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
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
A.
0
℃
B.
10
℃
C.
40
℃
D.
100
℃
2.
下列物体属于晶体的是( )
A.
钢铁
B.
玻璃
C.
蜡块
D.
沥青
3.
炎炎夏日里,我们期盼凉爽的环境;但真正到了深冬时节,却又是滴水成冰的寒冷.
对于“滴水成冰”这一过程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态变化是凝固,放出热量
B.
物态变化是汽化,吸收热量
C.
物态变化是熔化,吸收热量
D.
物态变化是液化,放出热量
4.
如图是新宁崀山八角寨美景:峰峦浓雾缭绕,若隐若现,令人心旷神怡.
其中雾的形成是( )
A.
汽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凝华现象
D.
凝固现象
5.
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冰花”.
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冰花”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B.
“冰花”是由喷射出来的水凝固而形成的
C.
“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
D.
“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6.
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
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
图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8.
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室外气温一般在-20
℃以下,把在室外冻得冰冷的一个冻梨拿到温暖的屋子里,一会儿冻梨上全是水珠,则出现的现象可能是( )
A.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冻梨液化成了小水珠
B.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冻梨凝固成了小水珠
C.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冻梨熔化成了小水珠
D.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冻梨升华成了小水珠
9.
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B.
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D.
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10.
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解析正确的是( )
A.
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B.
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外表面出现冰花,这属于凝华现象
C.
夏天,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蒸发吸热的缘故
D.
寒冬,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11.
市场上有一种“55
℃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
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
“神奇物质”在55
℃( )
A.
一定处于固态
B.
一定处于液态
C.
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12.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
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A.
同时沸腾
B.
稍后也沸腾了
C.
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
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3.
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图______是寒暑表,在图甲、乙中分度值较小(精确度较高)的是________图,图甲的示数是________℃,图乙的示数是________℃.
14.
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将装有碎冰的试管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使试管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_______(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由图像可知,在第8分钟末,试管里的冰处于_______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____.
15.
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________,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________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16.
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管内钨丝中的钨先________后________(前两空均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
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
410
℃,则它的凝固点为________℃.
17.
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叫干冰.
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在常温下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为气体,________热量,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三、解答题(18、21、22题各8分,19题6分,20题10分,23题9分,共49分)
18.
如图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固体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填“A”“B”或“C”).
(3)该固体熔化的图像如图丙,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______
min,BC段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___态.
19.
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先确定________(填“铁棒A”“铁夹B”或“铁圈C”)的位置.
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________,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2)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________.
20.
请参与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图甲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__________的高低、液体
______________的大小和液体表面________________有关.
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
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____________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乙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
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
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有关.
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其表面空
气流动的快慢相同.
【交流与评估】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
热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1.
在晴朗的冬日,突然,气温骤降,雪花飘飞,公路上水泥桥面结冰了,道路维护者迅速行动,“撒盐除冰”,这种除冰的原理是降低________.
某同学上网“百度”“盐水浓度与凝固点的关系”如下表.
盐水浓度/%
小于0.1
2.9
4.3
11
15
23
23.8
25
26
36.3
凝固点/℃
0
-1.8
-2.6
-7.5
-11
-21
-17
-9.4
-1.8
0
分析数据得出简要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影《泰坦尼克号》较真实地还原了游轮在大海上撞到冰山后沉
没的场景,该海域的海水可以看成4.3%的盐水,难怪许多落水者
无法忍受寒冷,因为那里的海水温度约为____________.
22.
欣赏如图所示的漫画,回答问题.
(1)小朋友误认为冒“烟”的冰棒就像冒着“白气”的开水一样很烫,故不要冒“烟”的.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请解释冰棒为什么会冒“烟”.
(2)小朋友要结霜的,冰柜中为什么会出现霜呢?请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23.
有一支温度计,刻度线均匀但刻度不准.
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为5
℃,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95
℃.
(1)如果实际气温为20
℃时,这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多少?
(2)当外界实际温度为多少时,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
答案
一、1.
A 2.
A 3.
A
4.
B 点拨: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
B 点拨:“冰花”是由喷射出来的水凝固而形成的,故A错误,B正确;“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一定低于0
℃,故C错误;由于气温没有回升,“冰花”变小是发生了升华,升华要吸热,故D错误.
6.
D 点拨:舌头被“冻”在冰棍上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凝固现象,其凝固点为0
℃,与这一过程对应的图像是D.
7.
A
8.
A 点拨: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刚从室外拿进来的冻梨的温度非常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非常低的冻梨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附着在冻梨表面上.
9.
C 点拨:出汗时吹风扇可以加速汗液的蒸发,从而吸收皮肤表面的热量,但不能降低室温;石蜡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冬天呼出的“白气”和露珠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雪的形成过程需要放热,而非吸热.
10.
C 点拨: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杯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是室内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蒸发吸热从而降低空气温度;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盐熔化后变成盐水,盐水的凝固点降低,即降低冰雪的熔点.
11.
D 点拨:由题知这种“神奇物质”是一种晶体——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种晶体能使水温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故其熔点为55
℃,则55
℃的这种物质可能是固态(达到熔点尚未熔化),可能是液态(刚刚熔化完),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熔化过程中).
12.
C 点拨:锅里的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改变,所以,碗中水的温度等于水的沸点,但碗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不会沸腾,故A、B、D错误,C正确.
二、13.
乙;甲;38.
5;-7
14.
慢;固液共存态;保持不变 点拨:将装有碎冰的试管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使试管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由图乙可知,在第8分钟末,试管中的冰正在熔化,还没有完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态;冰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15.
蒸发(或汽化);吸收 点拨: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蒸发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16.
升华;凝华;3
410 点拨:日光灯管用久了之后两端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灯管壁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管的内壁上.
钨是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17.
凝华;升华;吸收
三、18.
(1)使固体受热均匀 (2)B (3)晶体;8;固液共存
点拨:(1)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
(2)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
(3)图像中BC段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是晶体;该物质的熔化从第7
min开始,一直到第15
min结束,熔化过程共用时8
min.
19.
(1)铁圈C;状态 (2)80
℃ 点拨:(1)组装实验仪器时,应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高度先固定图中铁圈C的位置,使酒精灯的外焰正好能给烧杯加热,然后再固定图中铁夹B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调整.
实验中,要观察物质的状态,并且记录时间和温度等数据.
(2)由图可知,物质在第35
min后,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为凝固过程,则其凝固点为80
℃.
20.
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种类;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温度;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答案合理即可)
21.
熔点;当盐水浓度低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当盐水浓度高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高;-2.
6
℃
点拨:(1)在道路上撒盐,让冰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是利用“冰上撒盐后使冰的熔点降低”来除冰.
(2)分析数据得出:当盐水浓度低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当盐水浓度高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高.
(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为4.
3%时盐水的凝固点为-2.
6
℃,即那里的海水温度为-2.
6
℃.
22.
解:(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温度降低而液化成小水珠.
(2)冰柜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得非常低的情况下,直接凝华成霜.
23.
解:(1)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t1=
℃=
℃.
实际气温为20
℃时,这支温度计的读数t20=
℃+5
℃=23
℃.
(2)设外界的实际温度为t时,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则×(t-5
℃)+0
℃=t,则t=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