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15 15:1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知识链接:
一、中国古代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知识
(1)
生产力进步与耕作方式改进(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
土地私有制确立与小农经济产生(私田到自耕农经济)。
(3)
政府重视促进与保护农业发展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唐太宗“存百姓”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慎刑,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
(4)
古代思想家关注民生与和谐:孔子思想中的“仁”、“德”、“中庸”;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二、历史上农业领域社会保障的措施
(1)?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者在防灾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措施
①?一是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汉以来,治理河患就一直是一项国家急务。
②?二是储粮备荒,建立仓储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常平仓和义仓。始于汉朝的常平仓,主要设置于各省州县,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官仓。义仓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自行管理。
③?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布帛赈等。
(2)?中国近现代史
①?《天朝田亩制度》的抗灾减灾措施(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资政新篇》中的抗灾救灾措施(兴办保险事业和慈善机构等)。
②?抗日根据地困难局面与大生产运动: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面临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③?新中国抗灾减灾: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最终渡过难关。
④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其不足。
三、新中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生产关第的调整
1.实行土地改革
(1)背景:旧的封建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概况: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3)影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实行农业合作化
(1)背景:农村土地改革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
(2)概况: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
②第二阶段是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
③第三个阶段是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
④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
(3)意义:
①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一环,最终确立了土地公有制,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大量原材料。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内容
①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③产业结构调整:1984年改革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④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3)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4.农村经济改革新方向:土地流转
(1)背景
①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化经营不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
(2)内涵: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3)形式: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命题视角:
1.古代统治者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制定相关的政策,推行相应的改革;
2.新中国促进农业发展的改革措施;
3.新中国关注的三农问题
4.精准扶贫
【小试牛刀】
1.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材料反映了该地
A.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
B.农业生产仍具自给自足性质
C.地区分工协作日趋明显???
D.农业与手工业呈现均衡发展
4.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这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刀耕火种土地利用率低??
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出现
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D.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
5.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
A.限制了土地兼并???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国家治理???
D.解决了王国问题
6.“从公元25年到公元140年之间,汉代的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4800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豪强势力,隐匿人口??
B.农民起义导致人口减少
C.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D.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7.北宋太宗年间规定,各地如有缺少种子、土田、男丁者,农师与本乡耆老可明立要契,召集余夫,举种借粮,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这一规定
A.体现了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劳动?
B.推动了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C.加深了农夫对地主的人身依附
D.顺应了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趋势
8.《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A.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B.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C.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D.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9.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A.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
B.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D.揭示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10.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
A.联合中共,借鉴社会主义理念
B.关注民生,缓和阶级矛盾
C.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民族革命,实现国家独立
11.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据统计,1952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5%。但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只有500多市斤,而同年苏联平均每人每年却有1300多市斤。1953年,粮食购销矛盾进一步加剧。这说明当时
A.农民土地问题尚未解决
B.生产方式落后阻碍经济进——步发展
C.土地买卖现象十分严重
D.粮食统销政策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13.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14.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15.下面是一幅创作于1953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反映出当时我国
A.人民公社获得了广大群众拥护
B.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浮夸风”
C.家庭副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
16.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7.“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亿公斤;1981年产粮亿公斤;1982年产粮亿公斤。”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18.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A.“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B.“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民工潮”
C.“民工潮”、“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
D.“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民工潮”
19.1978年秋天,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表明
A.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
B.土地合并违背了国家政策
C.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
D.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材料二
?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执政生涯的评价
(2)据材料二,概括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局限性。
材料三
?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产生不同变化趋势的原因。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前期有大量的“窖内多埋谷,寻常愿米贵”的农民,也有“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的贫困户,“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一个雇工一年平均能获得十二石的粮食收入,加上妇女的家庭副业收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即使不是衣食有余,也能维持日常生活用度。宗族和社邑等民间组织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唐初全国平均每个家庭可养活4口人,到了755年,已能养活6口人。
——摘编自张安福《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
材料二:到1800年,咖啡、茶、糖这些外来物成为英国人喜爱的食物。喝咖啡、饮茶的习俗得到普及。烤面包曾长期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19世纪中期,肯特等郡已将这项技术遗忘。1850年,家内酿酒立业量只占酒类总产量的1/7,大量进口小麦和冷冻肉使得物价下降,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人食品支出下降了30%,肉类成为了劳工阶层的日常食物。罐头技术和保鲜技术延长了食物保存时间,一些原本奢侈的食品也走入寻常百姓家。受益于大规模批量生产,面包牛奶等的消费量增加,英国人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
——摘编自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3卷)》等
材料三:l979年初,南海县委号召一年分地区先富起来。这一年,南海全县人均收入超220元,出现了一大批“冒尖队”。1980年1月,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到南沙大队“贺富”。此举一出,南海全县铁起“学富、比富、赶富”热潮,潮动珠三角。“梁胆大”的声名远近传播。1981年8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南海经济,并配发社论《像南海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
——摘编自《佛山改革开放文史资料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前期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人经济生活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海人民致富探索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此水利工程可以用来防洪、灌溉,并且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进行过治理。据此判断,此项水利工程应位于四川,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是都江堰,故A项正确。郑国渠在关中地区,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白渠,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故D项错误。
2.B【解析】从材料和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由此可以得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特点,故B正确;A项不全面,CD两项与题干无关。
3.B【解析】据题意可知嘉湖地区农民的每月的安排主要围绕日常生活生产展开,体现了自给自足的性质,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地区分工协作,排除AC;“均衡发展”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B。
4.C【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表明,战国时期的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因此C项正确;刀耕火种属于原始农业的生产方式,这与题干中“战国时期”不符,因此A项错误;男耕女织、重农抑商政策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因此BD项错误。
5.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上计制度是中央了解地方政情、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所以该制度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故选C项。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是和土地私有制有关,只要制度不改则无法限制土地兼并,且材料中的上计制度更多的也只表现为一种统计制度,不能起到限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排除A项;该制度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君相矛盾,故其不能体现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时间段为汉初,王国问题并未被解决,这也才有了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故排除D项。
6.A【解析】公元25年到公元140年属于东汉时期,当时豪强势力发展壮大,他们往往隐匿人口,逃避赋税,故导致人口减少,故A项正确;农民起义与人口减少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应该增加人口,故C项错误;军阀割据不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A。
7.B【解析】根据材料“召集余夫,举种借粮,收成依契约分”可知,宋代时期出现承包性质的二地主现象,反映了宋代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A项,体现雇佣关系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民对地方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题干未反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排除。
8.C【解析】《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实行圣库制度,显然没有消灭私有制,并不是农民所想要的结果,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C正确;该制度违背历史潮流,A错误;B与材料主旨相反;D公平公正说法绝对。
9.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产品平均分配,依据材料“照旧完粮纳税”说明该纲领没有真正实行,具有空想,故选B项;《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的是小农经济,不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排除C项;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体现其反封建反侵略的一面,排除D项。
10.B【解析】材料反映了孙中山认识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不均衡,因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的要求来缓解阶级矛盾。B正确;A项1903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C项孙中山没有提出土地革命的主张,排除;D项民族革命指的是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不均衡无关,排除。故选B。
11.A【解析】根据“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由私有变成公有,由个体劳动变为集体劳动,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实质是土地私有,仍是小农经济,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仍是公有,只是扩大公有化程度,不符合“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不符合“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12.B【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我国农村依然是个体小农经营,而苏联此时已经完成工业化,且农村为集体化经营,故B项符合题意;1952年我国已经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A项;当时中国并未出现严重的土地买卖现象,排除C项;粮食统销政策从1953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B。
13.C【解析】据材料“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说明由1952年到1955年、1958年河北定县开始出现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等大型农机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由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制的变化,因此大型农机具开始出现,C正确;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大型农机具使用的表现,材料强调的是使用的原因,A错误;据所学可知,此时处于一五计划前后,工业化应该是经济建设中心,B错误;据所学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D说法错误。
14.C【解析】根据所学,建国后,在1950-1952年首先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拥有所有权。1953-1956年实行农业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所有权由农民私有变为集体所有,选项C正确。随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选项A、D排除。大跃进主要体现在工业大跃进,与土地所有权无关,选项B排除。
15.D【解析】根据“1953年”“农业合作有分工,男女老少齐劳动”可知,宣传画反映的是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爱国增产真光荣”说明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故选D;1958年开始建立人民公社,1958年出现“浮夸风”,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合作社,“家庭副业”表述错误,排除C。
16.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途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采取逐步的和平的方法,故D选项正确;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属于一五计划,故A选项错误;三大改造并未涉及利用沿海工业,故B选项错误;C选项的表述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7.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材料体现了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但从本质上说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B项不是本质,故排除;D项中的“社会面貌”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18.A【解析】改革开放之初为了配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乡镇企业,1988之后由于市场经济建设在中国逐步推广,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形成“民工潮”,2003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了配合小康生活时代到来,农村开始了新农村建设,A正确;其他选项组合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9.C【解析】1978年小岗村分田到户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调整,2006年合并土地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发展,分田到户的做法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体制调整,C正确;分田到户在当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A错误;发展集体经济符合国家政策,B错误;两次土地政策调整都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D错误。
20.
【答案】(1)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大面积推广玉米种植。
(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
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3)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不断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原因: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解析】
(1)关于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的农业改革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如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推广玉米种植等。
(2)根据“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可知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否定的,认为勃列日涅夫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走了回头路。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共同的局限性在于都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3)根据材料三图示内容可知,A时段中国的粮食生产是不断增加的,而苏联的粮食生产不断下降,两国差距不断加大。导致这种不同变化趋势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主要是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以及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苏联主要是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1.
【答案】(1)表现: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富裕农民数量多);就业途径较多,基本生活无忧;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口增加;应对灾荒的能力增强。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励精图治,进行制度创新(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农耕技术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基层自治组织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变化:新兴食物增加(食物品种增加);食物生产、加工、存储方式变化,手工劳动逐渐转向机器生产;食物价格下降;饮食中的等级差异缩小;肉类、脂肪类食物消费增加。
时代特征: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
(3)历史意义: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改革);增加了人民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
【解析】
(1)一问根据材料一“大量的“窖内多埋谷,寻常愿米贵”的农民……一个雇工一年平均能获得十二石的粮食收入,加上妇女的家庭副业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到了755年,已能养活6口人”
从贫困富裕人口变化、就业途径、劳动生产率、人口数量及抗灾能力进行概括回答;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局、经济制度创新、农耕技术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影响、基层治理能力及人民群众努力进行阐述即可。
(2)一问根据材料二“咖啡、茶、糖这些外来物成为类国人喜爱的食物……肉类成为了劳工阶层的日常食物……罐头技术和保鲜技术延长了食物保存时间……受益于大规模批量生产,面包牛奶等的消费量增加”从食物品种、食物生产、加工、存储方式、机器生产使用、食物价格、等级差异差异及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进行概括阐述;二问结合材料时代背景及所学从世界市场、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制度及社会阶层变化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三“南海全县人均收入超220元……潮动珠三角……《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南海经济”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进行分析,同时立足于改革开放进程进行阐述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