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 考前20天高分突破秘籍专题三:五大核心素养(下)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高考历史 考前20天高分突破秘籍专题三:五大核心素养(下)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15 18: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通用版本
高三年级
五大核心素养(下)
素养三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
历史核心素养
三、历史解释
(一)概念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二)课标要求
(1)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
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1.历史解释考查唐代民间习俗
(2019·高考全国卷Ⅰ)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真题感悟
命题意图:本题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拔河切入,考查考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选取于历史文献资料,材料内容非常新颖,体现了对历史解释的考查。
解析:C对:题干描述了拔河运动在唐代的流行,唐玄宗的诗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场面。拔河主要是靠体力和耐力获胜的,因此这体现了唐朝人崇尚力量和阳刚之气。A错: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做比较,无法得出江南文化的地位。而且唐朝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江南文化不可能成为主流。B错:材料只是表明拔河风俗,没有体现“耕战结合”。D错:仅从材料判断不出唐诗主要描写宫廷生活,而且也不符合史实。
2.历史解释考查明代经济现象
(2019·高考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朝商业、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题干材料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综合性较强。本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
解析:D对:由材料“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可知北方的棉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产成棉布后返销北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因此题干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A错:由材料“沿运河运至江南”可知当时棉花、棉布的运输靠的是水运,材料中并未提到其他运输方式,也未反映交通方式的变革。B错:叙述错误,明朝中后期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调整。C错:材料没有提及商品交易时的支付手段。
答案:D
3.历史解释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2019·高考全国卷Ⅰ)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的职权范围切入,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解析:B对: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30岁以上男性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其权力是公民群体赋予的,有权审判公民大会及其他机构的各项事务,监督公职人员,这就体现了陪审法庭的权力来源。A错:材料没有体现古代雅典法律是否服从民众意愿。C错:材料只是叙述了陪审法庭在古代雅典城邦的地位与作用,与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没有直接关系。D错:在古代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4.历史解释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18·高考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命题意图:本题以历史解释认识历史兴衰的规律。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这一记载意在说明是以历史解释关注商代的“德政”。
解析: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A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B项不符合题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D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A
5.(2017·高考江苏卷)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下,故A项错误;朱熹提出人欲应该服从于天理,即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为目标,故B项错误;朱熹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故C项错误。
[答案] D
6.(2018·高考江苏卷)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点拨] 本题还原情境:“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从不合法到合法。”据材料可知,民间商人由最初的不合法、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发展到通过向政府纳税就可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一变化意味着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7.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开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点拨] 题干材料中中方引用《济远航海日志》的记载,日方引用日本出版的《二十八年海战史》,显然双方记载明显不一致,这说明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答案] A
1.下列柱状图反映了1953—1989年二战后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综合下图可知,这一时期(  )
A.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出口额较为平稳
B.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一直占支配地位
C.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一直下降
D.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
解析:材料分析的是贸易比重的变化,而非贸易出口额,故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有上升也有下降趋势,故C项错误;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既有上升,也有下降,故D项错误。
答案:B
2.按照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到2016年12月中国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2016年5月12日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决议。他们认为,一旦认可了中国,欧盟的贸易防护措施将失效,这与“自杀”无异。上述现象说明(  )
A.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未被认可
B.经济区域化趋势不断加强
C.经济全球化不可能一帆风顺
D.中国对欧盟经济威胁最大
解析:欧洲议会的决议反映了欧洲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确立的恐慌,意在维持原有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与经济全球化是相悖的,故C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中体现的是全球化而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故B项错误;中国对欧盟经济有威胁但是否最大,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
答案:C
3.1963年和1967年,法国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加入共同市场只是为了削弱它。1965年,法国驻欧共体代表连续六个月缺席会议以反对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直到1966年其他成员国做出妥协。这反映出法国(  )
A.摆脱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B.已经左右了欧共体内部事务
C.严重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D.力求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
解析:法国是试图摆脱美国控制,而不是已经摆脱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故排除A项;根据题意可知,法国并没有左右欧共体内部事务,故排除B项;法国主要是阻止英国加入欧共体以力图摆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不是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排除C项;法国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而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其目的是为了摆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力求保障自身利益,故选D项。
答案:D
4.回顾英国脱欧公投始末,引发不少反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崛起以及这一时期英国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都是对盎格鲁—萨克逊人实用主义哲学最好的诠释。“一个国家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这句名言,蕴含的精神实质成为日后英国外交的根本原则。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说过,“在我生活的岁月中,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来自欧洲大陆,而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来自全世界说英语的国家”。
——摘编自徐则荣、王也《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材料二 大多数脱欧派认为欧盟的政策,给予跨境犯罪和恐怖主义钻空子的机会,使之能够自由进出英国,已然威胁到英国国内社会稳定和安全。在一定意义上,英国脱欧是想通过向外界“关门”,将欧债危机、外来移民、难民安置和不断涌现的恐怖主义关在英国门外。
——摘编自任琳《英国脱欧对全球治理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材料三 在谈到英国退欧对于欧盟的影响时,有些学者指出考虑到英国并非欧元区的一员,英国退出欧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利于欧盟成员国以更加团结的态度去专注处理当前的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欧盟的运作甚至可能会更加高效;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英国脱欧会给欧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欧盟发展受阻,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甚至担心欧盟可能由此走向衰落。
——摘编自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
(2)据材料三,概括学者们关于英国脱欧对欧盟影响的不同观点。
(3)有学者说“英国脱欧是全球化终结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析:第(1)问,从英国的国家利益方面分析。第(2)问,据材料三分号前后的信息分别概括归纳。第(3)问,全球化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恐怖主义、金融风险、贫富分化等;对策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概括。
答案:(1)原因:英国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欧盟的政策威胁到英国的稳定与安全(英国想通过“关门”避免国际麻烦)。
(2)不同观点: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更加团结,运行更加高效;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导致欧盟衰落。
(3)问题:贫富分化;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
对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素养四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
历史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7.唯物辩证法
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
真题感悟
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项。
3.(2019全国I卷,28)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4.(2019全国I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革命”一词较多,故选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说明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虽然减少但不是全盘否定,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化,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无关,排除D项。
5.(2018全国Ⅰ卷
24题)《墨子》中有关“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C
6.(2018年全国Ⅰ卷32
题)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C
34
1.渗透唯物史观引领考查唐代政治制度变革
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
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
B [材料“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说明等级的本质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说明对过去传统的门阀有一定的打击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没有体现庶民地位的上升,故C项错误;材料“‘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与科举制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35
2.渗透唯物史观引领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9·德州一模)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  )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
C.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
A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前后,女性可以在公众场合出现,体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四川成都的女性可以在公众场合出现,体现了这些地区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各地风俗趋向一致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前后,女性可以在公众场合出现,体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反映平等思想广泛传播,故排除C项;“娱乐场所繁荣兴盛”与材料主旨女性可以在公众场合出现,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无关,故排除D项。]
3.1973年11月,尼克松说:“欧洲人总不能两样都要,它们不能既在安全方面要求美国的合作,又在经济、政治方面与美国唱对台戏。”而勃兰特(时任联邦德国总统)在欧洲政治合作会议上指出:“伙伴关系并不意味着从属,美国在中东事务的做法直接影响欧洲的权益。”这反映了当时(  )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具有共同外交政策
C.美国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D.欧洲与美国的矛盾尖锐
A
4.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B
5.下面是1957~1960年中国全国职工总人数变化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这一时期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
6.罗马史专家罗斯托夫采夫指出:“罗马社会的分化,一方面罗马世家大族与一般百姓之间的隔绝;另一方面由于罗马世界的都市文化,有城乡之间的对立。终于,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罗马,被底层文化拉垮了。”作者认为西罗马衰亡的原因在于(

A.世家大族垄断一切官职
B.城乡文化的隔绝分裂
C.落后的外来文化的入侵
D.社会与经济发展失衡
D
素养五 家国——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
历史核心素养
五、家国情怀
(一)概念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二)课标要求: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5)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
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3
1.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五四爱国运动
(2019·全国卷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真题感悟
44
[命题立意] 高考历史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更加关注时政热点,充分体现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既是中国知识分子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本题隐性介入五四运动100周年的时政热点,凸显了社会主流价值和爱国主义精神。题干源于统计资料,以比较的形式说明不同时期《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的频次,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 A
材料揭示了1915—1918年“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的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科学”“革命”等词出现的次数大大超过“民主”,这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非否定资本主义政体,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故排除。
45
2.感悟家国情怀隐性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2019·济南一模)“人是万物的灵长”“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只是人民的办事员”,都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些口号的提出均(  )
A.明确反对欧洲的君主制度
B.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C.否定了天主教的宗教信仰
D.反映了理性至上的时代精神
B
3.感悟家国情怀隐性考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
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D [根据材料“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可知,这些口号中的“国”即国家,说明近代社会中救亡图存是其主题,故选D项;材料“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口号,着重点在于“救国”,而不是改善民生,故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民众希望发展实业来实现“救国”,并没有涉及对民族工业的信心,故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发展近代实业的环境问题,故排除C项。]
(2017年文综全国卷1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
4.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1.《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A
2.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
)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统治者重孝道治天下
D
3..1984到1991年间,中国国内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卖方市场,只要厂家生产出来,就很容易卖得出去。在中央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出现了一波自主创业的高潮,私营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神话。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激发创业积极性
B.缓和国内供需矛盾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C.政府开始调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物资匮乏迫使中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要厂家生产出来,就很容易卖得出去”,可见国内商品供不应求,私营企业的出现有利于缓和国内供需矛盾,故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府就已经开始调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这一时期中央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