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种子发芽了 说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0种子发芽了 说课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15 14:4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种子发芽了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种子发芽实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
《种子的萌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课文。这是一节典型的假设验证课。学生已经有了种植植物的经验,对植物的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发芽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大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的研究。所以本课就从熟悉的绿豆发芽所需的条件开始研究,引导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制定实验计划,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整理数据,做出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学生接触的对比实验不多,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学生讨论实验的时候,要提示他们注意实验的公平性。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种子的发芽并不陌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种子的结构和观察过发芽的种子。
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缺乏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所以我将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但探究能力有限,缺乏持续观察的耐心,所以我将能根据要求设计自己的实验计划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了解种子的结构,知道种子发芽的条件有哪些
2、能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让学生亲历种子发芽的全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要以自由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体现科学教学的这一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自主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运用观察法、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专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自己动手研究,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节科学探究课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学生的探究材料起到关键作用。为了让教学能够顺利的开展,我为每组学生准备绿豆种子,实验记录表,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都知道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呢?)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对“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期待中开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学生思维的参与,对理解发芽需要的条件这一教学难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学习。
活动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先让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种子的萌发》,让学生说一说种子发芽要什么条件,并板书学生说出来的观点。一般会出现几种讨论结果:土壤、空气、水、阳光、温度。然后再拿出准备好的绿豆种子问,如果要绿豆种子发芽,刚才大家说的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才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由种子的发芽过渡到绿豆种子的发芽更有针对性,因为不同的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由于讨论的结果不完全一致,所以引出了第二个教学活动。
活动二: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在课堂上我会选取其中的一种条件进行研究,例如研究水分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在研究之前,得先让学生明确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哪些,明白什么是对照实验,如何进行对照实验。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哪些条件要改变”,“哪些条件要保持不变”,“如何是这些条件改变或者保持不变”,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设计出两组数量一样的绿豆种子,一组干燥,一组加入适量的水,放在同一个地方的研究计划。同时我也用课件展示刚才制定的研究计划,让学生更明确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为了后面独立设计研究计划作铺垫。
对比实验法是小学常常用到的一种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法,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即控制一个量变,其他条件不变。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思考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形成控制一个量变的概念。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研究,通过组内讨论来制定一个科学完整的研究计划。同学们可以模仿刚才老师制定的研究计划再制定一个新的研究计划,这样大大降低了制定计划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葡萄。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小组汇报研究计划的时候,设计小组汇报总结,通过师生间的讨论、质疑和否定达成共识,帮助学生更加完善的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并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
之后,组织学生对两组绿豆进行处理,并介绍记录表的记录方法,强调必须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去观察绿豆种子的变化,同时我也会强调坚持观察记录的重要性,使科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课外去,体现科学学习的开放性。
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乐趣。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七、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老师,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体来说,本节课我本着从教学目标出发,重点攻克重难点,同时兼顾科学的科学味和趣味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当然也有些设想不到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