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和水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情感态度: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科学知识: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教学难点: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食盐、水泥、火柴、小勺、锤子等。
2.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烧杯、搅拌棒、
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要为同学们介绍一位抗日战争时期勇敢机智的小英雄——潘冬子,他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给被困在山上的红军送盐,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电影)
2.师:同学们,潘冬子完成任务了吗?他用什么办法完成的任务?
生:我们刚刚学过盐能溶解在水中,我觉得潘冬子把盐溶解在水中后倒在衣服上。
3.但是盐在衣服上是不能吃的,那他要用什么方法来重新获得盐呢?
生交流:把盐水变成盐(放在太阳下晒、加热)
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可以用晒或者加热的方法让盐水中的水分蒸发得到食盐(板书:食盐)。
二、食盐实验
1.老师把潘冬子的盐水给同学们带来了,请小组长取出你们的1号烧杯,这就是盐水,咱们用刚才提到的办法试一试,看能不能真的能把盐还原出来。
为了节省时间,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快?(加热)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需要什么器材,打算怎么操作,做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你能把实验步骤完整说一下吗?(把盐水倒进蒸发皿里,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
2.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老师也有几点温馨提示:
出示课件:
1.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加热的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2.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看到水消失后要立刻停止加热。3.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用酒精灯的灯帽盖灭火焰。4.要用铁夹取、放蒸发皿,禁止用手,小心烫伤。
3.下面请小组长下来取你们的实验器材。
明确了实验要求,下面就来开始你们的实验吧。
实验完成的小组可以与2号烧杯中的食盐进行比较,看看你们得出的是不是食盐。
4.交流实验结果。
5.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析出的颗粒就是食盐,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食盐溶解在水中,通过加热的方法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
三、水泥实验
1.请小组长取出你们的3号烧杯,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水泥(板书:水泥)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水泥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灰色,粉末状
2.如果往水泥中加一些水,水泥会有什么变化?
加入水后再加热把水分去掉,水泥会像食盐一样恢复原来的样子吗?
(猜测:溶解、变成水泥浆)
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3.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出示要求:1.向水泥中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观察水泥的变化;2.对搅拌均匀的水泥进行加热,看看能不能把水泥还原出来,3.把加水前的水泥和还原出来的水泥进行比较,看看是否一样。4.实验完成后,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
4.请小组长下来取你们的仪器。
小组实验。
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投影展示。
(加水后:水泥浆;加热后:水泥块,砸碎小颗粒。)
5.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分别向我们还原出来的食盐和水泥中加入水,搅拌,他们的变化和第一次加入水一样吗?
四、结论:可逆变化、不可逆变化
1.学生交流两种变化的不同:
哪位同学能够结合今天的研究说说食盐和水泥有什么特点?
2.老师引导总结:
像食盐这样,能够恢复原来的样子,叫可逆变化;而水泥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叫不可逆变化。(板书:可逆变化、不可逆变化)
五、联系生活
1.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可逆变化或者不可逆变化?
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物品能回收?
看来,同学们都能够留心观察生活,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2.出示书上图片,讨论
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
森林大火是可逆还是不可逆变化?说出你的理由?的确,这样的不可逆变化带来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污染的水域是一种可逆的变化,通过一定的技术加工可以回到原来的样子,想恢复到原状却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我们也不能随意污染;
塑料废品回收是可逆变化,我们在路边看到的垃圾桶,你注意过他们一样吗?(有的是可回收的,有的是不可回收的)不错,你观察得很仔细。其实生活中很多物质是可逆的,我们可以回收利用,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盘点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课后拓展
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调查还有哪些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板书设计]
食盐和水泥
可逆变化
不可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