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课件(50+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课件(50+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6-17 08:11:12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专训1
实验探究
1
2
3
4
5
6
习题链接
7
1.【中考·三明】某兴趣小组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合作估测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他们选择了鼓(含鼓槌)做实验,除了这种器材外,至少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和_______。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皮卷尺
停表
(2)如图所示,甲负责敲鼓、乙负责计时、丙负责听声。实验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操作步骤④补充完整。
①量出200米的直线距离s并记录;
②甲同学用力敲一下鼓,乙同学
看到敲鼓的同时开始计时;
③当负责听声的丙同学听到鼓声时立即喊“停”;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④乙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将测得的时间t记录下来;
⑥再重复做上述实验两次,计算出三次测量声音速度v的大小并求出平均值v′。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在丙同学喊“停”时,立即停止计时
(3)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测量声音速度的实验记录表格,设计的表格应体现上述实验要求。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解:实验表格如下表所示。
实验
次数
距离
s/m
时间
t/s
速度
v/(m/s)
速度的平均值
v′/(m/s)
1
?
?
?
?
2
?
?
?
?
3
?
?
?
?
(4)请写出造成本实验误差的原因之一: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乙同学看到敲鼓的
同时到开始计时,有一定的反应时间(或乙同学听到丙
同学喊停时到停止计时,有一定的反应时间;或丙同
学从听到鼓声到喊“停”,有一定的反应时间)
2.【中考·沈阳】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1)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解:如图所示。
(2)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的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将纸板B向后(前)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的
3.【中考·南充】如图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1)你认为本实验小明应选择较______(填“厚”或“薄”)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因为厚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大小
【点拨】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不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故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____(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不能
【点拨】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白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4)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5
cm,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
cm,再次放置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A与B的间距为______cm。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16
4.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焦距为20
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35
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1)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________(填“等于”“大于”或“小于”)凸透镜B的焦距。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大于
【点拨】由图可知,图甲中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说明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图乙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说明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而两图中物距相等,因此凸透镜A的焦距大于凸透镜B的焦距。
(2)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_(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照相机
(3)如果要让图乙中光屏上的像与图甲中的像一样大,蜡烛应向__________(填“靠近凸透镜”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靠近凸透镜
【点拨】要让图乙中光屏上的像与图甲中的像一样大,就是让所成的像变大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蜡烛应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
5.下表是小薇同学探究某种物质凝固过程规律时所记录的实验数据。由于疏忽,她把一个温度值读错了,请你帮助小薇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速度/℃
98
91
85
80
79
69
79
75
71
67
64
61
(1)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
(2)该物质凝固后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新的规律,请你写出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69
晶体
在凝固的过程中,放出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
凝固前散热快,凝固后散热慢(或高温时散热快,低温
时散热慢)
6.【中考·河南】小凡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
℃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
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2
86
90
?
98
98
98
98
(1)在记录第四次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空格中。
(2)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94
解:如图所示。
(3)由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
℃,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点即可)。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保持不变
气压不是1个标准大气压
7.【中考·遂宁】悠悠涪江水孕育了涪江两岸儿女。爱动脑筋的小红想知道涪江水的密度究竟有多大,于是她取了一些涪江水,在学校实验室找了下列器材:天平及砝码,量筒(刻度清晰但没有数字),烧杯,铜块(已知它的密度为ρ1),细线,利用这些器材按下列步骤测出了涪江水的密度,请你帮小红完善实验探究过程: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此时应向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考查测量液体的密度。调节天平平衡,当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时,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2)用天平测出铜块的质量m1。
(3)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涪江水,用细线拴住铜块,将它缓慢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并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线A,然后取出铜块。
(4)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涪江水,用天平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请你写出这一步的操作方法)。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将烧杯中的涪江水倒入量筒中,直到液面上升到刻度
【点拨】本题考查测量液体的密度。量筒的刻度清晰但没有数字,因此借助于已知密度为ρ1的铜块测量涪江水的体积,即V水=V铜,故要将烧杯中的涪江水倒入量筒中,直到液面上升到刻度线A。
线A
(6)用天平测出烧杯内剩余涪江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3,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则m3=________g。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47.4
【点拨】本题考查测量液体的密度。由砝码和游码的数值可知,m3=
20
g+20
g+5
g+2.4
g=47.4
g。
(7)计算涪江水的密度,则涪江水密度的表达式为ρ=________(物理量用符号表示)。根据以上实验方案,小红测出的涪江水密度比真实值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共50张PPT)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HY版
八年级
专训2
易错题辨析
C
1
2
3
4
5
6
习题链接
答案呈现
7
3.20
8
9
10
D
B
B
B
D
D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习题链接
答案呈现
17
D
18
19
20
22
21
A
D
D
C
C
D
右;52.4 
C
D
1.5;2.5 
1.下面的单位换算中,过程和结果都正确的是(  )
A.6.45
km=6.45×1
000=6
450
m
B.6.45
km=6.45
km×1
000=6
450
m
C.6.45
km=6.45×1
000
m=6
450
m
D.6.45
km=6.45
km×1
000
m=6
450
m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本题容易错选A、B或D。错选原因是不理解单位换算的原理,没有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A的错误是计算过程中没有带单位;B的错误是计算过程中,6.45不应带单位,而1
000应带单位;D的错误是6.45不应带单位;正确方法应是6.45
km=1
000
m×6.45=6
450
m(或
6.45
km=6.45×1
000
m=6
450
m),即C正确。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注意分析换算的单位之间大小关系,然后确定进率。单位换算的一般步骤是:原数及原单位=原数×进率及目标单位=结果及目标单位。如:
【答案】C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2.请你读出如图所示的测量工具的示数,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本题容易错填6.2或3.2。错解原因是忽略了起点不是0刻度,并且没有估读或没有记录出估读的数字0。在进行长度测量时,要注意看清刻度尺的分度值,并注意是否从零刻度开始进行测量。当物体与刻度尺的刻度线对齐时,仍要估计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本题的估计值是0.00
cm,即本题中木块的长度为6.20
cm-3.00
cm=3.20
cm,即正确答案为3.20。
【答案】3.20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3.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说话的声音是由舌头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振动停止,发声也同时停止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A、B或C。错选A的原因是不知道人说话声的发声体是什么,误认为人说话的声音是由舌头振动产生的;错选B的原因是忽视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错选C的原因是忽视了声音靠介质传播(或忽视了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误认为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同时停止,D正确。
【答案】D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4.窗外走来两个说说笑笑的同学。小李同学虽然没有看见他们,但他根据说话声,判断出这是两个女同学;小王同学同样没有看见他们,但他根据说话声,判断出这两个同学是小红和小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李同学是根据说话声的音色,判断这是两个女同学
B.小李同学是根据说话声的音调,判断这是两个女同学
C.小王同学是根据说话声的音调,判断这两个同学是小红和小花
D.小王同学是根据说话声的响度,判断这两个同学是小红和小花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A、C。错解原因是将音调和音色相混淆,不能正确区分它们而出错。根据声音区分男女同学,是根据音调高低判断的,男同学说话声音调较低,女同学说话声音调较高,因此A错误,B正确;根据声音判断熟人是谁,是根据说话声的音色判断的,不同人的说话声音色不同,因此C、D都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5.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首歌声音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是指响度大
B.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的响度大
C.引吭高歌,是形容声音的音调高
D.低声细语,是形容声音的音调低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A、C或D。由于日常用语里的“高”“低”有的是表示声音的音调高低,有的是表示声音的响度大小,比较混乱;有些同学由于不能够正确理解日常用语中的“高”“低”所表示的真正含义而容易出错。A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A错误;B中的成语形容声音的响度大,B正确;C中的成语形容声音的响度大,C错误;D中的成语形容声音的响度小,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6.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C。错解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小孔成像的特点,误认为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有关,像与小孔的形状相似。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形状与成像物体(蜡烛)的形状相似。蜡烛通过该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缩小(或放大、等大)的实像,像的形状与成像物体(蜡烛)的形状相似,因此B正确。特别注意:只有小孔非常小时,才能发生小孔成像。如果小孔较大,则不能发生小孔成像。
【答案】B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7.某同学从较远处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去,那么,该同学在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变化是(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大,然后不变
D.大小始终不变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A。错解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误认为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等大,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此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而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生活中,人离平面镜越近,看到镜中的像越大,这是由于人的感觉造成的,其实像的大小并没有变。因此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8.如图所示,小黄和爸爸在暑假期间去湖上捕鱼,小黄拿着渔叉去叉水中的鱼,要想叉到水中的鱼,正确做法是(  )
A.对着看到鱼的位置叉
B.对着看到鱼的位置前方叉
C.对着看到鱼的位置上方叉
D.对着看到鱼的位置下方叉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A。错解原因是不明白人在空气中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所成的虚像,误认为看到的“鱼”是实际的鱼而出错。我们能看到水中的鱼,是因为鱼反射的光由水射向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逆着进入眼睛的光线看去,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该虚像在实际的鱼的上方,即实际的鱼在看到的“鱼”的下方。因此只有对着看到鱼的位置下方叉,才能叉到鱼。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9.一名女演员穿一件白衬衫和蓝裙子走上舞台,红色的追光灯照在演员的身上,我们看到她所穿服饰的颜色是(  )
A.红衬衫和蓝裙子
B.红衬衫和黑裙子
C.白衬衫和黑裙子
D.白衬衫和蓝裙子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A、D。错解原因是不明确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误认为白衬衫、蓝裙子无论在什么光的照射下都是白色、蓝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物体反射什么色光,它就呈现什么颜色。白衬衫可反射各种颜色的光,只有红光照射它时,它反射红光,呈红色;蓝裙子只能反射蓝色光,在红光的照射下,红光被它吸收,所以此时蓝裙子呈现黑色。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10.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的情形。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
A.甲
B.乙
C.丙
D.甲、丙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A。错解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会聚作用与发散作用的含义,将会聚作用与会聚光线、发散作用与发散光线相混淆而出错。甲图中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更远离了主光轴一些,因此这里的透镜起到了发散作用,应是凹透镜;乙图中的光线经过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也更远离了主光轴,因此这里的透镜也起到了发散作用,应是凹透镜;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丙图中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更靠近主光轴一些,因此这里的透镜起到了会聚作用,应是凸透镜;丁图中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更远离了主光轴,因此这里的透镜也起到了发散作用,应是凹透镜。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11.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
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物体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
cm
B.15
cm
C.10
cm
D.5
cm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B、C。错解原因是不能灵活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不会根据凸透镜成像情况分析出焦距的范围(没有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由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
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物体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可以确定u=20
cm>2f,则f<10
cm,因此D正确。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答案】D
12.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离凸透镜30
cm处向5
cm处移动时,光屏上的像将(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大,后消失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A、B、C。错选A的原因是忽视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应是实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错选B、C的原因是没有弄清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物距、焦距的关系。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当物距大于焦距10
cm时,凸透镜成实像,此时物距减小,像变大;当物距小于焦距10
cm时,凸透镜成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此时物距减小,像变小。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因此,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离凸透镜30
cm处向5
cm处移动时,光屏上的像先变大(成实像时),后消失(成虚像时)。故正确答案为D。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答案】D
13.王爷爷是玉器收藏爱好者,最近他淘到一枚翡翠玉吊坠,他用放大镜观察吊坠上的微小图案时,为了使看到的图像大一些,应该将放大镜(  )
A.离玉坠远一些
B.离玉坠近一些
C.离玉坠的距离保持不变
D.以上做法都不正确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B。错解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及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错选B的同学受生活经验影响,误认为吊坠与放大镜的距离越小,成的像越大。放大镜是利用了物体在焦点以内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放大镜成虚像时,物距越大,成的像越大。故正确答案为A。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答案】A
14.萘的熔点是80.5
℃,那么温度为80.5
℃的萘(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可能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误认为萘的熔点是80.5
℃,只要萘的温度达到熔点80.5
℃,萘就一定熔化而处于固态和液态共存。其实,在熔点温度下,萘可能处于液态、固态、固液共存三种状态。故D正确。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答案】D
15.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A.稍后沸腾
B.同时沸腾
C.温度总是低于锅里水的温度,因
而不会沸腾
D.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A、B。错解原因是误认为液体的温度只要达到液体的沸点,液体就一定沸腾。由液体沸腾的条件和特点知,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即锅内水沸腾时的温度保持在100
℃不变,则碗内水通过吸热,其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00
℃。此时,碗内水的温度与锅内水的温度相同,则碗内的水不能继续吸热,故不会沸腾。因此D正确。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答案】D
16.夏天,剥开冰棒纸后,可以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这是属于下面的哪种物态变化(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凝固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B或D。选B的错解原因是误认为“白气”是水蒸气。选D的错解原因是误认为“白气”是小冰晶。夏天,在冰棒周围会出现“白气”,是因为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它们在冰棍附近遇冷液化,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可见,冰棒周围出现“白气”,是水蒸气液化的现象。故C正确。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答案】C
17.下列情况中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将一段铜丝弯成圆环
B.宇宙飞船把照相机从地球带到太空
C.壶中的水在沸腾过程中
D.冰块放在带盖的杯子里化成水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D。错解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质量的概念。误认为物体的状态改变了,其质量也会改变。判断物体的质量是否变化,关键是弄清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变化,变化了则质量改变,没有变化,则质量不变。把铜丝弯成圆环,铜的多少不变,因此其质量不变;把照相机从地球带到太空,照相机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变,则其质量不变;水在沸腾过程中,一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水的多少发生了变化,其质量改变;冰块熔化成水,其所含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则其质量不变。故正确答案为C。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答案】C
18.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标牌的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选A。错解原因是将称量前的调节天平平衡与称量过程中使天平恢复平衡的过程相混淆。指针偏向左侧,说明砝码质量小了,因此应该向右盘里添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里加砝码),因此C错误,D正确。要特别注意:在称量过程中,不能移动平衡螺母,只有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才能移动平衡螺母,一旦天平调节平衡了,平衡螺母则不能再动了。因此A、B都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答案】D
19.用托盘天平测量铜块质量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若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测量中,当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平衡,则该铜块的质量为______g。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点拨】本题容易错填:外;52.8。第一空的错误原因是不能准确描述操作过程,平衡螺母的移动方向应用“向左、向右”描述,而不能用“向里、向外”描述(因为横梁两侧的平衡螺母向里或向外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不一致);第二空的错误是游码读数时,错读了游码右侧对应的刻度。图中指针向左偏,平衡螺母应向右移动;铜块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示数,即铜块的质量为50
g+2.4
g=52.4
g。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答案】右;52.4
20.关于对密度公式
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某种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C.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D.单位质量某种物质的体积越大,密度越大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答案】C
21.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个实心物体,其体积之比为1:2,质量之比是2:3,则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
A.1:2
B.2:3
C.1:3
D.4:3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答案】D
22.体积为0.6
m3的钢瓶内装有密度为5
kg/m3的氧气,某次电焊中用去了其中
,则钢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______kg,剩余氧气的密度为______kg/m3。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