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谁能传播声音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11. 谁能传播声音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16 06:0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谁能传播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秘密》第11课
【课题】谁能传播声音
【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中与本课有关的标准表述如下:
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4.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课标同时对本课教学给出了以下活动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话动:
将发声体放入水中,了解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轻轻敲击课桌、楼梯扶手、墙面等,将耳朵贴在远离敲击点的不同方位,倾听声音,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沿各个方向传播。(学习内容6.1.1)
课程标准解读:
通过分析课程标准的上述内容,我在备课时对课标要求作如下解读:
行为动词:探索
知道
愿意
从上述行为动词可以看出,课标对声音传播的研究,要求的是能够“探索”,对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要求的是“知道”,而对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要求“愿意”。
核心概念:声音传播。
相关课标的第一条明确指出“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二条再次强调“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教学建议中也点到“了解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沿各个方向传播”
。可见,本课授课中要求把了解声音的传播放在首位。
学习手段:观察
实验
合作
交流
倾听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对哪些物体能传播声音的理性认知,通过合作、交流、倾听培养爱科学、乐学习的美好情感,实现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
【教材分析】
《谁能传播声音》是“青岛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秘密》的第二课。这一单元以声音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面的第一课《声音的产生》中,学生通过经历各种探究活动,已经理解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本课是在认识了声音的产生的基础上,探究哪些物体能传播声音。教材编写按照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制作应用的思路,探究出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的能力,以及尊重证据、愿意交流合作的情感态度。
对本课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与苏教版、人教版、大象版的处理基本相同。教科版教材略有不同,其对声音在物质中的传播方式,即声波方面知识的要求较高。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分为2课时进行,一节新授课、一节练习课。
【学情分析】
  《谁能传播声音》一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声音的秘密》的第二课。学习本课时,小学生处在五年级的上学期,年龄在11岁左右,已经经历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在学习本课前,已经通过本单元前面第一课的学习,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授课前,为了解学情,特制订问卷题目如下:
1.你认为老师说话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
2.你觉得我们身边的物体都哪些能传播声音?自由说一说。
3.你知道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是怎样交流的吗?怎么知道的?
4.给你一块木板,你能用什么办法探究它能不能传播声音?
通过课前问卷的第一个题目,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出老师说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的,可见学生对于生活中最简单的声音传播现象是有所了解,也有一定分析能力的。通过第二个题目,发现学生对于生活中什么物体能够传播声音的想法是不一致的:部分学生认为固体能传播声音而液体不能;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液体能够传播声音而固体不能,但对于气体能否传播声音的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气体能传播声音。第三个题目,约有50%的学生能回答出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不能靠说话交流,要依靠其它手段,其他学生则不能。第四个题目,约70%的学生能够设计出“用手在木板一面敲,耳朵贴在木板另一面听”这样简单的方法,但不够严密。
梳理以上问卷结果,可以知道:
1.学生对生活中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来传播已有认识和了解,教学时无须再重点探究。
2.学生对生活中除空气之外的其它物体能否传播声音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但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
3.部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对有关声音传播的其它知识,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交流等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4.学生具备初步的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能否传播声音的意识和能力,但在严密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指导。
【教学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性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作声音传播的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重证据,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3.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
难点
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作声音传播的实验。
【评价任务设计】
1.通过对小组讨论提出假设、制定方案、操作实验过程的观察了解,评价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
2.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倾听、表达和合作的能力,落实教学目标2。
3.通过课堂达标检测,落实学生对目标3的达成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玩具电话一部、微型发声器一件、大号一次性针管一只。
学生分组:玩具电话(每组三部)、木板一块、塑料板一块、瓷砖一块、水一杯、牛奶一杯、酱油一杯、一次性手套三双、手帕三块、垃圾桶三只、大号一次性针管六只、微型发声器六只。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玩玩具电话,体会物体传播声音。
出示玩具电话,问:怎么玩?
师补充:打电话的同学要把话筒紧贴到嘴边,并且说话声音要小一点,尽可能不要让其他组的同学听到。
下面就让我们玩起来,看你能不能从电话里听到声音。
板书:声音。
学生玩。交流。
师:你认为你听到的声音是靠什么传播到你耳朵里的?
生答。
师:看来,棉线是能够传播声音的。
板书:能传播。
2.交流已知。
师:请小组长迅速把本组玩具电话收回原袋放好。想一想,除了棉线,你还知道什么物质能够传播声音?
学生自主回答或教师引导学生想到:空气。
师:你们怎么那么肯定啊?依据是生么?
生答。
3.提出未知。
师:看来空气也能传播声音。那我们生活中的其它物质,还有谁是能传播声音的呢?你最想研究什么?
生自由说。
师:嗯,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谁能传播声音。
板书:谁能传播声音。
二、
探究过程
(一)
引导探究课桌面能否传播声音。
1.指导设计实验方案。
谈话:大家刚说了那么多,我们先选个近在眼前的,就我们的课桌面吧,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能证明桌面能不能传播声音?
抽生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用手在桌面下面敲,听能不能听到声音的方法。
教师启发思考:这样的方法行不行?有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更严密些?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只耳朵紧贴到桌面上,另一只耳朵用手堵住,用手在桌面下面轻轻挠,听一听能不能听到声音。
2.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结果。
(二)分组实验探究其它物体能否传播声音。
1.指导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谈话:有了刚才的经验,我们可以对其它物质进行探究了。不过,大家感兴趣的物质那么多,老师不可能全都准备,每个小组可以到前面选一种。来,先看看它们都是什么?
认识材料。好,请小组长到前面选取你们想要探究的材料。
领材料。(木板、塑料板、瓷砖、水、牛奶、酱油)
讨论:要探究你们选的物质能不能传播声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如有,填到报告单上。还有,打算怎么做实验,才能知道?填写报告单。
组织交流各组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教师特别注意对选择液体材料的三个小组进行启发指导:需要哪些辅助器材?怎么做?注意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瓷砖、木板、塑料板属于固体,牛奶、酱油

水属于液体,空气是气体,科学家发现,其它气体也都能传播声音。
板书:固体液体气体
4.探究声音在真空中能不能传播。
谈话:看来一切物体都能传播声音。那如果什么物质也没有,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能想出办法探究?
出示针管。
师谈话启发:我们可以用针管制造一个接近真空的环境。这是前面用过的微型发生器,想一想,把它放进针管,向前推活塞,捂住前面小口,还能听到声音吗?是通过什么传出来的?如果活塞往后拉,越往后,管里空气变得越怎样?最后接近什么?如果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那随着活塞往后拉,声音会怎么样?事实究竟会怎样,下面请亲自见证一下。
组长操作,余生听。为了结果的说服力,可反复多做几次。
交流结果: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三、迁移应用
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下面放松一下,看几幅有趣图片。
课件依次出示五幅图片,组织学生用前面获得的知识对图片中的现象进行解释,不当之处教师引导修正。
2.初步了解声音在物体间的传播形式。
课件出示第六幅图片:水波图。
抽生自由说说水滴滴入水面,水波怎么扩散的?
师启发:根据水波的扩散,想象一下,声音在物质间怎样传播?生说。
师进一步启发:水波只能在水平面上扩散,声波也是吗?我说话,只有耳朵正好跟我嘴巴一样高的人听见?那是怎样?任何方向,用个什么词表述比较好?四面八方。
板书:四面八方。
课件播放:声波资料。
谈话:关于这个问题,今后中学还要深入探究,今天只简单了解。
四、拓展延伸。
谈话:一节课快结束了,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揭开谁能传播声音的秘密,不过声音的传播还有许多秘密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关于不同材料传声效果和其它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课下继续探究,有机会把你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好不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