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根据笫二段内容,“丰富而灿
烂的自然之美”是在唐代展现出来的,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开启了自然之美的画卷。)
2.D(“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说法错误,应该是对比论证,不是类比论证,)
3.B(A.逻辑错误,由“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推导不出“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
占主要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C.“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说
法错误,应该是“澄澈宁静”,不是“深远空寂”。D.“逍遥远游之境”是庄子的境界,并不是本文论述的李白的
大鹏精神,)
4,C(材料二第二段“若员工出于自愿加班的不属于法律意义的加班,单位也无需支付加班费”)
5.B(这些举措的施行者应是政府,)
6,①材料一侧重从法律的角度,论述“96”工作制违反了《劳动法》,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②材料
侧重从企业的角度,论述“996”工作制的弊湍,企业应做好平衡兼顾才能提高效率,③材料三側重从劳动
者的角度,论述新时代劳动者对“美好生活”有更高的诉求,也需要奋斗,但不是通过“996”的方式。(每点2
7.D(曲解文意。“表明作者对陈奶奶儿子的不满和讽刺”的说法不当,结合原文可知:陈奶奶对自己的儿子可
有失望,但看不出不满,更谈不上讽刺。因为“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
年”说明做儿子的还是有孝心的,只是他并不真正懂娘的内心,因此陈奶奶对儿子只是有些许失望。故
选
8.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冬天和基本内容——生命的煎熬。②既指陈奶奶年事已高可能熬不过
这个寒冬了,也指没有觅食能力的老斑鸠难以熬过这个冬天,③寄托了作者对陈奶奶这样的空巢(留守)老
人的担忧。(每点2分,意对即可)
9.①表现了陈奶奶善良、热心,担心老斑鸠会饿死。②表明陈奶奶这样的空巢(留守)老人与老斑鸠同命相怜
③突出主题,写出空巢(留守)老人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处境。(每点2分,意对即可)
10.A(原文标点:善于附会,大被知遇。及去镇、师伯以主簿送故。世祖镇寻阳,启太祖请为南中郎府主簿。太
祖不许,谓典签曰:“中郎府主簿那得用颜师伯.”)
11.B(“西面”错,应是“东面
12.D(皇帝处死颜师伯的根本原因是“欲亲朝政”,不想大权旁落。“争相巴结以求官位”也与原文不符,原文是
天下士子都仰慕颜师伯。)
3.(1)师伯调任右卫将军,因服母丧辞去职务。(得分点:“迁”“母忧”“去”各1分,句意2分)
(2)皇上不愿意威势权柄被他人掌握,亲自处理朝廷各种事务,先后任吏部尚书的官员,只是奉命执行皇帝
的文书。(得分点:“威柄”“监”“奉行”各1分,句意2分)
14.D(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15.诗人“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3分)李白“长忆”谢眺,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
相接”,抒发了自己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3分)
16.(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P0246A威宁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逃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題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3全册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涧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
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
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
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令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
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
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
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
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怒为旨归,而是要通
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
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
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
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
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
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
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
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
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P024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