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押题卷四(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押题卷四(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15 15:1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押题卷(四)
一、选择题
1.《礼记·大学》率先提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并把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后来《孟子》进一步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表明先秦儒学(  )
A.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构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D.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2.从汉朝史料来看,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如:“鲁缟”、“齐纨”、“蜀锦”等,这反映汉朝(  )
A.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B.品牌意识深入人心
C.各地注重本土化宣传??????????D.区域生产形成特色
3.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  )
A.基于解决现实问题?????????????B.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C.接受汉族礼仪规制?????????????D.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4.明清时期,诸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等诗句颇为流行,深入到千家万户,即使是不识字的妇人孺子,亦莫不知晓。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科举考试制度影响深远????????????B.文化专制政策得到强化
C.功利教育现象日趋严重????????????D.家族本位观念根深蒂固
5.晚清某学者在日记中写道:“康有为以变法执朝政,思抑太后以便己,其罪至大。余言康宜诛,法宜变,惟不能如康之浸欲变本,且漫无次序。宜入告我皇太后、皇上,不可因噎废食也。惜无入言之者,为之太息。”下列最能体现该学者思想是(  )
A.穷则思变????B.中学为体??????C.经世致用?????D.师夷长技
6.表1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表,据此可推知(  )
表1?
单位:(两)注:厘金为一种商业税?
年份
田赋
比重
盐税
比重
厘金
比重
关税
比重
1842
29575722
76%
4981845
13%


4130455
11%
1885
32356768
48%
7394228
11%
12811708
19%
14472766
22%
1888
33243437
42%
7507128
10%
13600733
18%
23167892
30%
1894
32669086
43%
6737469
9%
13286816
18%
22523605
20%
1903
37187788
38%
13050000
13%
16252692
17%
30530699
32%
1911
48101346
27%
46312355
26%
43187097
24%
43139287
23%
——资料来源:邓绍辉《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政府实现了关税自主????????????????????????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7.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之工具,消灭封建势力是反帝的必由之路;抗战时期,提出凡反法西斯、援华国家都不是帝国主义;“二战”结束后,认为应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与美帝国主义斗争。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根据时局调整策略适应革命形势变化
B.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断深化与成熟
C.主张联合民主力量建立反帝统一战线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内涵不断变化
8.1940年,国民政府财政部规定在水陆运输各重要站口设立检查机关,禁止敌货输入。同时,还组织抢购队,在敌占区进行物资抢购,主要包括五金、西药等急需物品和棉花、皮毛等外销物资。此举意在(  )
A.削弱日伪的战争实力????????????????????????????B.遏制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
C.为战略反攻储备物资????????????????????????????D.对国民经济进行战时统制
9.电视《外交风云》描述了一段中法双方冲破阻碍正式建交的曲折历程,图2、图3分别是
《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刊登的《中法建交公报》。中法建交体现了(  )
A.西方国家不再看好国民政府?????????B.中国已经打破长期外交僵局
C.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激烈斗争?????????D.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10.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1950—1978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A.民生问题成为国家财政支出关注的重点
B.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民营企业成为社会投资主体的趋势加强
D.经济建设支出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11.柏拉图认为:在雅典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他们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强调雅典民主制(  )
A.真正实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B.导致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有利于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D.过于泛滥导致存在严重弊端
1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美国的行政结构既不是逐级分权的,也不是中央集权的。它在行使时不为人察觉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虽然行政权存在,但是不知道它的代表在哪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美国政体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美国的行政权在三权中权力最小
C.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对立????????D.美国的行政权代表是权力中心
13.正确的逻辑推理在历史学习中很重要。表格内容为大国领导人对某一历史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反应,该事件是(  )
丘吉尔
好了!我们总算赢了。
斯大林
真是好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
罗斯福
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上帝保佑美利坚!
A.诺曼底登陆成功B.日本投降,二战胜利结束C.珍珠港事件的发生D.《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14.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曾经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由此推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
A.巩固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B.奠定了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
C.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D.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15.英国学者马丁·埃斯林评论某艺术流派指出:“假如说,一部好戏靠的是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那么,这类戏往往只有语无伦次的梦呓。”该流派的诞生反映了(  )
A.欧洲大革命造成的动荡??????????B.工业革命加剧的阶级矛盾
C.二战后人们的精神创伤??????????D.经济大萧条中人们的苦闷
二、非选择题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皇权的制度性制约包括谏官言谏系统以及以相权为代表的官僚系统,谏官是利用谏诤封驳的方式对皇权进行监督,而更强有力的制度性制约来自整个官僚系统,这主要是相权的运作,而相权最有特色的是汉与唐。中国古代皇权为了论证其合法性将其与天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带来对皇权的制约,“为政以德”通过“德”寻求皇权的合法性,道德评价的主要方面是孝、德、仁,“民惟邦本”通过“民”寻求皇权的合法性,重民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中国古代对皇权制约的广度与深度高于西方,而缺乏的是刚性即强度。
——摘编自张胜利《中国古代皇权的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制约》
材料二
英国议会在中世纪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限,形成了“王在议会”的政治原则。这些的确对国王权力形成了某种制度上的限制,使得国王在议定国家大政时需要与议会进行商讨与协调。在国王独断专行时,参与议会的教、俗贵族和地方等级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常常启动议会的相关条例和规制来约束国王。然而,当时的议会君主制从根本上讲是封建主阶级的联合专政,议会主要还是与国王合作、支持王权的。这是因为议会毕竟是“国王的议会”,国王是议会的筹划者和主导者,没有国王就没有议会。
——摘编自孟广林《“宪政神话”的建构与消解——重评中世纪英国<大宪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和英国中世纪在制约皇权(王权)方面的各自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古代限制皇权的历史作用。(6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朝中期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几代穆斯林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
材料三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期间,“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仍在厉行,海禁导致民间海外贸易被迫转型为走私性质的私商贸易。民间海外贸易的需求张力和朝廷政策的矛盾冲突始终贯穿明清两朝。……掩盖在倭寇之乱中的真相是,倭寇有两种,一种是真的日本倭寇,但更大的一种倭寇是东南沿海商民。
在外夷游弋海上,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中国却在厉行海禁。郑和船队消失后在亚洲海域留下的权力真空,使远道而来的葡萄牙扩张势力所向无敌地控制海洋主导权发展贸易,葡萄牙船队的到来是近代西方扩张的开始。西欧商人的海上扩张,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商业活动常常伴随着战争硝烟和武装抢劫。
——百度百科
(1)比较材料一图12、图13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和影响。(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总论》(1938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或整体,并进行简要评析。(要求:表述清晰,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19.“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近现代历史上,武汉的城市发展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口开埠以后,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漕运中心,武汉往来商人货物络绎不绝。据统计,1895—l913年,全国共设厂矿549家,资本投资总额1208万元,其中武汉设厂矿28家,占全国的5.1%,资本投资总额为1724万元,占全国的14.3%。这种比例仅低于上海而远远超过广州、天津等大城市。到1936年,武汉共有工厂516家,资本总额5148.66万元,而纺织和烟草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额纺织业第一。
——摘编自涂戈尔《近代武汉三种文化现象解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制造快速崛起。2017年,生产钢1694.61万吨,比1978年增长6.53倍;汽车89.78万辆,增长663.33倍;卷烟253.18万箱,增长4.69倍……2017年,轻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104.80倍,重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292.12倍。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集体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7%和17.1%。2017年,国有、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到8.2%,股份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和私营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经济比重为58.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比重为32.8%。
——摘编自《工业在改革开放和转型中快速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武汉工业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相比新时期的武汉工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从经济角度分析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资本主义发展
——摘编自张海鹏、徐蓝主编《中外历史纲要》等
材料反映了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不同视角下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
1.【解析】根据材料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表明先秦儒家认为平天下是修身的终极目标,修身是平天下的落脚点,这样就把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故选D项;材料体现儒家对人生的进阶式的规划,没有提及先秦儒学的来源或传统,排除A项;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形成于西周时期,并非由先秦儒家构建,排除B项;根据所学,先秦儒学提倡“仁政”“德治”没有适应诸侯争霸和大一统的社会转型的需要,法家思想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据材料“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说明汉朝各地产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以地域命名,故选D项;材料中“鲁缟、齐纨、蜀锦”都是丝织品,不能体现经济分工,排除A项;材料“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是对一个地域物产的称呼不是单独某个品牌,排除
B项;材料“从汉朝史料来看,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说明是史料记载时用以地域区分不是本地区的宣传,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据材料孝文帝改革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入手,以达到富民、肃明吏治、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等目的,这说明孝文帝改革基于解决现实问题,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针对现实问题,不是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排除B项;均田制、俸禄制、三长制都无法体现接受汉族礼仪规制问题,排除C项;礼制改革可以说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其它三项改革无法体现,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材料“暮登天子堂|”、“一举登科日”和“深入到千家万户”说明科举考试影响深远,故选A项;材料“诗句颇为流行,深入到千家万户”说明是科举的观念不是政府政策,排除B项;材料“即使是不识字的妇人孺子,亦莫不知晓”说明是社会观念不是教育结果,排除C项;材料“暮登天子堂”和“锦衣归故里”描述的都是个人不是家族,排除D项。
【答案】A
5.【解析】据材“法宜变,惟不能如康之浸欲变本,且漫无次序”可知,该学者主张变法革新,应该循序渐进,但不能改变根本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项;穷则思变只是主张变革,但不能具体体现该学者“不能如康之浸欲变本”等主张,排除A项;经世致用强调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师夷长技只强调向西方学习,不能全面体现该学者的思想,排除D项。
【答案】B
6.【解析】根据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表可知,近代以来田赋所占的财政收入比重大幅下降,盐税、厘金和关税的收入总体上升,反映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国内外贸易等逐渐兴盛,据此可推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故选A项;近代以来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不断加强,只是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但一战不在表格涉及的时期,排除B项;自《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再没有实现关税自主,排除C项;近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仍居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
【答案】A
7.【解析】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是基于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的解读,土地革命时期,封建势力是阶级敌人,因而将之看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抗战时期,许多西方国家都是与我们同处于反法西斯联盟的战友,不能将之视为革命对象,二战后,我们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意识形态不同,呈对立状态,总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解读,故选A项;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并非是朝着一个方向的深化,而是根据现实情况随时开展的调整,因而不是对某一问题认识深化和成熟,而是以其作为政治导向的工具,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二战后主张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但整体是不结盟的独立自主方针,并非要建立反帝统一战线,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内涵没有不断变化,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始终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目标,排除D项。
【答案】A
8.【解析】据材料“1940年,国民政府财政部规定在水陆运输各重要站口设立检查机关,禁止敌货输入。同时,还组织抢购队,在敌占区进行物资抢购,主要包括五金、西药等急需物品和棉花、皮毛等外销物资”,可知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通过抢夺战争物资争取抗战的胜利,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国民政府于日军的关系,并不是抗日根据地,排除B项;1940年抗日战争还处于相持阶段,排除C项;材料说的客体是日伪,并不是国统区的经济,排除D项。
【答案】A
9.【解析】中法两国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两国建交是在1964年,处于美苏冷战的背景下,因此中法建交体现了两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D项;1949年国民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已经结束,排除A项;中国打破长期外交僵局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之后,排除B项;中法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两国建交不代表两大阵营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
【答案】D
10.【答案】D
11.【解析】材料“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可知柏拉图认为雅典民主制存在着非智倾向的弊端,故选D项;材料中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是批判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仅提及民主政治,与法制无关,主要涉及领袖人物的选择,也无法看出对立法的影响,排除B项;雅典民主制确实利于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但材料中柏拉图并未将雅典民主和贵族政治相对比,排除C项。
【答案】D
12.【解析】根据题干中“美国的行政结构既不是逐级分权的,也不是中央集权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所述现象属于美国政体中分权制衡原则,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这三种权力不存在孰大孰小,排除B项;美国实行联邦体制,它所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而不是二者之间相互对立的关系,排除C项;美国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心,排除D项。
【答案】A
13.【解析】由材料“好了!我们总算赢了”“真是好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上帝保佑美利坚”可知为《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故选D项;《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发表于1942年1月1日,诺曼底登陆发生于1944年6月,排除A项;由材料“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可知战争并未结束,排除B项;材料中“真是好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所指即为珍珠港事件,排除C项。
【答案】D
14.【解析】根据“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是对美国经济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才获得了“一超独霸”地位,排除B项;二战后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排除D项。
【答案】C
15.【解析】据材料“往往只有语无伦次的梦呓“可知,该流派体现了悖离传统、手法怪诞夸张、集中表现自我等特点,属于现代主义流派,其诞生反映了二战后人们的精神创伤,故选C项;欧洲大革命造成的动荡,是浪漫主义流派产生的背景,排除A项;工业革命是现实主义流派产生的背景,排除B项;经济大萧条是现代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在于大萧条带来的心理恐慌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引发的精神危机,人们的苦闷是一种正常心理,并不属于社会精神危机,排除D项。
【答案】C
16.【解析】(1)第一小问古代中国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对皇权的制度性制约包括谏官言谏系统以及以相权为代表的官僚系统”、“‘为政以德’通过‘德’寻求皇权的合法性”、“‘民惟邦本’通过‘民’寻求皇权的合法性”等内容,可知谏官言谏制度、官僚制度等制度性制约与“敬天”、“德政”、“重民”等非制度性制约相结合。第二小问中世纪英国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在国王独断专行时,参与议会的教、俗贵族和地方等级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常常启动议会的相关条例和规制来约束国王”可知以议会、税收和立法等制度性制约为主。
(2)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对皇权的制度性制约包括谏官言谏系统以及以相权为代表的官僚系统”,从制度性制约来看,中国古代较为成熟的官僚系统和言谏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君主的决策失误,保障国家行政正常运行,为封建盛世出现创造条件;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通过‘德’寻求皇权的合法性”、“‘民惟邦本’通过‘民’寻求皇权的合法性”,从非制度性制约来看,君主对“天”“德”“民”的敬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德治”和“仁政”,缓解阶级矛盾;再根据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明成祖朱棣设内阁以及清雍正帝设军机处等诸多史实,得出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相权被逐渐削弱乃至消亡,君主专制加强,因而对皇权的限制十分有限。
【答案】(1)中国古代:谏官言谏制度;官僚制度等制度性制约与“敬天”、“德政”、“重民”等非制度性制约相结合。(2分。回答“制度性制约与非制度性制约相结合”或“中国古代对皇权制约的深度和广度高于西方”或“制约效果不佳”可得
1
分。)英国中世纪:以议会、税收和立法等制度性制约为主。(2分。回答“以议会监督国王”
或“议会与国王达成某些妥协”可得
1分。)
(2)①从制度性制约来看,中国古代较为成熟的官僚系统和言谏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君主的决策失误,保障国家行政正常运行,为封建盛世出现创造条件;②从非制度性制约来看,君主对“天”“德”“民”的敬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德治”和“仁政”,缓解阶级矛盾;③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相权被逐渐削弱乃至消亡,君主专制加强,因而对皇权的限制十分有限。(6分。回答
1
点可得2分、回答3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7.【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可以看出,汉代丝绸之路主要是陆路,唐代既有陆路,也有海路;根据材料一可知,汉代的丝绸之路主要通往西域,而唐代范围扩大;根据所学可知汉代主要是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为主,唐代在长安出现了各地的商人,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加深,政治交往增多。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得出中国的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宋朝中期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几代穆斯林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得出是统治者的鼓励政策;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世界范围内主是中国与欧洲传统的商路被堵塞,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欧洲的往来。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增加政府收入,促进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二“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得出逐渐形成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时代。
(3)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海禁导致民间海外贸易被迫转型为走私性质的私商贸易,民间海外贸易的需求张力和朝廷政策的矛盾冲突始终贯穿明清两朝”得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致使中国在国际上失去制海权和海上贸易主动权,根据材料三“掩盖在倭寇之乱中的真相是,倭寇有两种,一种是真的日本倭寇,但更大的一种倭寇是东南沿海商民”得出倭寇骚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第二小问后果,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看不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发展变化的大势,致使中国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
【答案】(1)变化:交通路线——汉代的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唐代海陆并重;到达的范围更广——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点由亚平宁半岛转移到伊比利亚半岛,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方终点由印度半岛南端转移至波斯湾;交往的程度更深——沿路交往的国家、地区、民族增多,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定居、任官,和中国人通婚;传播的文明更丰富,经济的频繁交流使物品种类增多,也推动了文化交流、政治交往,同时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文明;丝绸之路由向西发展的单向线路转变成以唐帝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盛况。(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3分)
(2)原因:中国的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的鼓励政策;为增加财政税收;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由于西夏、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相继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陆上通道,导致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3分)
影响: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巩固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前所未有的商品和技术交流;逐渐形成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时代。(4分)
(3)原因: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致使中国在国际上失去制海权和海上贸易主动权,同时也影响到国内民间贸易需求;倭寇骚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2分)
18.【解析】根据材料中蒋廷黻于1938年所写《中国近代史·总论》的部分内容可知,其主要内容在于叙述近代化与中国独立富强之间的关系,据此我们可以把观点定位为“近代化将有助于民族独立富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民主化、法制化,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工业化、商品化,表现在文化上就是科学化、人性化;在作答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论述在近代中国有哪些历史事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如辛亥革命在政治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在经济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在对上述史实叙述过程中,要注重阐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材料中的论述发表于1938年,蒋廷黻主要论述的是近代化有助于民族独立富强,但是他没有看出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一方面,近代化将有助于民族独立富强,同时,民族独立也会加速近代化进程;在论述的结尾部分,我们要对“近代化”与“民族独立富强”的关系做一个方面的论述,即近代化与民族独立之间并不是单向联系,而应是同步推进,具有双向互动关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相互促进,一方面使得结构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符合题干中“评析(评价和分析)”要求。
【答案】示例一
近代化将有助于民族独立富强。(2分)
该观点具有合理性。近代史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实表明,中国近代化不仅是要实现物质技术的近代化,同时要改变中国传统的专制体制,向民主法治社会迈进,更需不断清除民众思想中的迷信、愚昧、保守、落后成分,造就新国民群体。近代中国需要全方位的转变,全面的近代化,才能真正改变半殖民地命运,取得民族独立。(6分)
但同时应注意近代化与民族独立是相辅相成的。民族独立会加速近代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已经说明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2分)
总之,近代化与民族独立之间并不是单向联系,而应是同步推进,具有双向互动关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相互促进。(1分)
示例二:
发挥历史的资鉴功能服务抗战时局。(2分)
该观点充分体现出历史研究的价值,也彰显了抗战时期近代史研究要为国家民族解困找寻出路的意义。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长期、持续的侵略,国内出现了若干的抵抗浪潮。从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等主剿派在沿海地区作出的战略部署与前线抗英,到太平天国时期抵抗洋枪队;从甲午中日战争中四大战役的抵抗行为,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从维新变法运动的改良之路,到辛亥革命的救国之策都包含着近代中国人在寻求民族独立道路上的探索。这些斗争为抗战救国救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8分)
总之,作者对百年近代史的研究突显了史学家的责任与使命,最终有利于抗战胜利。(1分)
其他可供参考的角度:
1中国近代化是以科学、机械、民族意识为重要内容。
2近代化关乎国家与民族命运。
3要从历史与外界找寻取得抗战胜利的良方。
4历史研究中蕴含着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5近代史的教训有助于抗战建国。
6废除家族家乡观念有利于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7独立和富强是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
19.【解析】(1)从材料“汉口开埠以后,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漕运中心,武汉往来商人货物络绎不绝”可知汉口被列强开辟为通商口岸;地理位置优越;从材料“1895~l913年,全国共设厂矿549家……其中武汉设厂矿28家”可知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扫清了一些障碍;从材料“到1936年,武汉共有工厂516家”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联系这一时期的国内情况如民族资本家致力于“实业救国”;广大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刺激。
(2)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2017年,生产钢1694.61万吨……汽车89.78万辆……重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292.12倍”得出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升;工业发展向重工业倾斜;从材料“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集体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7%和17.1%……股份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和私营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得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且股份制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等方面分析,即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答案】(1)因素:汉口被列强开辟为通商口岸;地理位置优越;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家致力于“实业救国”;广大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刺激。(6分)
(2)
新变化: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升;工业发展向重工业倾斜;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且股份制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3分)原因: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3分)
20.【解析】据材料反映的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不同视角下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以其中一条线索为例,如确定论题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了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根据社会主义运动这一历史进程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反作用。最后总结,呼应主题。也可以结合同一时期三者的联系来确定论题,如“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发展”,然后根据资本主义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和亚非拉国家民族运动的推动作用,最后总结,呼应主题。
【答案】示例一
论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了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2分)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中国送来了新的救国方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运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6分)
总之,马克思主义指明了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我们应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2分)
示例二
论题: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发展。(2分)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1848
年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肆对外输出商品和资本,在亚非拉地区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亚非拉人民纷纷掀起反抗资本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打击了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6
分)
总之,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2分)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