中药敬若神灵。外公风烛残年与药锅为伴直到去世,享年89岁。
③我是家中宝贝,病灾不断:小时候出麻疹、痄腮,稍大患肾炎、肝炎,还曾被滚沸的汤药烫伤。因此,外公用过的那个有年头的黑乎乎、脏兮兮的药砂锅,又被母亲找了回来,母亲用清水一洗并念道:“外公保佑小孙孙,那药砂锅熬出来的中药有神力呢。”我的命几乎是泡在“苦水”中熬过来的,能喝水的时候就开始与汤药结缘,那是又令人惧怕又让人感觉亲切的苦味。“良药苦口”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双关语。虽不懂其意,但我知道对我一定有好处。
④记得我成人之前母亲一直为我煎药。煎药很有讲究。她说:“煎药如同进庙上香,要心诚,不能乱说话,身子也要干净,否则,这药效就不好。药渣更不能随意乱倒,要倒在人气旺的岔路口,让众人把病带走,吃药的人病才能好。”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有时还要换一身干净的衣裳,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倒药渣时更要走好远的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和炉火映红的脸庞很好看,至今仍烙在我心里……
⑤煎药的流程是中国人独有的,从开始懂得中药能治病到今天,一样的方法,一样的氛围,一样的心情。洗锅,浸药,生炉。下锅有先后之别,火候有文武之分。解表药用“武火”,滋补药用“文火”;矿石、甲壳、兽角类药“先煎”,药引或粉末状药“后下”。久病成医,耳濡目染,我已熟知其道。
⑥多年之后,我读到清代怪杰石成金《传家宝》中“煎药”一节,有这样的句子:“煎药时要老诚人细心看守,不可炭多火急而沸出,亦不可过煎而药枯,火候得宜则药之气味不损,自得速效矣。”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不假他人,其认真劲儿就不难理解了。
⑦而现在父亲、母亲都已不在人世了,中药的香气也渐渐散去。
⑧想起小时候生病的日子,想起母亲为我煎药时的情景,不免黯然神伤。母亲病重时,我一直守着她,就像当年我生病时她守着我一样。母亲守旧固执,不愿看西医,执意要吃中药,我为她请了最好的中医。而那只用了很长时间的药砂锅,经过几次搬家早已不见踪影。母亲很迷信,她说:“外公用了它,病治好了,活得长寿;你用了它,许多病也治好了,如今养得白胖壮实。看来我不行了。”母亲的话很灵验,正如她说的那样,她不久离我们而去。
⑨我时常在想,五味俱全的汤药犹如漫漫人生,也包含生活的滋味。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举起酒杯,醉的是红尘,端着茶杯,泡着的是日月。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痛,偶尔喝点汤药,益于病体,也是一种提醒与思考。汤药入口,一股暖流在肠肚里奇妙地跳荡,使人感受到一种因苦味而带来的淡淡感伤,使人想起吃苦对生命的意义。这是对人更深的益处,亦如世事从兴而衰,正像人体从健而弱。一碗由砂锅倾出的热的苦水,从口腔到肠胃的距离之中,让人从兴奋到镇定,使人想起生命本身。我认为,中药的本质也许是诠释生命意义的哲学过程。
⑩中药飘香的日子,其实就是一段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有删改)
6.第①段中说“亲情”比汤药更“浓烈”,文中用了哪几件事表现这种“浓烈”?(4分)
7.第④段末尾说“至今仍烙在我心里”,简述“烙”在“我”心里的具体内容。(4分)
8.请分析煎药的砂锅在文中的作用。(6分)
9.作者在第⑨段中讲了哪些生命和生活的道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16分)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野彘卒入厕   
卒:最终
B.上目都,都不行 
目:以目示意
C.已倍亲而仕 
倍:通“背”,离开
D.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 
谢:谢罪
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汉时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太守”。郅都被汉景帝提拔为济南郡太守后,雷厉风行地打击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敬服,视他如上司。
B.郅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文景之治时期曾被誉为铁面无私的“苍鹰”。“酷吏”一词具有褒扬之意,代表着对皇帝的高度忠诚、对社稷的绝对维护和对犯罪人的严惩不贷。
C.《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D.郅都执法不阿。临江王被传到中尉府受审,临江王请求郅都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汉景帝谢罪,郅都不许。临江王自杀,郅都也因此遭窦太后记恨,最终被处决。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5分)
(2)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14题。(11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殊①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②?
【注】 ①仲殊,年轻时游荡不羁,后弃家为僧。②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3.“十里青山远”一句,“远”字用得十分巧妙,请简要分析。(5分)
1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文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荷塘月色》)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千里之堤,________________。(《韩非子·喻老》)
四、作文(50分)
1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曾国藩
无畏是灵魂的一种杰出力量,它使灵魂超越那些苦恼,混乱和面对巨大危险可能引起的情感。
——法国·拉罗什富科
(专题四 慢慢走,欣赏啊)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鲫鱼(jì)
碑帖(tiě)
赈灾款(zhèn)
戎马倥偬(zǒng)
B.对峙(zhì)
肯綮(qìng)
瓮中鳖(wèng)
按捺不住(nà)
C.应允(yīng)
癖好(pǐ)
堰塞湖(sài)
虚与委蛇(yí)
D.怨怼(duì)
鞭挞(tà)
露马脚(lù)
舐犊情深(shì)
解析:选B A.“帖”读tiè。C.“塞”读sè。D.“露”读lòu。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
A.
除了丰富的景观资源,温州也不乏深厚的人文底蕴,“山水诗发详地”“南戏故乡”美誉在前,细纹刻纸、木活字印刷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玉迭出。
B.中美关系30年,人权和西藏问题成为绊脚石。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中美是可以找到途径来推动双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
C.作品的伟大与否,和作品究竟写了些什么并不会有必然的关联。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必定要呼唤自己的主弦律作品。它是时代和历史前进的天赋使命。
D.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功能先进、造型美观、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卫浴洁具层出不穷,神奇的隐蔽水笼头应运而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解析:选B A.详—祥;C.弦—旋;D.笼—龙。
3.(2018·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______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______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______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 
B.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
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 
D.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
解析:选C “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应该是经过古圣人亲身体验,努力实行的。所以第一空选用“身体力行”,排除A、B两项。“耳提面命”,意思是不但当面教导他,而且提着耳朵叮嘱他。后用以形容对人教诲恳切,要求严格。“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根据语境“说教”,第二空应选用“耳提面命”。排除D项,选C项。“顿悟”,指猛然醒悟。“领悟”,就是体会,解悟。根据语境“躬亲实践”,“心得”也应该是“领悟”的。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在叶子没有完全长大的时候,那野樱仿佛已经在枝头处处著花。
B.黄金的小叶映在嫩绿广阔的草地上,如夜里苍穹发光的星座。
C.树上兀自颤抖的,是环环层叠的星辰。
D.细微的叶子就在我的目睹之下快速地飘舞,狂飞,掉下,就像梦幻的流星雨。
解析:选A A项,虽然用了“仿佛”,但不是比喻。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有人说战争没有什么可写的,因为战争是丑的、破坏性的。假如社会上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文艺作品的材料,不知为何单单把战争除外,假如文艺含有奖善罚恶的目的,那么,________,为什么不可以写呢?
A.战争正是善与恶交锋的材料
B.战争正是善与恶的交锋
C.写战争就是善与恶交锋
D.善与恶交锋的材料也表现在战争里
解析:选B 按照“话题集中一致”的原则,可推出B项正确。本题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判定选项。本句陈述对象是“战争”,C、D项换成了“写战争”,A项“战争是材料”不通,只有B项和题干的陈述对象保持一致。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中药飘香


①闻着煎药时四溢而出香气弥漫的中药,心又回到儿时多病的日子,回到比汤药更浓烈的亲情氛围之中。
②在我蹒跚学步的那段日子,母亲带我到乡下外公家小住。母亲为外公煎药,冒出香气,当我最近距离地闻到从一只被炉火熏黑的砂锅里散发的草药味时,心里存有一种神秘和敬畏。那药是母亲冒着冬雪走了几十里山路,叩开一家早已打烊了的药铺抓来的。外公病歪歪地喝着母亲连夜煎熬冒着热气的汤药,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也许是母亲的孝心和精神感动了上苍,才有如此神力。从此,我们全家尤其是母亲对中药敬若神灵。外公风烛残年与药锅为伴直到去世,享年89岁。
③我是家中宝贝,病灾不断:小时候出麻疹、痄腮,稍大患肾炎、肝炎,还曾被滚沸的汤药烫伤。因此,外公用过的那个有年头的黑乎乎、脏兮兮的药砂锅,又被母亲找了回来,母亲用清水一洗并念道:“外公保佑小孙孙,那药砂锅熬出来的中药有神力呢。”我的命几乎是泡在“苦水”中熬过来的,能喝水的时候就开始与汤药结缘,那是又令人惧怕又让人感觉亲切的苦味。“良药苦口”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双关语。虽不懂其意,但我知道对我一定有好处。
④记得我成人之前母亲一直为我煎药。煎药很有讲究。她说:“煎药如同进庙上香,要心诚,不能乱说话,身子也要干净,否则,这药效就不好。药渣更不能随意乱倒,要倒在人气旺的岔路口,让众人把病带走,吃药的人病才能好。”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有时还要换一身干净的衣裳,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倒药渣时更要走好远的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和炉火映红的脸庞很好看,至今仍烙在我心里……
⑤煎药的流程是中国人独有的,从开始懂得中药能治病到今天,一样的方法,一样的氛围,一样的心情。洗锅,浸药,生炉。下锅有先后之别,火候有文武之分。解表药用“武火”,滋补药用“文火”;矿石、甲壳、兽角类药“先煎”,药引或粉末状药“后下”。久病成医,耳濡目染,我已熟知其道。
⑥多年之后,我读到清代怪杰石成金《传家宝》中“煎药”一节,有这样的句子:“煎药时要老诚人细心看守,不可炭多火急而沸出,亦不可过煎而药枯,火候得宜则药之气味不损,自得速效矣。”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不假他人,其认真劲儿就不难理解了。
⑦而现在父亲、母亲都已不在人世了,中药的香气也渐渐散去。
⑧想起小时候生病的日子,想起母亲为我煎药时的情景,不免黯然神伤。母亲病重时,我一直守着她,就像当年我生病时她守着我一样。母亲守旧固执,不愿看西医,执意要吃中药,我为她请了最好的中医。而那只用了很长时间的药砂锅,经过几次搬家早已不见踪影。母亲很迷信,她说:“外公用了它,病治好了,活得长寿;你用了它,许多病也治好了,如今养得白胖壮实。看来我不行了。”母亲的话很灵验,正如她说的那样,她不久离我们而去。
⑨我时常在想,五味俱全的汤药犹如漫漫人生,也包含生活的滋味。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举起酒杯,醉的是红尘,端着茶杯,泡着的是日月。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痛,偶尔喝点汤药,益于病体,也是一种提醒与思考。汤药入口,一股暖流在肠肚里奇妙地跳荡,使人感受到一种因苦味而带来的淡淡感伤,使人想起吃苦对生命的意义。这是对人更深的益处,亦如世事从兴而衰,正像人体从健而弱。一碗由砂锅倾出的热的苦水,从口腔到肠胃的距离之中,让人从兴奋到镇定,使人想起生命本身。我认为,中药的本质也许是诠释生命意义的哲学过程。
⑩中药飘香的日子,其实就是一段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有删改)
6.第①段中说“亲情”比汤药更“浓烈”,文中用了哪几件事表现这种“浓烈”?(4分)
答案:①母亲不畏艰难为外公抓药、煎药;②母亲虔诚地为“我”熬药与非常讲究地倒药渣;③“我”为母亲尽心尽力地治病。
7.第④段末尾说“至今仍烙在我心里”,简述“烙”在“我”心里的具体内容。(4分)
答案:母亲煎药时的美丽背影,母亲对煎药、倒药渣的讲究,母亲对中药的敬畏之心,母亲对“我”深深的爱,都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8.请分析煎药的砂锅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是全文的线索,文中所写几件事都与药砂锅有关,最后两段的议论和抒情也是由用砂锅煎药而引发的;砂锅见证并承载着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写砂锅煎药的神秘,表现了对民俗和中医药文化的敬畏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9.作者在第⑨段中讲了哪些生命和生活的道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生病吃药是生活的常态,药虽苦但可以医病;②人生的苦难历程也是一笔财富;③正确看待生老病死,要懂得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16分)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野彘卒入厕   
卒:最终
B.上目都,都不行 
目:以目示意
C.已倍亲而仕 
倍:通“背”,离开
D.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 
谢:谢罪
解析:选A A项,“卒”同“猝”,突然的意思。
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汉时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太守”。郅都被汉景帝提拔为济南郡太守后,雷厉风行地打击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敬服,视他如上司。
B.郅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文景之治时期曾被誉为铁面无私的“苍鹰”。“酷吏”一词具有褒扬之意,代表着对皇帝的高度忠诚、对社稷的绝对维护和对犯罪人的严惩不贷。
C.《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D.郅都执法不阿。临江王被传到中尉府受审,临江王请求郅都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汉景帝谢罪,郅都不许。临江王自杀,郅都也因此遭窦太后记恨,最终被处决。
解析:选A 秦时称“郡守”。“拜”为任命,而非提拔。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5分)
(2)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5分)
答案:(1)失去一个妃子,可以再找一个,难道天下缺少贾姬这种人吗?即使您不珍惜自己,那怎么向整个国家,向太后交代呢?
(2)而景帝则派了一个使者持着旌节去郅都家任命他担任雁门太守,让他从家中直接走便道赴任,并授予他遇事可以随机处理的特权。
【参考译文】
郅都是河东郡杨县人,曾以郎官的身份服侍过孝文帝。孝景帝在位时,郅都做了中郎将,他敢于直言劝谏,能在朝廷上当面驳斥一些大臣的意见。有一次他随从景帝到上林苑,景帝的贾姬上厕所时,一只野猪突然窜了进去。景帝使眼色让郅都去救贾姬,郅都不去。景帝抄起兵器想自己去救,郅都就跪在景帝面前拦阻说:“失去一个妃子,可以再找一个,难道天下缺少贾姬这种人吗?即使您不珍惜自己,那怎么向整个国家,向太后交代呢?”于是景帝便停住了,而野猪后来也自己离去了。太后听说这件事,赏给了郅都一百斤铜,郅都从此受到了重视。
济南郡的瞷氏是个有三百余家的大族,强横奸猾,前几任的郡太守都对他们无法管制,于是景帝就任命郅都去做了济南太守。郅都一到任就把瞷氏的一些首恶通通灭了族,其余的人吓得个个心惊肉跳。仅仅一年多,郡中就变得路不拾遗了。附近十几个郡的太守都像敬畏上级长官一样敬畏郅都。
郅都为人勇敢,有魄力,公正廉明,谁给他私下写信他都不看,谁送东西他也不要,不接受任何人说情。他经常自勉说:“我既然离开父母出来做官,那就应该奉公守节以身殉职,无论如何不能再顾及妻子儿女。”
后来郅都做了掌管京城治安的中尉。那时朝廷里地位最高待人最傲慢的是丞相绛侯周亚夫,可是郅都见了他仅仅是作个揖而已。当时民风朴实,人人自重,都害怕犯罪,而郅都却率先实行严刑酷法,他执法不避权贵,使得那些诸侯王公和皇家宗室都怕得斜着眼看他,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苍鹰”。
当景帝的儿子临江王刘荣被征到中尉府受审时,刘荣想要刀笔给皇上写信谢罪,郅都不让府吏给他。魏其侯窦婴派人暗中给了临江王。临江王送出书信后就自杀了。窦太后听说此事非常生气,找了一个别的借口说郅都犯了大法,将其罢职为民。而景帝则派了一个使者持着旌节去郅都家任命他担任雁门太守,让他从家中直接走便道赴任,并授予他遇事可以随机处理的特权。匈奴人早就听说过郅都的为人,郅都一到任后,匈奴便自动地把军队撤走了,直到郅都死都没有再靠近雁门。匈奴曾用木头刻了一个郅都像,叫骑兵们练习射箭,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射中,郅都居然能使人怕到这种地步。匈奴把他看作心腹之患。窦太后后来又援引了法律陷害郅都。景帝说:“郅都是忠臣。”想宽释他。窦太后说:“他是忠臣,难道临江王就不是忠臣吗?”结果郅都就这样被斩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14题。(11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殊①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②?
【注】 ①仲殊,年轻时游荡不羁,后弃家为僧。②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3.“十里青山远”一句,“远”字用得十分巧妙,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十里青山”是远望所得之景。“十里青山”本已含“远”,而这里更著一个“远”字,不仅点出了青山重重,“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境,而且透露出词人不知归期的惆怅寂冷心态。
1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②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三)古诗文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荷塘月色》)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千里之堤,________________。(《韩非子·喻老》)
答案:(1)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遥想公瑾当年 (4)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5)溃于蚁穴
四、作文(50分)
1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曾国藩
无畏是灵魂的一种杰出力量,它使灵魂超越那些苦恼,混乱和面对巨大危险可能引起的情感。
——法国·拉罗什富科
立意参考:材料为两句名言,写作时只要抓住任何一句名言的理解行文都是切合题意的。当然,也可以将两句名言合起来“既要心存敬畏也要勇敢无畏”行文也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