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押题卷二(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押题卷二(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15 15:1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押题卷(二)
一、选择题
1.西周宗法制规定,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这些规定(  )
A.有利于维护西周王权??????????????B.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C.确保了贵族特权垄断??????????????D.确保了嫡长子的权力
2.汉文帝时期,著名政论家晁错提出“贵粟政策”,具体做法是“吏民以粟为赏罚”,人民可以用粮食向国家购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这一政策的推行(  )
A.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境遇??????????B.反映了文帝管理国家的随意性
C.导致汉初政治迅速腐败黑暗??????????D.打击了门阀士族的传统特权
3.钱穆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据此推断(  )
A.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政治观念????????B.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C.变法措施加重了北方人的负担????????D.变法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倾向
4.明清时期,称谓门类繁多,侍者、会办等职业称谓与知府等官衔称谓、举人等学衔称谓,都为其中同等的称谓类别。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交语言丰富????B.社会结构变化?????C.市民阶层兴起????D.君主专制强化
5.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
6.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王瑞俊在1921年作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这一举动(  )
A.反映了世界政治的新潮流??????B.践行了孙中山“扶助农工”的主张
C.强调个人主义的人生态度??????D.表明了对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
7.如图是1938年发表的时政漫画,漫画中的章鱼得意洋洋。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国际联盟支持日本扩大战争??????????B.日本美化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C.中国战场的形势处于危急关头?????????D.持久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8.表1为某学者对谭嗣同“冲决网罗”口号的解读。可见,该学者认为谭嗣同(  )
表1?
口号
解读
冲决俗学之网罗
反旧学、倡西学的文化思想
冲决君主之网罗
反专制、倡民权的政治思想
冲决伦常之网罗
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的伦理思想
冲决群学、群教之网罗
哲学启蒙
A.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B.继承了“托古改制”的主张
C.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D.开启了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
9.“一五”期间,我国自行就业、自谋出路完全被统一分配所代替,形成了统包统配和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的劳动体制。这一就业制度的形成(  )
A.植根于新的经济体制???????????B.提高了劳动者的创造性
C.体现侧重发展重工业???????????D.反映了经济建设的僵化
10.学术界认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中,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
A.城市国有企业改革????????????B.中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1.古代雅典法律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A.建立了严酷的法律体系??????????B.参与政治是公民的义务
C.党派政治斗争较为激烈??????????D.公民信仰自由受到限制
12.近代英国对于国王的存废,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但最终英国的国王一直保留至今。这表明英国(  )
A.国王成为专制的主要象征??????????B.传统文化决定了文明进程
C.君主制度适应了本国国情??????????D.贵族政治主导了社会转型
13.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
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美国,②是日本?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C.②是日本,③是英国??????????????
D.①是苏俄(联),④是德国
14.钱乘旦认为,美国的创新在于: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由此可见,美国的创新(  )
A.有效地防止了资本主义的盲目竞争????B.开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
C.强调国家权力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D.破坏了分权制衡的体制
15.以下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丹尼·罗德里克提出的全球化发展的“三元悖论”(世界经济的三难选择,即超全球化、民主政治和国家主权,三者无法同时存在。)据此可知,作者意在(  )
A.表明维护主权就必须抵制全球化????????B.说明全球化下出现多重利益的冲突
C.指出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利弊共存????????D.强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二、非选择题
16.(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
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楮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6分)
17.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一场“启蒙运动”,黄宗羲和卢梭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義(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要限制君权,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其次是设立丞相,以防止君权过分膨胀;再次设立学校,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在教育上提出“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学校”。他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主张“均田”、“齐税”而又不排斥富民占田的“井田制”构想。故此黄宗羲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材料二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在经济上,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在政治上,他提出“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歌德称赞“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1794年卢校的遗体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1)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卢梭与黄宗羲思想的异同点。(8分)
(2)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请分别指出其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6分)
18.(10分)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64年4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1868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4分)
(2)结合所学,分析国家主权观念变化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在近代中国,我们看到了几种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其中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潜藏的。
首先,自然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命运的兴衰。
其次,在整个近代中国,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主题,它时而浮现到表面,时而转入地下。这种动力经久持续。
第三种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这个新天地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强加到中国头上的。即抛弃旧中国的成分,采纳近代西方的东西。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欧洲的贸易与殖民扩张,推动着咖啡种植向全世界传播。18世纪初,荷兰人把咖啡引入荷属殖民地爪哇培植,廉价使用劳动力,最先建立起殖民地咖啡种植业,巨额利益由之而来。随后,英国人将咖啡引进牙买加;西班牙人把咖啡带到古巴,并传播到秘鲁、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等地;葡萄牙人把咖啡引入巴西。为满足热带殖民地种植园需求,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异常频繁。英国依赖对海洋的控制,掌控着美洲一半的奴隶贸易。美国独立后在自己的后院大量种植咖啡。咖啡贸易中心由地中海、红海一代移徙至大西洋,咖啡的东方主角换成了西方主角,海洋船队代替了沙漠驼队。西方列强对外采取野蛮方式、无视他人利益的同时,对内则通过创立保险业、金融业和运输业,营造有利于资本运营的商业秩序,使咖啡经济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彻底的资本主义经济。
——摘编自邢媛媛《咖啡的世界历史版图》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解析
1.【解析】题干提及大宗百世不迁——改变,小宗五世则迁——改变,且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是天下唯一的大宗,这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故选A项;宗法制处理的是大宗、小宗的关系,不是分封制,且西周时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就是地方割据的表现,排除B项;确保了贵族特权垄断应该是世卿世禄制,排除C项;西周宗法制只能说对嫡长子有利,但不可能做到确保了嫡长子的权力,排除D项。
【答案】A
2.【解析】据材料“汉文帝时期,著名政论家晁错提出‘贵粟政策’,具体做法是‘吏民以粟为赏罚’,人民可以用粮食向国家购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可知汉朝初年为了恢复经济而休养生息,通过“贵粟政策”提高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的境况,故选A项;汉文帝采取晁错的措施是为了恢复经济,并不是随意的,排除B项;迅速腐败黑暗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门阀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南北观点的差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环境相关,由此可见南北的经济发展程度已经不同了,故选A项;“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无法体现其大地主大官僚的属性,排除B项;“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人员的南北区别,没有涉及到北方的负担问题,排除C项;“王安石的新法……之招人反对”强调的是外部的反对力量,而不是内部力量的分歧,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由材料“侍者、会办等职业称谓与知府等官衔称谓、举人等学衔称谓,都为其中同等的称谓类别”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业活动相关的称谓与官衔称谓、学衔称谓为同一等次的称谓类别,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提升,社会结构变化,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称谓反映的本质而非现象,排除A项;明清时期市民阶层进一步发展壮大,排除C项;明清内阁、军机处的出现反映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
【答案】B
5.【解析】《辛丑条约》规定列强控制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符合“防务上却门户洞开”,清政府帮助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故选C项;《南京条约》只是五口通商,不符合“防务上门户洞开”,排除A项;《马关条约》割让领土,但并没有使京师“防务上门户洞开”,排除B项;材料现象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22年《九国公约》签订,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由材料“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可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革命志士追求共产主义的思想潮流,故选A项;共产党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阶级属性不同,排除B项;无产阶级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排除C项;“彻底否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A
7.【解析】从材料漫画章鱼的触角卷到了中国的华北、东北、上海、蒙古等地区,并且“得意洋洋”,反映出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占领了中国大片的领土,中国战场形势危急,故选C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联盟虽然也有制裁德意日法西斯的决议,但是由于英法绥靖政策,制裁没有起到很大作用,故国际联盟并不是支持日本发动战争而是无力管控,排除A项;从材料中章鱼得意洋洋的捆住中国的各个地区,非常直白的表现了日本侵略野心,并不能看出带有“美化”侵略战争的色彩,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日军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占据战争的优势,并不能体现出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根据材料“反旧学”“反专制、倡民权”“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哲学启蒙”的解读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谭嗣同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故选C项;是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排除A项;“托古改制”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谭嗣同并未继承,排除B项;谭嗣同的思想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在个人层面作出冲决的尝试,真正开启近代思想闸门是辛亥革命,排除D项。
【答案】C
9.【解析】在我国一五计划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国家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中体现的就业制度是配合计划经济体制而实行的,故选A项;“铁饭碗”的劳动体制,为劳动者提供工作保障,但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劳动体制过于安逸,所以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一五计划时期就业制度改变,没有涉及侧重发展重工业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形成了统包统配的“铁饭碗”的劳动体制,这是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的必要变革,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发展工业,保障人们生活水平,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经济建设僵化是计划经济体制和“铁饭碗”劳动体制后期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A
10.【解析】城市化是指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等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C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属于政府推进的城市改革,排除A项;中国加入WTO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属于体制改革,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11.【解析】政党是参与政治活动的组织,当党派分裂时公民必须参加其中任何一方,参与政治活动服务城邦,这表明在古代雅典参与政治是公民的义务,故选B项;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排除A项;材料只见“党派分裂”未见“斗争较为激烈”,排除C项;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公民可以参加任何一方,排除D项。
【答案】B
12.【解析】英国历史上关于国王不同的选择的最终的结果是保留了国王说明了君主制度是适应英国国情的,故选C项;立宪下的英王“统而不治”,排除A项;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影响文明的进程但不是“决定”,排除B项;英国的贵族政治对其社会转型影响但不能称为“主导”,排除D项。
【答案】C
13.【解析】法国派兵占领德国鲁尔区,从而使自己在国际上陷于孤立,更加寝食难安,故③为法国,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了一战,并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格格不入,故④为苏俄(联),故选B项;作为战胜国,英国在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中获得极大利益,并与法国共同操纵着国际联盟,然而一战使得这个世界霸主元气大伤,国际地位每况日下,故②为英国,排除A项;②为英国,排除C项;④为苏俄(联),排除D项。
【答案】B
14.【解析】材料中提及的美国创新应为罗斯福新政,即创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选B项;罗斯福新政无法从根本上防止资本主义的盲目竞争,排除A项;美国的创新强调的是不完全对经济自由放任、开展一定程度的干预,而非使国家权力居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是经济改革,并未涉及美国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排除D项。
【答案】B
15.【解析】根据材料“世界经济的三难选择,即超全球化、民主政治和国家主权,三者无法同时存在”可知,超全球化、民主政治和国家主权三者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作者认为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超全球化、民主政治和国家主权三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故选B项;根据材料“超全球化、民主政治和国家主权,三者无法同时存在”可知,无关同时存在的是超全球化,并不是全球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作者认为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超全球化、民主政治和国家主权三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涉及全球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作者认为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超全球化、民主政治和国家主权三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涉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
【答案】B
16.【解析】(1)第一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一“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结合所学从北宋、明代和清代加强皇权的措施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责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帝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可知,内藤湖南认为唐代三省制,是一种贵族政治,体现了君主与贵族的妥协,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但是并未认识到中国的三省六部制实质是加强皇权。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主要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及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二“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得出南宋商品货币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得出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根据材料二“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得出重视海洋贸易,结合所学可从明朝私营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1)说明: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明代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至清代军机处的设置,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分)
评析:内藤湖南认为唐代三省制,是一种贵族政治,体现了君主与贵族的妥协,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有利于缓和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但没有看到三省之间的相互牵制和监督,实质上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大;科技(如印刷术)、教育(如书院)的进步和市民文化的繁荣。(3分)
现象:商业环境更加宽松,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出现了商品货币变革;南宋至元,商业市镇崛起;海外贸易地位日重;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日益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任意三点,3分)
17.【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通过材料一“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材料二“他提出‘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暴政”,可得都反对专制或提倡民主;通过材料一“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材料二“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都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都不反对私有制;通过材料一“提出‘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学校’”、材料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可得都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结合二者主张的影响,可得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二小问不同点,结合黄宗羲所处时代的经济状况及其阶级属性并对比当时法国经济状况及卢梭所归属的阶级属性可得黄宗羲本质上没有脱离儒家思想范畴,而卢梭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通过材料一“使治天下之具(人才)皆出于学校”和材料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可得黄宗羲主张教育要服务于政治,而卢梭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结合二者思想主张的影响,可得黄宗羲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而卢梭的思想却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2)当分析历史原因时,我们一般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具体到本题目,我们要结合黄宗羲和卢梭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来进行作答。就政治方面而言,欧洲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与封建统治者矛盾尖锐,而中国工商业阶层力量薄弱,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就经济方面而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而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就思想文化方面而言,欧洲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思想不断解放,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空间,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先进的思想主张难以被接受。
【答案】(1)相同点:都反对专制或提倡民主;都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写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萌芽不给分);两者的经济思想都不排斥(反对)私有制;都重视学校教育,重视人才;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上任意一条照抄材料均不给分)(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不同点:卢梭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而黄宗羲思想本质上没有脱离儒家思想范畴;(或卢梭思想属于资产阶级主张,黄宗羲思想属于地主阶级主张);卢梭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黄宗羲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应和政治密切结合(或教育服务于政治);卢梭的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而黄宗羲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2)政治上:欧洲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与封建统治者矛盾尖锐;中国工商业阶层力量薄弱,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答出红色部分即可给分)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上:欧洲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或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思想不断解放,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或理学,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先进的思想主张难以被接受。(或欧洲启蒙思想体系完整;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未构建完整的体系)(每点2分,其中欧洲1分,中国1分,共6分)
18.【解析】(1)据材料一“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材料二“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据材料一“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材料二“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据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得出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据材料二“李鸿章”“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郑观应进一步指出”结合所学得出,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
【答案】(1)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4分)
(2)原因: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6分)
19.【解析】“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这个新天地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强加到中国头上的。即抛弃旧中国的成分,采纳近代西方的东西”这是指中国的近代化,由此可以得出观点:追求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动力,推动了中国近代的进步。然后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史实来证明这个观点即可。
【答案】示例
观点:徐中约认为“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即追求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动力,此观点正确。(2分)
论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即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林则徐、魏源等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则是中国人最早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付之于实践,在它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8分)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懈地进行近代化的探索和实践,成为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强大动力。(2分)
20.【解析】材料主要述及了咖啡种植是如何从西欧走向亚洲、非洲、美洲的历史进程。在叙述的一开始,作者首先点明了其总的原因,即“欧洲的贸易与殖民扩张,推动着咖啡种植向全世界传播”,然后又分别叙述了荷兰、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国是如何促使咖啡种植扩展到世界范围内的,据此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就是“咖啡种植业的发展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缩影”;根据该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判断出该段论述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是咖啡种植业的发展与欧洲殖民扩张、殖民贸易、贩卖黑奴、经济中心的转移和近代金融业、保险业等密切相连;在进行概述和评价的时候,我们要以“咖啡的种植”为着眼点,着重论述“咖啡的种植”是如何体现“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缩影”的,如咖啡在世界历史上的传播、贸易、种植,是一部资本主义逐渐取代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步全球化的演进史,同时也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缩影,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最后,我们要对作者以“咖啡种植”为出发点,其“主要目的何在”,即咖啡的世界历史版图呈现出近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这为解释现代世界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答案】【示例1】
历史信息:咖啡种植业的发展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缩影。(3分)
历史现象:咖啡种植业的发展与欧洲殖民扩张、殖民贸易、贩卖黑奴、经济中心的转移和近代金融业、保险业等密切相连。(3分)
概述与评价:咖啡在世界历史上的传播、贸易、种植,是一部资本主义逐渐取代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步全球化的演进史,同时也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缩影,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咖啡的世界历史版图呈现出近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这为解释现代世界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6分)
【示例2】
历史信息: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异常频繁。(3分)
历史现象:16—19世纪长达四个世纪的“三角贸易”。(3分)
概述与评价: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发展种植园经济,并进行野蛮的黑奴贸易,导致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非洲损失了上亿的精壮劳动力,虽然这给宗主国带来巨额利润,但却是欧洲殖民国家掠夺殖民地财富,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当然,这一切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同时,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