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押题卷(三)
一、选择题
1.《淮南子》论述先秦某思想家时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该思想家( )
A.受教于孔子??
B.重义轻利
C.集法家思想之大成????D.主张节葬、节用
2.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但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以示皇帝优宠,史称“三独坐”。“三独坐”的出现( )
A.表明皇权进一步发展?????????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完善了封建官僚体制?????????D.实现了思想统一
3.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北宋政府不再直接经营茶叶买卖,改由中央发卖茶引(专卖凭证)给商人,商人贩茶时,须持茶引经官府秤量、点检、封记、启封,在指定地点发卖。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扩大了地方经济自主权
C.导致茶叶销量大幅下降?????D.取消了官营专卖的制度
4.有人认为,明太祖时君权膨胀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明朝君权膨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相权过度膨胀,危及君主权威
B.以相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难以承担加强中央集权的重任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历代君主执政的必然准则
D.封建制度衰落,皇权受到更多冲击和挑战
5.《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上述材料说明( )
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B.传统“蛮夷观”依旧没有变化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封建官僚意识到统治危机四伏
6.
表2
近代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及其相关数据统计表?
时间(年)
18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①
②
美国
美国
③
数量(万元)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8
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表2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日本、德国、苏联?????????B.俄国、日本、美国
C.英国、日本、美国?????????D.法国、英国、美国
7.五四前,人们还在争论白话与文言之优劣,白话应有的规范以及白话能否成为诗的语言等;五四后,白话竟不需任何形式的批准与认可,直接成为参与运动的人的共同语言工具。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
A.是白话取代文言的文学革命???????B.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8.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盛大入城仪式时,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郊民巷。”这一“命令”( )
A.昭示着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完全胜利????B.旨在树立中国政府的反帝形象
C.反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D.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
9.1978年秋天,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表明( )
A.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B.土地合并违背了国家政策
C.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D.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10.某学者认为,万民法不但授予外邦人公民权,以便缓和其他民族对罗马政府的不满,而且还在帝国后期改善和提高了奴隶的地位。据此可知,万民法的推行( )
A.有利于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B.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矛盾
C.形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律体系??????????D.废除了罗马的奴隶制度
11.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当代表们吵得不可收拾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提议去请牧师。他们请来了牧师,带领大家祈祷,以放弃“唯我正确”的看法。这反映了( )
A.民主建立伴随着退让和妥协??????????B.政治是各方力量的博弈
C.精英人物不能代表民众意愿??????????D.宗教影响美国政治生活
12.13世纪末到17世纪,被称为西欧的“原初现代化”时期。现代意识的兴起是其中一个表现,其历程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他们并非环环紧扣,但精神实质却相通相融。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建立人在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性???????B.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
C.激发人运用理性的勇气和决心???????D.推进人类自主自觉自信的形成
13.1923年,苏联开始推行零售商业信贷政策,允许国民经济最重要部门的工人免息分期付款购买家居用品、手工艺品、专业工具、农业设备以及工业企业生产的耐用品。这说明苏联( )
A.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B.对经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
C.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D.积极地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
14.二战时期某文件称:“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这一文件( )
A.标志着二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B.促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C.说明英法等国开始放弃绥靖政策????????D.大大加强国际反法西斯整体力量
15.杜鲁门在继任演说中建议:订立一个“大胆的计划来使我们的科学进步和工业发展能够有益于不发达地区的改善和发展”,即著名的“第四点计划”。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
A.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B.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遏制共产主义在亚非拉扩张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表2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
流行病疫灾概况
病疫区域
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
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
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
他地区。
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7.“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据统计,《中国丛书综录》所列“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有117种,明清两代占89部,其中明代28部,清代61部,清代的大多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前。而且,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也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采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并说明明清时期传统家训步入“鼎盛期”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衰落的主要原因。(4分)
18.中日近代化过程中,张謇和涩泽荣一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赛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大生油厂、复断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
——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料》等
材料二
涩泽荣一早年访欧后被日本明治新政府选拔为民部省长官,1873年他辞去职务,开始建立第一个国立银行,还帮助建立了王子造纸厂、大阪纺织厂等,据统计,由他参与创立的企业总数达500多家。他主张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来创办企业,他认为,国家要达到真正的独立,既要发展本国现代产业,也要培养具有自由平等精神的新知识人才,他一方面把实业家和实业界组织起来,向政府提出政策倡议;一方面注意实业教育的普及和实业道德的熏陶,晚年时他致力于社会教育事业和国际友好往来,涩泽荣一为日本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日】中井英基《张謇与涩泽荣一;日中近代企业家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创办实业的发展历程并说明时代背景。(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与涩泽荣一在创办实业过程中的共同特点。(6分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的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工业是产业革命以来建立、仍然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工业部门的总称。传统工业以常规能源为动力,以机器技术为重要特征。一般包括纺织工业、钢铁工业、造船工业、汽车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传统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工业。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对近代各国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对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附: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40年代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分布
主要地区
代表性工业城市
英国中部地区
伯明翰、曼彻斯特、伦敦
圣彼得堡—莫斯科工业区
圣彼得堡、莫斯科
意大利工业区
都灵、米兰
欧洲西部地区
汉堡、鲁尔、巴黎、马赛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京津塘、宁沪杭地区
北美五大湖地区
芝加哥、底特律、费城、蒙特利尔
日本沿海工业带
东京、横滨、大阪
提炼材料信息,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业区或者整体展开论述。(说明:结合时代背景,可以就工业区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某一方面提出你的见解或者认识,要求:表述清晰,层次分明,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1.【解析】材料“厚葬靡财而贫民”符合墨家节用的思想,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符合材料“用夏政”,故选D项;孔子和墨子分别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不可能受教于孔子,排除A项;B项是儒家的义利观,不符合墨家思想主张,排除B项;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不符合墨子,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根据材料“以示皇帝优宠”可知,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专席而坐原因是受到皇帝宠信,因此强调的是皇帝在其中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所列官员为中央官制中的官员,属于君主专制,排除B项;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标志封建官僚体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员坐席的区别,与思想统一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北宋不再实行官府直接买卖茶叶,开始允许商人贩茶,虽然整个过程受政府的管理,但是给了商人自由贩茶的权力,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从材料“北宋政府不再直接经营茶叶买卖,改由中央发卖茶引(专卖凭证)给商人”,可知材料中的变化是中央对于买卖茶叶控制减弱,不是把这一权利给了地方,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排除B项;从材料的变化可知,商人有了贩卖茶叶的权力,商人为获利会非常重视茶叶的买卖,有利于茶叶的销售,排除C项;从材料“改由中央发卖茶引(专卖凭证)给商人,商人贩茶时,须持茶引经官府秤量、点检、封记、启封,在指定地点发卖”,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由官府直接买卖茶叶,变成官府交给商人贩卖,商人贩卖茶叶,仍然是受官府的直接控制,不能体现出政府取消了官营专卖制度,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根据题干中“明太祖时君权膨胀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自然趋势。”这说明明清时期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使得其君主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权过大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直接原因,不是本质,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之前,以相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是可以承担加强中央集权的重任,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材料中“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表明使中国人真正不安的是放下之前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外国人平等往来,这明显是受到“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要和外国人平的往来是一种侮辱,故选B项;英国希望,与材料中“《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里各种苛刻的待遇”不符,排除A项;C项是《辛丑条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6.【解析】由材料“1895—1911”在中国投资比重为28.1%,可知甲午战后英国通过利益均沾原则加大在中国的投资,①为英国;由材料“1911—1927”在中国的投资比重为44.2%,可知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为日本;由材料“1945—1949”在中国的投资比重为68.1%,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加强对中国的侵略,③为美国;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7.【解析】材料中
“争论白话与文言之优劣”到“直接成为参与运动的人的共同语言工具”的变化可知通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在白话文普及上有了重大进步,故选D项;五四运动在白话文上的影响是客观作用,而非主要目的,五四运动主要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排除A项;五四运动确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但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其在白话文上的国内影响,不涉及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故材料与五四运动的本质没有关系,排除B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文字形式的转变,与民族意识是否觉醒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在《辛丑条约》中有“开辟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规定,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郊民巷”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故选
D项;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昭示着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完全胜利,排除A项;中国政府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10月,排除B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C项。
【答案】D
9.【解析】据材料1978和2006年分别两次进行土地政策调整,表明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故选C项;分田到户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动了农业发展,排除A项;2006年土地合并政策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也属于国家政策,排除B项;中国土地所有制属于国有,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材料万民法不但授予外邦人公民权,而且改善和提高了奴隶的地位,说明万民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利于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故选A项;成文法的颁布缓和贵族和平民矛盾,而材料强调的是万民法的影响,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形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律体系,排除C项;罗马没有废除奴隶制,排除D项。
【答案】A
11.【解析】根据材料“以放弃‘唯我正确’的看法”意味着放弃部分权力和利益,通过相互之间退让和妥协达成一致,故选A项;博弈是努力争取己方利益的最大化,而材料中“放弃‘唯我正确’的看法”是为了达成共识而作出相应的退让和妥协,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选项表述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中制宪会议的代表就是代表民众意愿参与制定宪法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利用宗教仪式让人们平复情绪从而相互妥协退让,以达到建立民主的目的,体现了宗教为政治服务而不是宗教影响美国政治生活,排除D项。
【答案】A
12.【解析】据材料“13世纪末到17世纪,被称为西欧的‘原初现代化’时期。现代意识的兴起是其中一个表现,其历程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他们并非环环紧扣,但精神实质却相通相融”,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虽然并不是环环紧扣,但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了人的觉醒,故选D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建立了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性,但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属于信仰事务,排除A项;宗教改革没有培养科学精神,排除B项;启蒙运动激发人运用理性,而其它三场运动没有,排除C项。
【答案】D
13.【解析】根据“苏联开始推行零售商业信贷政策”的具体内容可知,苏联通过商业贷款政策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商品流通和交换,这说明苏联对如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经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故选B项;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是在斯大林时期,排除A项;题干仅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内容,并没有表明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排除C项;零售商业信贷政策并不能有效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排除D项。
【答案】B
14.【解析】《大西洋宪章》是1941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该宣言提出了建立新的国际性组织的设想,反映了英美两国联合反对法西斯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促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故选B项;A项珍珠港事件后二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排除A项;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人却对苏联进行了大力的援助,宣告英法等国开始放弃绥靖政策,排除C项;美国参战大大加强国际反法西斯整体力量,排除D项。
【答案】B
15.【解析】“第四点计划”主要针对亚非拉贫困落后地区,输出美国的知识、技术,帮助落后国家培养人才、发展经济,其实质是把不发达地区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阻止亚非拉国家转向共产主义,故选D项;“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是马歇尔计划,排除A项;“第四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在亚非拉扩张,而不是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项;杜鲁门在1949年提出“第四点计划”,而不结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排除C项。
【答案】D
16.【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隋、唐、五代时期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还有两宋时期中央设太医局;明朝时期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等归纳出论题:古代中国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根据流行病疫灾概况归纳出中国古代疫病具有流行性、群发性、连发性、危害大、频率高等特点。另根据各朝代防疫主要举措归纳出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例如:唐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政府高度重视与传染病流行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举措,收效良好。宋政府将“疫灾”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加以应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宋设立官药局,参与政府组织的赈济医药活动,这是世界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最后总结升华:结论:中国的大一统,做到政府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治相结合;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阐发疫病病因、病理和病机的著作,使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理论得以提升和发展,值得后人借鉴。
【答案】示例
论题:古代中国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2分)
论证:中国古代疫病具有流行性、群发性、连发性、危害大、频率高等特点。防疫救灾工作的统一协调措施,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如:唐政境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政府高度重视与传染病流行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采取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举措,收效良好。宋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加以应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宋设立官药局,参与政府组织的赈济医药活动,这是世界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8分)
结论:中国的大一统,使政府应对疫情防治更加有力,政府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治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阐发疫病病因、病理和病机的著作,使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理论得以提升和发展,值得后人借鉴。(2分)
(若从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和社会成因等角度探析亦可。)
17.【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材料一中“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和宋元时期”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中“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和材料二中“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过程;根据材料一中“其训诫内容……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得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根据材料一中“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得出呈现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二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得出反映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一“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得出将家风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具有家国情怀。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社会文化繁荣;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民族矛盾日益突显。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伴随封建制度和士族势力衰落,宗族观念日益淡薄;结合材料“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反封建思潮和民主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与观念的传播。第二小问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紧扣时代主题,唱响时代主旋律。
【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过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呈现形式多样化;反映时代特征;将家风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具有家国情怀。(任意四点4分)
背景: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社会文化繁荣;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民族矛盾日益突显。(任意三点3分)
(2)原因:伴随封建制度和士族势力衰落,宗族观念日益淡薄;辛亥革命等民主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思想与观念的传播。(6分)
18.【解析】(1)第一小问发展历程,根据材料一“1896年初”“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即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一“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得出张之洞等官员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民思潮的影响;短暂春天的背景,得出政府的有利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倡导使用国货,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
(2)根据材料一“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材料二“为日本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出都推动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根据材料一“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向政府提出政策体议”得出都取得政府支持;根据材料材料二“国家要达到真正的独立,既要发展本国现代产业”得出将创办实业与民族独立富强结合;积极向西方学习。
【答案】(1)历程:甲午战后,初创。
背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民思潮的影响;张之洞等官员的支持。(3分)
历程: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
背景:政府的有利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倡导使用国货;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3分)
(2)特点:将创办实业与民族独立富强结合;都取得政府支持;积极向西方学习;都推动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6分)
19.【解析】明确论题并开展论述,例,论题为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据材料“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可以总结出“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阐述可结合中国古代自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但经过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使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即可。
【答案】示例:
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
中国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儒家思想长期据主流地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所未有的变局。
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影响。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经济传入中国,冲击了自然经济并使之开始解体,中国逐渐使用机器化大生产,开始了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鸦片战争后,随着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民众经历了数次思想启蒙,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观念渐入人心;这些可谓是中国旷古未有之变局。
总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提示:考生若从科技、外交等方面说明“未有之变局”亦可。
给分标准:提出论点2分、结论2分(结论不得照抄论点)、中间论述部分8分,共12分。(中间论述部分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科技等方面任意选取两个角度回答即可,每个角度4分,共8分)
20.【解析】本题通过传统工业区分布考查工业革命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般包括纺织工业、钢铁工业、造船工业、汽车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传统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工业”和表格所列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40年代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分布区域可以看出其与两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得出观点:欧美国家的传统工业区与两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论证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传统工业分布区域之间的联系进行论证。
【答案】答案示例:
观点:欧美国家的传统工业区与两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2分)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兴起。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特别是瓦特改良蒸汽机以后,极大地突破了自然条件对于工业生产的限制。于是在一些水陆交通较好或者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了工业的集聚乃至于工业区的形成,如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4分)
19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德国等国异军突起,于是在北美和西欧形成了以美国东北部地区(芝加哥、费城、底特律)和德国鲁尔区为代表的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区。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4分)
综上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而生,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欧美传统工业区的形成与壮大。(2分)
答案示例从成因的角度进行论述,学生也可以从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但是应该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