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的“信使”》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电磁波,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知道波长与频率、波速的关系。通过波形图认识波长与频率。 
(3)了解电磁波的应用。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电磁波产生的实验,知道电磁波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电磁波的广泛应用中,感悟科学发现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电磁波。 
教学难点 
认识波长与频率、波速的关系,认识波形图。?? 
教学准备 
收录机、干电池、导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本章的章首诗,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学生自学教材P52页, 
了解不同时期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 
提问“想一想” 
教师小结:古代人们使用烽火、信鸽、驿马等方式;现在人们使用手机、视频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当今这些信息传递都离不开电磁波,什么是电磁波?电磁波有哪些特点与应用就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重点。 
1.体验电磁波?? 
教师演示实验:电磁波的存在?? 
打开收音机,并调高音量,同时旋转跳台旋钮调到没有电台的位置。在收音机的附近,让电池的负极与一根导线的一端良好接触,导线的另一端在电池的另一极上快速断续接触,听收音机有什么反应。 
发现收音机里发出“喀喀”声。 
提问:为什么附近工作的收音机会发出“喀喀”声? 
提问学生; 
教师小结:此时收音机接收到导线与电池间产生的电磁波。 
教师介绍:当导体或电路中的某处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振荡电流),在该处就会产生一种电磁振荡,在周围空间就会产生向外传播的电磁波。 
电磁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满足:c=λf?? 
 让学生认识图 
19—3波形图,知道波长是两相邻波峰或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用字母λ表示,单位是m。 
19—3波形图有多少个波(7.25个波)。电磁波的频率用字母f表示,电磁波的频率由导体内每秒电流方向变化的次数决定。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常用单位有千赫(kHz),兆赫(MHz)。1kHz=103Hz,1MHz=106Hz。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即在真空中C=3.0×108m/s? 
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同种介质的传播速度都相同,频率较大的电磁波波长较短。 
2.电磁波的应用 
学生自学教材:第55页内容,知道电磁波的种类与应用。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认识到电磁波的应用广泛,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体会到科技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与生产中具有的巨大作用。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安全用电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板书设计 
1.认识并体验电磁波 
2.电磁波的波长、波速、频率之间的换算关系:c=λf 
3.电磁波的应用 
教学反思 
电磁波是无形的,要让学生认识电磁波,教师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必须做好课本53页的“活动1”的演示,若有条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另外,还有一重点是电磁波的应用,这需要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