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15 20:1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课题】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过程与方法】
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
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
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
教材分析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但是,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本课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然后解释隐含在自然事物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知道物体具有惯性。
【教学难点】
知道什么是惯性,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
教学建议
对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学生能通过教材上面设计的探究活动就能够理解,但是怎样利用惯性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怎样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学生们却难以理解和应用。教师应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此部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把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
探究活动设计
本节教学设计的探究活动:1、改变运动物体的状态
探究目的:运动物体是否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探究步骤:
1、小车模拟汽车,木块模拟乘客。
2、推动小车,让小车运动。
3、在小车前面放一障碍物,观察小车突然刹车时,木块有什么变化。
预期效果:
了解运动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探究活动:2、改变静止物体的状态
探究目的:静止物体是否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探究步骤:
1、在玻璃杯口盖一塑料板,塑料板上放一枚鸡蛋,快速抽出塑料板时,鸡蛋会跟着飞出去吗?
2、一摞棋子,用尺子快速击打最下面的一个棋子,上面的棋子会怎样?
预期效果:
知道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
教学案例设计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是在前两课学习正确描述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也就是惯性;会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汽车急刹车现象引入,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典型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性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不论是运动状态的物体还是静止状态的物体,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的状态,从而归纳出惯性概念。在惯性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和体验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有效的发展。
?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当乘坐汽车时,相信同学们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景(课件展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刹车,乘客的身体会怎样?
生:猜测:身体向前趴。
师: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有)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观看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确实如大家所说。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
师:其他同学是不是心中也有这样的疑问?
【设计意图】: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探究的问题自然生成,使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老师的质疑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探究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一)初步分析,作出假设
师:大胆猜测一下,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1:由于惯性。
生2:刹车后,车虽然静止,但乘客仍然运动,所以会向前倾倒。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对汽车和乘客在急刹车前后表现出来的不同运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到现象发生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假设,意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这样的训练,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师:科学探索讲究证据,只有用事实验证的假设才能成为真理。现在我们不妨来设计一个实验:模拟行驶的汽车遇到障碍物时,突然刹车的情景,从而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这几种材料(出示课件)。利用现有的材料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呢?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学生汇报方案。
师:表述的非常完整。大家同意他们小组的方案吗?
你认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生:推动小车时,用力不要太大;小车和障碍物之间不要太远。
师:你想的真周到。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出示实验要求:(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一下)
1、
在实验过程中请各位“驾驶员朋友”把握好方向和力度,“车”不可开得太猛?
2、
仔细观察刹车前后“车”和“乘客”的状态。
3、
小组分工合作,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
师:实验顺利完成的小组请主动坐好,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实验等着你。
现在开始实验吧。
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实验都很投入,相信你一定有不少的发现。现在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不同的地方可以补充。(还有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
生:多媒体展示汇报。
师:现在我用慢镜头回放小车和木块的的整个运动过程

刹车前:小车和木块处于什么状态?
生:小车和木块都处于运动状态。
师:刹车时,小车的状态有何变化?木块的状态呢?
生:小车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木块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师:小结:小车由运动变为静止时,而木块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木块会出现什么现象?(向前倾倒,甚至跌落下来。)
师:现在你知道突然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
生:车由运动变为静止时,乘客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
师:由此可见: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设计意图】: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是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直观再现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的现象,模拟实验图的运用对构建惯性概念起到了推进作用;启发学生设计类似的实验方案,使论证更加有力,还意在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探究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1、提出问题: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那么静止的物体具有怎样的属性呢?
师: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有趣的小实验来探究一下。
2、出示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方法:
(1)在玻璃杯口盖一塑料板片,塑料板上放一枚鸡蛋,快速抽出塑料板时,鸡蛋会跟着飞出去吗?
(2)一摞棋子,用尺子快速击打最下面的一个棋子,上面的棋子会怎样呢?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大声读一下。
生:朗读
师:实验之前,我们先来预测一下:你认为鸡蛋可能会怎样?
生:鸡蛋可能落入杯子。
师:上面的棋子可能会怎样?
生:上面的棋子可能会落下来。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
师: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生:要快速。
师:对,速度是关键。除此之外,老师再给大家补充几点。
3、友情提示
(1)、击打棋子要做到快、准、;抽出塑料板时要迅速。
(2)、击打棋子时要让棋子出去的方向无人,以防伤到同学。
(3)、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
(4)、实验完毕整理好实验器材。
师: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或两组进行研究,开始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意犹未尽,还沉浸在实验之中。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
5、学生汇报,师生交流:(2个小组进行汇报)
生1:汇报实验成果。
师:其他小组有不同观点吗?(大家同意他们小组的观点吗?)
生:我认为:抽出塑料板时鸡蛋是静止的。
师:你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生:鸡蛋原来是静止的。抽出塑料板时,鸡蛋若是运动的,鸡蛋应该随塑料板飞出。鸡蛋没有飞出,说明抽出塑料板的瞬间,鸡蛋是静止的。
师:为什么鸡蛋又落入杯子中?
生:鸡蛋受重力作用落入杯子中。
师:不错。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展示一下?
生:汇报实验成果。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实验结果吗?
师: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个小实验。
抽出塑料板时:
1、谁的状态发生了改变?状态有何改变?
2、谁的状态没有改变?仍保持什么状态?
击打最下面的棋子时:
1、谁的状态发生了改变?状态有何改变?
2、谁的状态没有改变?仍保持什么状态?
6、小结: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板书:
运动
保持原来
属性
静止
7、归纳总结,建构惯性概念。
师: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运动的物体,还是静止的物体,当改变运动状态时,都有保持原来状态的属性。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1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板书: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师:我们把物体具有的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师:
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
四、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物体具有的惯性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有惯性现象的例子吗?
生:学生根据经验举例生活中的惯性。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有关惯性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2、交流:
师: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以上是我们在生活中对惯性的应用,那惯性对我们有没有危害呢?
生:会。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师:那么,我们在乘坐汽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时,为避免惯性给我们带来伤害,我们应该怎么做?
预设:驾驶车辆时,系好安全带、戴好头盔;乘车时,抓好车扶手等。
3、教师小结
师::虽然惯性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但是它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弊,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趋利避害,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和相互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惯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认识到惯性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弊,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趋利避害,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五、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课后动手制作一个惯性小玩具

【设计意图】:
意在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板书设计】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运动
惯性:保持原来
属性
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