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五四学制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7. 地震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五四学制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7. 地震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16 05:5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青岛出版社】
“地震”教学设计

题:
《地震》

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
青岛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26-29页
教材分析
:
《地震》是青岛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与地表的变化》中的第二课,地震属于地表剧烈变化的一种,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强大力的作用时,产生断裂、错位,一时间出现的地动山摇现象。在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搜集整理地震相关的信息资料,对地震成因的进行深入探究,对地震危害、科学避震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同时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继而让学生思索人类又该如何科学面对地震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一方面,学生对地震有一定认识,但知识不够全面、科学,对地震存在恐惧,甚至谈“震”色变,同时安全意识弱,欠缺避震技能。另一方面,这一学龄段的学生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能独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动,也愿意与他人合作。
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挖掘其潜能。教师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上课时善于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教学内容辅助教学,通过技术手段从多方位让学生感受地震的成因、现象及危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震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地震研究的兴趣,再指导学生在灾难来临时要沉着冷静,采取科学方法进行自我保护,引领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困难中的互助精神。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
(2)明确地震带来的危害。
(3)了解地震的预报及前兆现象。
(4)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等公共场所中常用的避震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然。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成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它人类带来的危害。
(2)能通过搜集资料、交流等方式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灾难发生时的应急自救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2)通过对古代科学发明家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献出爱心、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
2、
能通过搜集资料、交流等方式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搜集法等。
教学用具: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毛巾、竹筷、竹片、树枝、手套、实验记录单等。
学生:课前搜集与地震相关的资料并打印。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启发提问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表层有起伏蜿蜒的崇山峻岭,有广阔秀美的森林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海洋,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但是,地球并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它的内部和外部运动从未停止过,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地震就是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揭示课题《地震》。
1、
关于地震,你想了解些什么?
(预设: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地震有何前兆?地震能预测吗?如何在地震发生时正确逃生?地震带如何分布等。)
2、
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3、
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例如:实验验证、网上查找资料、和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自学课本中的资料卡内容等)
[设计意图]
“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究,才会获得新知。我们知道大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他们的小脑袋里总会接二连三地蹦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一个个“为什么”正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开始,教师若适当的激发和引导,孩子最初的好奇心往往可以转变成他们对某种事物的兴趣,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也是在一次次提出“为什么”,又一次次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起来。那么,在启发提问、自主探究环节中,我就启发学生关于“地震”你们想要研究哪些问题,让学生提出研究目标,使学生成为课程探究主体。
?
二、设计实验、模拟验证
1、关于地震的成因,学生大胆猜测,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2、学生分小组想办法、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分析地震形成的原因。
3、准备实验材料:将竹片、树枝、毛巾、手套、实验记录单分发到各小组。
4、提供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教材P27及课件资源,设计实验,模拟地震的成因,同时分组填写实验记录单。
5、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模拟地震实验中的感受(用力折断竹片或树枝、从两侧挤压毛巾)。
6、结合自己的实验感受及课本P28页图文资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震的成因。
7、师小结。(配合多媒体课件视频演示)
地震形成原因: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时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设计意图]
本课中地震的形成原因,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推理及想象能力,本环节注重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现有资料和课件自主获取新知,并懂得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在设计实验、模拟验证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毛巾、竹片、竹筷等已有实验材料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在实验中经历发现、猜想、研究、验证的过程,使学生懂得要通过模拟实验去揭开地震的神秘面纱。
?
三、呈现事实、探究危害
2008年的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震动,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一切都变了------(播放汶川地震前后对比强烈的视频画面)
1、学生观看课件中的视频,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自学P27-28页内容,了解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图文资料。3、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
4、汇报交流。
5、师小结(地震危害:原生危害和次生危害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
本环节我播放了一段短片,震前的汶川山川秀美,美丽如画,震后的汶川满目疮痍,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埋在瓦砾之下,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一张张流满泪水、焦急悲伤的脸庞,人们悲痛无助,然而地震无情,人有情,我国政府迅速派遣部队赶赴灾区开展大救援,消防官兵、医疗队员还有志愿者们都行动起来,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与时间赛跑,抢救废墟下的生命,全国各地的人们捐款捐物情系灾区。视频中惊心动魄的声音、画面,刺激学生的感观,紧接着引导学生谈感悟,让学生知道大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灾难来临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了我国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四、科学在线、地震前兆
1.师通过课件介绍,早在公元132年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2.
学生认真观看、了解地动仪的相关知识。
3.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地震前兆的相关知识。
4.
简要介绍现代地震检测技术。
对于地震的准确预测目前仍然没有办法解决,关于地震的预测人类还在不断探索中,这项研究任务就落在同学们身上,相信只要潜心研究,一定会在地震预测和预防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地震预测就会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而精确。
[设计意图]
本环节首先通过对科学家张衡及其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介绍,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通过观看视频及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现代地震的检测技术及地震前兆的相关知识,树立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
培养学生远大的科学志向。同时,注意提醒学生甄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不听信地震谣言。
?
五、沉着冷静、科学避震
地震发生时就像洪水猛兽般无情,让我们无法抗拒,但是在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能沉着冷静、懂得自我保护,却可以险中求生,把伤亡损失降到最低,而这需要同学们掌握一些科学的避震知识。
1、学生自学课本P29避震小常识,分组交流课前查到的科学逃生资料。
2、学习小组代表自由发言,畅谈本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避震常识,班级内学生交流汇报。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室做避震演习。
4、教师适时出示课件小结,对不同场所应如何科学避震加以补充和总结。
[设计意图]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在沉着冷静、科学避震环节中,我注重强化学生的防震意识,培养学生在地震灾难来临时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知识守护生命。同时,培养他们课前运用书籍、报刊、课外读物、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前参与度。
?
六、实践乐园、拓展延伸
(1)课堂评估:
通过课件中的课堂评估检测学生所学知识,测试结束后适当评价。
(2)作业布置:
1.如果你居住在地震多发地区,请你与家人制订一个抗震方案。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①发生地震时应该怎么办?
②需要准备哪些物品?
③如何关闭煤气管道?
2.利用所学知识以组为单位制作科学手抄报或电子报刊《地震科学逃生手册》,课后进行展评。
[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评估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评估的结果,可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和改进教学。这节课我通过游戏闯关的形式在课件中呈现了课堂检测内容,学生回答积极性高,测试结束后应给予适当评价。铃声并不是教学的结束,我们要使学生的学习由课上延伸到课后,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
年级:五年级
小组成员:
【实验名称】
模拟地震成因实验
【实验目的】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地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
【实验材料】
毛巾、竹片、竹筷、树枝、手套等
【实验步骤】
模拟实验一:用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成几层,从两侧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在力的作用下有什么变化?模拟实验二:两手握住竹片、竹筷或树枝的两端,慢慢的用力将它压弯,继续用力压,竹片、竹筷或树枝发生了什么变化?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注意事项】
1、弯曲竹片或树枝时使用手套,注意安全距离,不能离眼睛太近,安全第一。2、小组内同学要注意分工与合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总结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模拟实验一:
模拟实验二:
【实验结论】
【整理器材】
1、把毛巾还原归位放置。2、课后把废竹片、竹筷等丢进垃圾桶。
形成原因
带来危害
地震预测
????????????????????
科学避震
地震