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6 22:2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人处世,但求心安理得,别人要怎样议论,我并不在意。
B.为了培养孩子悲天悯人的情感,他经常带儿子去孤儿院,去慰问那里的孩子。
C.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孙中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D.时光如梭,22年过去了,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依然任重而道远。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现在有些手机经常会收到一些垃圾信息,甚至黄色读物,殊不知这会侵蚀青少年的尚未成熟的心智。
B.诗人用“绿丝绦”来形容柳枝,将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形象地展览在读者面前。
C.炮轰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安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D.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在座位上夸夸其谈,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3
.
下列对文学常识和作品内容的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中最富有思想性的部分是“风”。
B.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采用第一人称,运用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真实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人际关系。
C.《社戏》《孔乙己》《故乡》都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作品中塑造的阿发、孔乙己、阿长等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老舍的作品语言生动、平易、富有京味。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作者巧用叠词“干巴巴”“毒花花”“白亮亮”,语言“俗白”生动,既写出了天气的酷热,又“京味”十足。
4
.
下面对《衔肉的狗》的寓意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A.这则寓言嘲笑那些做事没有办法,最终一无所获的人。
B.这则寓言警示人们不要因追逐而丢失已有的东西。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贪得无厌。
D.这则寓言讽刺那些有无穷的欲望,从来不知满足的人。
5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将“可以提升自我”和“能够增长知识”互换位置)
B.通过后天的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苦训练和磨砺,使浙江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的某些选手的记忆技能发生了改变。(去掉“使”)
C.随地吐痰,是衡量一个市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在“随地吐痰”之前加上“不”)
D.广州是个国际化都市,请市民自觉保护城市秩序,爱护城市环境。(把“保持”改成“维护”)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冬材
那是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娘躺在病床上。娘正在打着点滴,一滴又一滴,似从高空掉下,掷落有声……
我急急地问娘,您高烧,烧到多少度?娘若无其事地说,我试了体温的,毛毛烧,年轻时挺得住。唉,年岁大了,不中用了,只好来吊水。坐在对面桌上的医生,急急地接了话:还毛毛烧,都40度了,幸亏来得早……
娘马上岔开话题,和另一个打点滴的老婆婆拉起了家常。娘问:你老人家有几个崽女呀?老婆婆答:三个,两个崽,一个女。娘看了看她孤单单的一个人,问:他们不管你?老婆婆答:不管。稍停了一下,又说,也管不了这么多。我跟着晚崽一起过。这个哈宝崽,也是前世的冤家来收债的,也不怪他们。
我再去看那老婆婆,原来是住在老街上的冬材他娘。
冬材娘老弱多病,却还常常在老街上捡废品卖钱。冬材呢,患了脑膜炎后遗症,是个弱智,与他的娘相依为命。冬材娘怕冬材走丢了,在他的每件衣服上都用白线绣了字:老街34号冬材。
娘又问:难道生病了,他们也不管?冬材娘低低地回答:我们娘俩相互照应着。他们要讨生活,各顾各的,也蛮不容易的。娘看着天花板,再也无话。很长一段时间,诊所里谁都无语。静,只有长久的静,还有点滴一滴一滴清脆落下的声音。
娘的血管太细,打点滴时又用了七号针,很慢很慢。坐了一个多钟头,我的屁股下面似生了钉子一般,有点儿坐不住了。娘看出来了,说,你有事忙你的,我打了针就回去了,不用管我。医生却不屑,你娘打得还算快的,那个老婆婆(指冬材娘)都四个多小时了。她的崽,都还在外面一直等着呢。
我这时才发现冬材坐在门口一侧,天气很冷,他不时地打着哆嗦,还不时地透过拉紧的玻璃门往里瞅着。也许是想看清楚些,他整个脸都贴在了玻璃门上,看上去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了。A眼晴却睁得老大,定定地看着门里的一切。娘也看到了,转过脸来有点儿怪罪似的问冬材娘:你怎么不把崽喊进来?冬材娘答:我不要他陪我来,他要陪我来。他陪我来,他又不肯进来。他不肯进来,是怕别人闻着他身上的味。你也晓得的,得了这种病的人,脾气都倔得很。
冬材娘先打完了点滴。医生拔出针,要她自己用手摁一会儿。谁料她想急于起身,一用力,手上的血直冒,谁也没有看见。却见门口处的冬材拍打着玻璃门,嗷嗷地叫着。交完钱一出门,冬材就在门口扶着他娘,没走五米远下台阶时,冬材娘摔倒了。冬材嗷嗷又高声大叫,近旁的人都拥了上去。再看时,冬材扶着他娘一步一步走向远处,远处的天暗了下来……
过了几年,我再去老街,老街看上去更老了,冬材家的老木屋斜歪歪的,似乎有随时倒下来的危险。我没有见到冬材的娘,以为这屋没有人住了。刚准备走开,却听见吱呀一声,从虚掩的门缝里探出个脑壳,是冬材。B他的眼睛还是那样睁得老大,脸已消瘦得不像个样子,衣服穿在身上就像掛在木架子上一样,空空荡荡。门开了一掌宽,冬材却出不来,原来门上是一把长长的链子锁。冬材嗷嗷又高声大叫,老街上却是出奇地静。抬头看天,老街上的阳光也是淡白淡白的,了无生气。
我走了几家,才问到一个老人,知道冬材的娘过世了,只剩下冬材还住在老街上。起先,大家都劝冬材的兄姐接冬材走。冬材却死也不离开老街,不离开老屋。冬材说,要到老屋里等娘,等娘回来。
冬材认定一个死理,娘走丢了,娘会回来的,娘不会离开冬材的。
冬材说,等着,等着,娘就回来了。
冬材毕竟有政府的低保,冬材的兄姐当然也不能让冬材饿死。他们就商量着轮流送饭,一人一个月,一天两次。事多了,事杂了,有时就忘记了,一天一次,甚至也有两天一次的。关在老屋里的冬材,吃喝拉撒都在屋里。冬材在老屋里守着,他睡的时候少,唯恐睡熟了,不能第一眼看见回来的娘。于是,冬材终日把眼睛睁得老大。
有一天,在昏黄的灯光下,有人看见冬材竟能穿针走线,他照着娘在他衣服上绣的字,绣得有模有样,那几个字特别醒目:老街34号冬材。最令人惊讶的是,“冬材”两个字后面绣了一个老婆婆满是皱纹的脸。我猜想,冬材绣的字应该是:老街34号冬材的娘。冬材笃定,娘穿着他绣着字的衣服,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老街真的老了,冬材的娘早走了,冬材在去年最冷的那个冬天也走了。
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陪娘在乡下旺旺的火塘旁烤着火。柴火烧得很旺,我和娘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突然,娘和我都异口同声地说到冬材这个人。
娘说,老街真老了。
娘还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就正常。
娘又说,今年的老街肯定最冷了!
6
.
文中划横线部分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7
.
以下两句话都写到了冬材睁大眼睛的样子,请赏析。
(1)眼睛却睁得老大,定定地看着门里的一切。
(2)他的眼睛还是那样睁得老大,脸已消瘦得不像个样子,衣服穿在身上就像掛在木架子上一样,空空荡荡。
8
.
“我”在小说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
.
如何理解文末母亲说的“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就正常”,联系小说情节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
10
.
这幅漫画反映了当前什么样的社会现状?从漫画来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二、现代文阅读
1、
三、综合性学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