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变咸了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水变咸了》。
【课标解读】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主要探究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点。
【教材分析】
水能溶解物质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水溶解物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以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水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物质,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学生对水比较熟悉,但学生对与水相关的许多现象熟视无睹,往往不能有意识的去关注和研究。本课就是以水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探究食盐、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欲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动手操作、观察等,100%的学生初步理解
“食盐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
2、通过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90%的学生能归纳总结出溶解“不会沉淀、均匀分布”的特点。
3、通过验证其它物质的实验,进一步了解溶解的特点及饱和现象。
4、通过探究实验,全体学生能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观看视频,落实教学目标一。
2、通过对比实验及对白糖、面粉、沙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后变化情况的分类,落实教学目标2
。
2、通过自行设计粉笔末、小苏打、洗衣粉等在水中变化的实验,落实教学目标3。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溶解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不同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玻璃棒、药匙、培养皿、食盐、高锰酸钾、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食盐、小苏打、面粉、食用碱、食用油、沙子、洗衣粉、粉笔末、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多媒体播放“驴子运盐的故事”。
师:盐哪去了?
预设生:盐都化到水里去了
师:盐在水里能溶化?我们做个试验验证一下吧。实验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生说:
师: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说
【设计意图:】用故事引入新课,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中科学问题的思考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活动一: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
1.实验观察
(1)谈话:请同学们用药匙取小半匙食盐,放入水中,认真观察食盐有什么变化。
(2)交流:谁能说说你看到食盐有什么变化?(盐沉到杯底、到了杯底又有什么变化?颗粒变小、有的消失了)
谁能让食盐快速地消失?方法有效吗?食盐还能看到吗?
(3)老师看到有个小组杯中的食盐很快就看不见了?能说说你们用的什么方法吗?这说明了什么?其他小组试一试,看看这种方法是否可以加快食盐的消失?
(4)方法有效吗?
(5)食盐到哪里去了?
(6)交流分析。
(7)小结:盐在水中,由原来大的颗粒,越来越小,变成了小的颗粒,小到肉眼看不见,这样的颗粒,我们称为“微粒”(板书)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说得也很好,那你看到盐溶化后在水中是如何分布的吗?
生:(看不到了)
2.实验品尝
(1)提问:这些微粒在水中是怎样分布的?是分布在水的某个地方还是每个地方?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知道呢?
(2)学生交流设计方法并交流:(用玻璃棒沾不同位置的水尝)
(3)实验并交流:现在请同学们用玻璃棒沾不同位置的水尝一尝,然后说出你的感受。(每个地方的水都是咸的)
(4)根据你的感受,你能得出什么什么样的结论?
(5)小结:食盐颗粒在水中消失后,杯内各处的水变咸了,说明盐的微粒在水中的分布是——均匀的。(板书)
(6)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烧杯的底部有没有沉降下来的食盐?
(7)小结:像盐这样,放入水中后,它会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静置一会不会自行沉降的现象,叫做溶解。
师预设: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预设:盐是怎样一点点消失呢?
活动二: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
(1)谈话:我们通过观察的方法发现食盐在水中会慢慢消失;利用尝的方法得出盐的微粒在水中是均匀分布的结论。老师从部分同学的眼中看出了怀疑。眼见为实。为了让大家能够看到固体物质在水中消失的过程,老师准备了一种带颜色的固体物质,叫高锰酸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高锰酸钾,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交流: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颗粒状物质。
(3)高锰酸钾有一定的腐蚀性
师: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个信息?
预设生:我们在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小心,不要碰到衣服和身体上。
师:你不仅善于倾听,而且还善于思考,真棒!科学就需要这种好习惯。
因为高锰酸钾具有腐蚀性,所以我们在取用时一定要用药匙,尽量不要碰到皮肤。现在请同学们用药匙取两三你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认真观察高锰酸钾进入水中后有什么变化。1分钟后用玻璃棒搅拌杯中的水,观察有什么新的变化?实验中要将你观察到的现象认真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中。
实验记录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
放入水中前我观察到
高锰酸钾是
(颜色)
状物质。
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高锰酸钾颗粒从水面慢慢地沉在烧杯的
,颗粒从水面到水底出现一些
颜色的细线,细线逐渐变
,周围的水慢慢变
。
搅拌并静置一段时间后
原来的颗粒逐渐变
,最后
,
很
地分散在水中,整杯水都变成
色。
我的发现
高锰酸钾在水中是这样变化的:颗粒由
变
,由集中在一个地方变成
,由看得见变为
。静置一会
自行沉降。最后,高锰酸钾
在水中。
(4)学生实验。
(5)学生交流:
谁能说说你看到高锰酸钾进入水中后有了什么变化?(高锰酸钾入水时发生了什么变化?沉到杯底后,你看到了什么?颗粒变小、有的消失了……)
(6)小结:像高锰酸钾这样,放入水中后,它会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设计意图:】先用食盐做实验,让学生通过品尝,得出盐溶入水中均匀分布的结论;再通过使用高锰酸钾做实验,实验现象明显化,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而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后适时总结,既有利于巩固科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食盐、高锰酸钾这两种材料的运用既有对比度,又有统一性。
三、发现问题、深度探究?
1.出示物品,进行猜测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食盐、高锰酸钾可以溶解于水,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生:我还想知道面粉、淀粉、食用油、粉笔末、木屑、洗衣粉等物质在水中能不能溶解
师:善于提问的同学最有发展的潜力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呢?
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些物质:面粉、土、粉笔末、奶粉、面粉、小苏打、花生油、醋等。以小组为单位先大胆地猜测一下,这些物体,哪些放在水中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能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O”。记住要把你们的猜测填写在实验单上。
(2)学生小组内交流、猜测。
2.活动三实验验证
(1)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吧?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实验记录单三
物体在水中溶解情况实验
(溶解的划“√”,不溶解的划“×”)
记录人
物体名称
我的猜想
把物体放在水里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
食用碱
面粉
小苏打
洗衣粉
粉笔末
沙子
白糖
味精
做实验之前,给大家几点小提示:
A.一个烧杯中每次只能放一种物质。(每种做完不倒掉,放置在那里。)
B.一种材料只要取小半匙即可。
C.如果玻璃棒沾了药品,可能影响下一个实验的时侯,要擦干净。
D.小组内要合理分工。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2)小组实验,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3)小组汇报,哪些可以溶解,哪些不可以溶解。
预设洗衣粉呢?有争议,(出示洗衣粉资料卡:洗衣粉放入冷水中5分钟后才逐渐开始溶解,要完全溶解需要约10分钟。因此,洗衣服前最好先将洗衣粉充分溶解,然后将浸湿的衣物泡于其中,15~20分钟之后再洗涤,效果最佳。)看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时间是不一样的。
(4)教师小结:通过实验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入水中。像小苏打等材料在水中会发生和盐和高锰酸钾一样的变化,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
(5)谈话:像盐和高锰酸钾等固体物质在水中会有溶解的现象,那么液体在水中有没有溶解的现象呢?学生汇报。你有没有发现气体溶解于水的现象?
(6)交流小结:汽水瓶摇晃后,产生大量气泡,说明有的气体能够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科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各种材料是否溶解于水的问题是学生普遍想到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用小苏打、面粉、洗衣粉、沙土、食用油、碱、粉笔末等材料做实验,才能获取真正的科学体验,才会搜集到相关证据,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出更多的研究经验。另外,教师作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拓展探究饱和现象???
1、提出问题:如果继续往盐水的烧杯里加盐,会有什么现象??
猜想假设:学生猜想。盐水更咸了,加到一定的程度就不溶解了)?
2、实验验证(填写实验记录单)?
3、教师小结:当我们继续往盐水中加盐,加到一定程度,盐就不再溶解了,这种现象我们叫做“饱和”,这样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这些能溶于水的物质都会出现饱和现象?。
五、联系生活,拓展探究?
1.师: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现象??
2.小组交流,自由发言?课件出示生活画面
做饭时,酱油、味精、醋。洗衣服用洗衣粉。用汽油洗油渍(提到油渍溶解于汽油)。人体消化养料需要在体内溶解于水后吸收。给植物施肥。
3.小结:看来我们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到处可见。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科学就是为生活服务的。图中的这个人大家认识吗?《闪闪红星》的主角潘冬子。1934年秋,敌人又进行了一次大扫荡,红军游击队被迫转移到山上,这时队伍出现了断粮、缺盐的困难,而人不吃盐身体就没劲儿,潘冬子和宋爷爷就把乡亲们节省下来的盐收集起来支援红军,可是敌人也加紧了封锁,不允许人们给红军送盐,如果你是潘冬子,你会怎么做?我们一起看潘冬子是怎么做的?
看来大家都和潘冬子一样聪明。今天我们已经像个小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了溶解的秘密。回家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检验更多的材料并把它记录下来,下次带来课堂上交流好吗?
【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把课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下。
【板书设计】
14
水变咸了
颗粒——微粒
均匀分布
溶解
不会自行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